樟梨子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樟梨子 | 中药图典 |
樟梨子 Zhānɡ Lí Zǐ |
|
---|---|
别名 | 樟梨、香樟子、樟树梨 |
功效作用 | 健胃温中;理气止痛。主胃寒脘腹疼痛;食滞腹胀;呕吐腹泻;疮肿 |
英文名 | |
始载于 | |
毒性 | |
归经 | 胃经、肝经 |
药性 | 温 |
药味 | 辛 |
【拼音名】 Zhānɡ Lí Zǐ
【来源】 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樟的病态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nnamomum camphora(L.) Presl[Laurus camphora L.]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摘取或拾取自落果梨,除去果梗,晒干。
【原形态】 樟,常绿乔木,高20-30m。树皮灰褐色或黄褐色,纵裂;小枝淡褐色,光滑;枝和叶均有樟脑味。叶互生,革质,卵状椭圆形以至卵形,长6-12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钝或阔楔形,全缘或呈波状,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或粉白色,无毛,幼叶淡红色,脉在基部以上3出,脉腋内有隆起的腺体;叶柄长2-3cm。圆锥花序腋生;花小,绿白色或淡黄色,长约2mm;花被6裂,椭圆形,长约2mm,内面密生细柔毛;能育雄蕊9,花药4室;子房卵形,光滑无毛,花柱短;柱头头状。核果球形,宽约1cm,熟时紫黑色,基部为宿存、扩大的花被管所包围。花期4-6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栽培或野生于河旁,或生于较为湿润的平地。
资源分布: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果实呈不规则圆球形,直径0.5-1.4cm,表面土黄色,有黄色粉末,凹凸不平,基部具果梗痕或残存果梗。质坚硬,砸碎后断面红棕色,无种子及核。有特异芳香气,味辛、微涩。
【炮制】 原药用清水快洗,捞起,晒干,拣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性味】 辛;温
【功效与作用】 健胃温中;理气止痛。主胃寒脘腹疼痛;食滞腹胀;呕吐腹泻;疮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磨汁涂患处。
【各家论述】 《纲目拾遗》:"樟梨,即樟树子也,出处州府遂昌县福罗坞仙人坝周公园,大者为贵,小者次之。云可治心胃疼痛,服之立效,即香樟子也,较他处者略大。叶南郊自处州回,询以樟梨,据云,此非子,乃千年樟树所结于枝丫间者,如瘤然,以形似梨,故名之,然则此乃樟瘤也。然与予所见又不类,姑并存其说,以俟再考焉。"
【摘录】 《中华本草》
|
关于“樟梨子”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