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粘膜
(重定向自口腔黏膜)
A+医学百科 >> 口腔粘膜 |
黏膜是指口腔、鼻腔、肠道、阴道等与外界相通体腔的湿润衬里。口腔黏膜是指口腔内的湿润衬里,在功能或结构上具有皮肤和消化道黏膜的某些特点。
目录 |
口腔黏膜结构
口腔黏膜只有上皮和固有层,无粘膜肌层。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仅在硬腭部出现角化。固有层结缔组织突向上皮形成乳头,其内富有毛细血管,故新鲜粘膜呈红色。乳头及上皮内有许多感觉神经末梢。在口腔底部的上皮菲薄,通透性高,有利于某些化学物质的吸收,如治疗心绞痛的硝酸甘油。固有层中尚有粘液性和浆液性的小唾液腺。固有层下连骨骼肌或骨膜。
口腔黏膜功能
屏障保护功能、感觉功能、其他功能
黏膜基本病损
- 斑与斑片:都是指皮肤黏膜上的颜色改变。如果直径小于2cm的局限的颜色异常称之为斑,若斑密集融合成直径大于2cm的损害成之为斑片。一般不高出黏膜表面,不变厚亦无硬节改变,其颜色较周围正常黏膜为深,可呈红色,红棕色或棕黑色。
- 丘疹与斑块:丘疹是黏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cm。基底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形状可为尖形、圆形和扁平形。斑块又名丘斑,多数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为白色或灰白色,表面比较平滑或粗糙,可看到有沟裂将病损分割开来。
- 疱:黏膜内贮存液体而成疱,呈圆形突起,直径小于1cm,表面为半球形。若疱的部位在上皮内,称为上皮内疱或棘层内疱,只有上皮的一部分形成被膜,则被膜或疱壁很薄而柔软,若疱的部位在上皮下,称基层下疱,或上皮下疱,则疱壁由上皮的全层构成,因此疱壁较厚。
- 大疱:疱损害的直径大于1cm。
- 脓疱:脓疱也是一种疱性病损,其内由脓性物取代了透明的疱液。
- 溃疡:溃疡是黏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累及基底层,因其表层坏死脱落而形成凹陷。
- 糜烂:膜的一种表浅缺损,为上皮的部分损伤,不损及基底细胞层。其大小形状不定,边界不清,表面光滑。
- 结节:结节是一种突起于口腔黏膜的实体病损。它是一个团块,迫使其表面上皮向外突起,形成表浅损害,其大小不等,一般直径为5cm,形状不定。
- 肿瘤:一种起自黏膜而向外突起的实体性生长物,其大小、形状、颜色不等。
- 萎缩:组织细胞的体积变小,但数量不减少。可呈现发红的病变,表面所覆盖的上皮变薄,结缔组织内丰富的血管分不清楚可见,病变部位略呈凹陷,其特有的一些上皮结构消失被一薄层上皮所取代。
- 皲裂:为黏膜表面的线状裂口,由炎性浸润使组织失去弹性变脆而成。
- 假膜:为灰白色或黄白色膜,由炎性渗出的纤维素、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炎性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可以擦掉或撕脱。
- 痂:常发生于皮肤,也可出现于唇红部,多为黄白色痂皮,如有出血则成深褐色,为纤维素性及炎性渗出物与上皮表层粘连凝固而成。
- 鳞屑:已经或即将脱落的表皮角质细胞,常由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而来。
- 坏死和坏疽:体内局部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较大范围的坏死,又受腐物寄生菌作用而发生腐败,称为坏疽。
口腔疾病
疱疹、口腔结核、口腔念珠菌病、天疱疮、口腔白斑病、白塞病、手足口病等。详见相关词条。
参考文献
- 《组织学与胚胎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医学教材.高英茂主编
- 《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医学教材.陈文彬、潘祥林主编
出自A+医学百科 “口腔粘膜”条目 http://www.a-hospital.com/w/%E5%8F%A3%E8%85%94%E7%B2%98%E8%86%9C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关于“口腔粘膜”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