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篙竹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撑篙竹 | 中药图典 |
撑篙竹 Chēnɡ Gāo Zhú |
|
---|---|
别名 | 油竹、白眉竹、花眉竹 |
功效作用 | 清热;除烦;止呕;止血。主热病烦渴;呕吐;小儿惊厥;吐血;衄血 |
英文名 | Punting Pole Bambusa |
始载于 |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
毒性 | |
归经 | |
药性 | 凉 |
药味 | 甘、苦 |
撑蒿竹(Bambusa pervariabilis McClure) 别名:油竹、白眉竹、花眉竹
禾本科(Gramineae)
一般特性:植株丛生,无刺,秆直立或茎直立,高达15米,径6厘米,顶端不弯垂,出枝习惯低;节间圆柱形,密被小刚毛,常有白色条纹;秆材厚而坚实;枝多数,丛生而平伸,枝与小枝上的箨幼时紫色;秆箨的形状和被毛变异大。
生态分布:广东。
备注:为华南良竹之一,常见于广东省的西北江,广州近郊亦常栽培。竹材坚实,为棚架良材;又常用作船上的撑篙,故有此名。
撑篙竹(B.perariabilis McaClure)
别名:稿竹、泥竹、虾须竹、油竹秆高10-15m,径4-6㎝,节间长20-45㎝,壁厚达8mm,表面绿色,幼时被白粉和易落白色细毛;基部节间具黄白色条纹,节上环生灰白色毛环。分枝坚挺且低。秆箨绿色,具淡色纵条纹,厚纸质,箨鞘先端呈不对称的圆拱形;箨耳明显,均具皱折,边缘具流苏状卷曲遂毛,大耳椭圆形下延,约比小耳大1倍,小耳卵形;箨舌高2-5mm,边缘锯齿状;箨叶直立,长三角形,背面无毛,腹面有细刺毛。叶片长披针形,长9-14㎝,宽0.7-2.5㎝,背面密生短柔毛。竹材坚实挺直,可作棚架、撑篙、农具、家具及建筑用材,亦可劈篾编织竹器,节间去皮适刮下中层为“竹茹”,可入药用以清热、治吐篾 小儿惊病等症。
分布: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河岸或低丘,喜疏松湿润土壤。
|
出自A+医学百科 “撑篙竹”条目 http://www.a-hospital.com/w/%E6%92%91%E7%AF%99%E7%AB%B9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关于“撑篙竹”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