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鹅口疮
A+医学百科 >> 新生儿鹅口疮 |
新生儿鹅口疮,是口腔粘膜受白色念珠菌(属霉菌)感染所致。粘膜上出现乳白色的小点或融合成片,颇似奶块,白膜覆盖在口胶粘膜上,不易擦去。初起时成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形似奶快。 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奶头不洁或喂养者手指的污染传播。
《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口里所起白屑,乃至舌上成疮,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为多见于新生儿、婴儿泄泻及营养不良或麻疹等病后期的口腔疾患之一。主症为口腔舌上满布白色糜点,形如鹅口,故名。脾开窍于口,脾经郁热,循经上行,熏于口舌而致。治宜清热泻火,用泻黄散加生地、黄连。脾热导致胃阴不足者,宜益气养阴,用益胃汤。并用青黛、儿茶或冰硼散、锡类散,涂拭患处。
婴儿口腔两侧黏膜或舌头上有时会出现状似奶块的白色片状物,而且不易去除。这是由是一种霉菌(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患,医学上称为鹅口疮。
目录 |
病因
概述
鹅口疮是儿童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这种疾病因为常常在口腔里发生白色的假膜,有时这种假膜白得象一片雪一样。所以称为雪口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球菌所引起的,白色念珠菌就是许多微生物中的一种,通常多发生在口腔不清洁营养不良的婴儿中,在体弱的成年人中亦可发生。白色念珠球菌在健康儿童的口腔里也常可发现但并不致病。
以下情况均可引起感染
1.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
2.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奶头不清洁都可以是感染的来源;
3.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婴幼儿在6~7个月时开始长牙此时牙床可能有轻度胀痛感,婴幼儿便爱咬手指,咬玩具这样就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
4.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有时因交叉感染可患鹅口疮;
5.长期服用抗菌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虚而入并大量繁殖,引起鹅口疮。
临床表现
1.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粘膜上;
2.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
3.在感染轻微时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有进食时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4.受损的粘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更为严重者病变可蔓延至食道、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可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治疗
鹅口疮多见于新生儿以及慢性腹泻、营养不良的孩子,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孩子,以及奶头、食具不卫生,使霉菌侵入口腔黏膜。这些孩子机体抵抗力普遍较差,如果口腔护理不当,白色念珠菌容易入侵并大量繁衍。两侧颊黏膜、舌、面、牙龈以及上颚等处可见白色点状或片状膜样物,不易拭去,强行去除,其下方可见不出血的红色创面。严重的鹅口疮患儿,口腔内犹如白色雪花层层叠叠,壅塞咽喉,影响呼吸,患儿烦躁不安、拒食。
局部用药
鹅口疮比较容易治疗,可用制霉菌素研成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涂搽在创面上,每4小时用药一次,疗效显著。
全身用药
症状严重的孩子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药物,如制霉菌素或克霉唑等,进行综合治疗。
饮食卫生
保持餐具和食品的清洁,奶瓶、奶头、碗勺等专人专用,使用后用碱水清洗,煮沸消毒。母乳喂养者每次喂奶前,母亲应先洗手,清洁乳头。
营养供给
应选择容易消化吸收、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并适当增加维生素B和C的供给,如动物肝脏、瘦肉、鱼类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预防
先看看这些引起鹅口疮的念珠菌是怎么来的吧。这些肉眼看不见的霉菌主要来自产妇阴道、带菌的医护人员以及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的奶瓶和尿布。宝宝的皮肤或口腔粘膜接触到这些被霉菌污染过的东西后就会引起局部的感染。所以刚做母亲的产妇,和婴儿室医护人员应该注意个人卫生,母亲喂奶前应该洗手并用温水擦干净自己的奶头,医护人员每次接触孩子以前也要把自己的手洗干净;每次用奶瓶前要经过沸水消毒。当发现宝宝的口腔里长出白色絮状物时,有的老人喜欢用手或布擦洗口腔,这样做是徒劳的,白斑过几天又会重新长出来。即使表面上擦掉了仍然有许多霉菌存在,到了一定时候又繁殖起来。由于弱碱环境不利于霉菌生长,故可用2%-5%的苏打水清洗口腔。其他方法如1%甘油或中药冰硼散涂口腔均有疗效。最有效的方法是,用每毫升含制霉菌素5~10万单位的液体涂局部,每天3次即可,涂药时不要吃奶或喝水,最好在吃奶以后涂药,以免冲掉口腔中的药物。在使用任何药物前都要到医生处咨询。
鹅口疮又名“白口糊”,主要发生于长期腹泻,营养不良,长期或反复使用广谱抗生素的婴幼儿。也可经消毒不严被污染的食具如奶瓶,奶头感染而得病。鹅口疮表现为口腔粘膜附着一片片白色乳凝状物,可见于颊粘膜,舌面及上腭等处,有时可蔓延至咽部,不易擦掉,强行揩去,容易出血。如病变累及食道,气管,支气管,肺泡时,会出现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咳嗽,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鹅口疮的局部处理基本与口腔炎相似,外涂制霉菌素或冰硼散,也可服清热解毒中草药。
小儿口腔粘膜薄而嫩,易被过热食物烫伤、过硬食物擦伤或进食时咬伤,继而发生感染导致口腔溃疡。有的幼儿在腹泻或营养不良时也会发生口腔溃疡。一旦溃疡形成,所进食物的化学成分就会对溃疡面产生刺激,引起创面疼痛,此时,小儿会表现出拒食、烦躁甚至发热的症状,直接影响幼儿身体健康。
小儿发生口腔溃疡后,除做好口腔的清洁护理外,药物治疗是不可缺的。现介绍一种简易的药物治疗方法:取品服维生素c1片,放在一起研成细粉,用消毒棉蘸少量散粉敷于溃疡面上,每隔2小时一次,1-2天创面即可愈合。药粉刚敷上创面时有疼痛感,但很快会消失。
上述治疗方法之所以能够奏效,主要是:维生素c能促进伤口愈合;而人体缺乏核黄素时会发生口角溃疡。将这两种药物直接敷于创面,能使药粉较快发挥作用,缩短治疗时间。
口舌生疮是小儿,特别是婴幼儿常见的疾病。中医根据口疮的形状和发生的部位不同,分别叫做“鹅口疮”、“口疮”和“口糜”。若发生于口的两角者,又名 “燕口疮”。引起口疮的病因是多方面的,病情亦有轻有重,轻者仅影响小儿乳食的摄入,重者可出现全身不适的症状,所以对小儿的口疮病应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护理,并针对不同的病因,在平时应做好预防。
早期发现小儿出生后,应经常查看小儿的口腔,若见舌上布满白屑,其状如鹅口或雪片者,或似奶块而不易擦去者,即是患了鹅口疮病。对先天不足的早产儿,或久病体弱儿,特别是消化不良腹泻的患儿,更需经常查看口腔有无白屑或舌上、口颊两侧黏膜、口唇内侧、齿龈、上腭的咽部有无生疮。若婴幼儿突然不吮奶,不愿饮水,或拒绝喂食,或闻口臭,语音不出,或见流口水等时,要注意查看孩子的口腔是否有口疮。当幼儿诉口痛时,一般来讲口舌生疮为多(除牙痛外)。若孩子患其他的疾病,同时较长期服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时,也要多查看患儿的口腔有无口疮发生。 及时治疗患儿口疮被发现后,家长也不要太着急,应想办法积极治疗,病情较轻的可以试用以下方法治疗:
单方口服 :1.仙鹤草30克,一日剂,分多次口服。2.板蓝根或大青叶15~3 0克浓煎服,一日剂分多次服,亦可服板蓝根冲剂。3.黑芝麻15克咀嚼,治儿童口疮久不愈属虚者。
外用涂局部:1.柿霜,每日少许涂患处。2.百草霜、橄榄碳各等份,研成细末,撒患处,每日3次。3.野蔷薇花露涂拭患处,每日~4次。4.养阴生肌散,先用 3%双氧水棉球洗患部,再用0.1%雷佛奴尔棉球洗去泡沫,擦干再涂用此药。5.冰鹕ⅲ咳丈傩恚劣诨即Γ咳?~6次。或用冰硼散药少许加蜜糖,调成糊状,涂布患处亦可。6.鹅口散,用于幼儿鹅口疮,外用少许涂口,每日~4次。7.锡类散或青黛散,用于口疮溃疡者,少许涂口,每日~4次。
西药:1.维生素B2口服,每次片,每日2次。2.2%~5%碳酸氢钠液,2%硼砂溶液清洗口腔,每日~3次。3.对服用抗生素引起的口疮,可用制霉菌素混悬液涂拭患处,一日3次。
关于“新生儿鹅口疮”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