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砂仁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大砂仁 | 中药图典 |
大砂仁 Dà Shā Rén |
|
---|---|
别名 | 土砂仁、牛牯缩砂、波罗砂 |
功效作用 | 温中化湿;健胃消食;止呕安胎。主胃脘冷痛;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
英文名 | |
始载于 | |
毒性 | |
归经 | |
药性 | 温 |
药味 | 辛 |
【拼音名】 Dà Shā Rén
【来源】 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疣果豆蔻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momummuricarpumElm.
采收和储藏:果实将成熟时采收,剪下果穗,除去杂质,烘干。
【原形态】 疣果豆蔻,多年生常绿草本,高达3m。叶柄长5-10mm;叶舌长7-9mm;叶片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6-36cm,宽6-8cm,先端尾状渐尖,基部楔形,两面均无毛。穗状花序卵形,长6-8cm,由根茎抽出;总花梗长5-7cm,基部被覆瓦状排列的鳞片,下面的鳞片较小,向上渐渐变大;花序轴密被黄色茸毛;小苞片简状,长2-2.5cm,褐色,一侧开裂至近基部;花萼管长2.5cm,先端二裂,红色;花冠管与幕萼近等长,裂片长2-3cm,杏黄色,有显着的红色脉纹;唇瓣倒卵形,长2.5-3cm,杏黄色,中脉有紫色脉纹及紫斑,先端2裂,边缘坡波状;侧生退化雄蕊钻状;药隔附属体半圆形,高约5mm,宽约10mm,两边伸出成翅状。蒴果椭圆形或球形,直径约2.5cm,红色,被黄色茸毛及分枝的柔利,刺长3-6mm。花期5-9月,果期6-1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1000m的密林沟谷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果实呈类圆球形,具不甚明显的3钝棱,长l.5-3cm,直径l.5-2.5cm。表面棕褐色,有疏而大的片状刺突,有的倒伏;先端有花被残基,长约lmm,有时被刺片包埋;基部具果柄断痕。果皮较厚,质坚硬,内表面棕黄色。中轴胎座,3室,可见膜质隔膜。种子团椭圆形或卵圆形,长1.2-2.2cm,直径l-2.2cm,每室含种子11-25颗。种子直径3-4mm,表面棕褐色,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味微辛、凉。
显微鉴别:种子横切面:种皮表皮细胞椭圆形或类圆形。下皮为1列薄壁细胞,含黄色色素。油细胞1列,长方形或类方形,含黄色油滴。色素层细胞5-8列,排列不规则,内含淡黄色、淡黄棕色或黄红色色素。内种皮为1列栅状石细胞,内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多类圆形,含草酸钙簇晶、方晶。
【性味】 味辛;性温
【功效与作用】 温中化湿;健胃消食;止呕安胎。主胃脘冷痛;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摘录】 《中华本草》
|
关于“大砂仁”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