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壳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对虾壳
Duì Xiā Ké
别名 海虾壳
功效作用 安神止痒。主神经衰弱;疥癣;秃疮
英文名  
始载于 中国药用动物志
毒性  
归经  
药性
药味

对虾壳

【别名】海虾壳

【汉语拼音】dui xia ke

【拉丁名】

1.Penaeus chinensis(Osbeck)[Penacus orientalis Kishinouye]

2.Penaeus penicillatus Alcock

3.Penaeus merguiensis de Man

4.Penaeus monodon Fabricius[P.bubulus Kubo;P.tahitensis Heller]

【来源】为对虾科动物中国对虾、长毛对虾、墨吉对虾、斑节对虾等多种对虾的甲壳。

【动植物形态】

1.中国对虾,体长大而侧扁。雌体长180-240mm,雄体长130-170mm,甲壳较薄,光滑略透明,头胸甲较坚硬宽大,中央前端延伸成长而呈尖的额角,上缘具7-9齿,下缘具3-4齿,额角下两侧具眼1对,有柄。额角侧脊伸至胃上刺附近;额角后脊仅伸至头胸甲中部。颈沟、肝沟细而明显,肝刺清晰,眼眶触角沟较宽,眼胃脊甚明显。头部有附肢5对,第1、第2对成为2对鞭状触角,其第2 对触角特别长,触角刺明显;其他3对附肢,成为1对大颚和2对小颚胸部附肢8对,前3对成为颚足,均为口器的一部分;其余5对为步足,前3对步足的末端均为钳状,以第3对为最长大,后2对末端成为爪状。雌体交接器呈现圆盘状,位于第4、第5对步足基部之间,中央有一纵行裂口,内为受精囊,前方有一圆形突起,表面着生密毛。腹部7节,能屈曲,第4-6节背面中央具有纵脊;腹部附肢6对,第1对雌者内肢极小,雄者内肢变形为呈钟形的交接器。第6对为尾肢,短粗,与腹部第7节末端甚尖的尾节合为尾扇。雌体性生殖腺成熟前呈淡青蓝色,体表散布有棕蓝色色素细胞。雄体略呈棕黄色,胸部和腹部附肢微呈红色,尾肢的后半为深蓝并夹有红色。

2.长毛对虾,在外形、体色和大小等方面,均与中国对虾比较相似。但额角上缘7-8齿,下缘4-6齿。额角侧沟浅,向后更浅,至胃上刺下方消失。额角后脊伸至头胸甲后缘附近,上有1-2个浅凹。额角基部稍高,背部较凸,末端较细,第1触角上鞭与头胸甲长度约相等或稍短。雄体交接器呈叶片状,叶尖变圆,边缘具刚毛,两侧向腹面卷曲。雌体交接器圆盘状,前片的顶端突较小,尾节呈刺状,背面中央具一纵沟,两侧边缘的后半部有刚毛。雌性比雄性个体大。体呈灰蓝色,头部前端多蓝点。

3.黝吉对虾,体形和中国对虾亦较相似,但额角上缘8-9齿,下缘4-5齿,额角侧沟浅,向后越浅,向后越浅,至胃上刺下方消失,额角后脊伸至头胸甲后缘附近。额角基部背面很高,侧面观呈三角形,末端较细,第1触角上鞭与头胸甲长约相等或稍短。雌交接器前片的顶端疣突相当大。

4.斑节对虾,本种是对虾属中最大的一种,雌虾体长300-350mm。额角上缘6-8齿,下缘2-4齿,额角基部特长,末端较粗,眼胃脊较短,肝脊平直,第5步足无外肢。体上具棕色和暗绿色相间的横斑,但往往随环境、年龄 而颜色有所差异胜地肢的柄部外面呈明显的黄色。

化学成分】肌肉蛋白、脂肪、胺类、钙、铁、砷、维生素A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 B12、龙虾肌碱(nomarine)、磷酸酯等。蛋白水解后得胱氨酸半胱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赖氨酸色氨酸酪氨酸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牛磺酸等多种氨基酸。含组氨酸脱羚酶、芳基酰胺酶(arylarnidase)、组织蛋白酶 D(cathepsin D)、羧肽酶 A、(carboxypeptidase A、B)、含亚精胺(spermidine)、3,3-二氨基-二丙基胺(3,3'-diaminodipropylamine)、三甲胺等多胺类。含隐黄质(cryptoxantnin)。

〖各家论述〗《中国药用动物志》:有补肾壮阳健胃补气的功能。主治肾虚阳痿遗精脾胃虚弱气虚疮口不敛等症。

【功效分类】健脾

【功效】安神止痒

【主治】神经衰弱;疥癣;秃疮

性味】味甘;咸;性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研末撒。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就诊医生的指导。

关于“对虾壳”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