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叶杨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响叶杨 | 中药图典 |
响叶杨 Xiǎnɡ Yè Yánɡ |
|
---|---|
别名 | 响朴叶、白杨树、山白杨、风响树、团叶白杨、绵杨 |
功效作用 | 散瘀活血,止痛。主治风湿关节痛,四肢不遂,损伤瘀血肿痛。 |
英文名 | |
始载于 |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
毒性 | |
归经 | 脾经、肝经 |
药性 | 平 |
药味 | 苦 |
《全国中草药汇编》:响叶杨
【拼音名】 Xiǎnɡ Yè Yánɡ
【来源】 杨柳科响叶杨Populus adenopoda Maxim.,以根、叶、茎入药。
【生境分布】 西北、华东、华中、西南。
【功效与作用】 散瘀活血,止痛。主治风湿关节痛,四肢不遂,损伤瘀血肿痛。
【用法用量】 5钱,泡酒服。外用适量,捣烂煎水洗或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响叶杨
【出处】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拼音名】 Xiǎnɡ Yè Yánɡ
【别名】 风响树、团叶白杨(《中国树木分类学》),白杨树(《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为杨柳科植物响叶杨的根皮、树皮或叶。
【原形态】 乔木,高15~30米。嫩枝棕色,具柔毛。叶互生;长枝上的叶卵形,长7~10厘米,宽5~10厘米,基部截形戒心形,具2枚腺体,先端渐尖,边缘锯齿内弯有腺体,幼时至少在叶背有灰色细毛;短枝上的叶卵形或卵圆形,长5~8厘米;叶柄长1.5~3(~6)厘米。花单性,雌雄异株;柔荑花序;雄花序长6~12厘米,苞深裂,边缘有长纤毛,雄蕊7~9,花药红色,花盘具梗,杯形。果序长12~16厘米,蒴果椭圆形,具短柄。花期3月。果期4月。
【生境分布】 生于阳坡灌丛中或林缘。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陕西、云南等地。
【功效与作用】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风痹、四肢不遂,干燥树皮(去粗皮)五钱,酒蒸服。治龋齿,叶,水煎含漱。治损伤瘀血肿痛,根皮加苦参、蛇葡萄根等量,和酒糟捣烂包敷伤处。"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响叶杨
【出处】 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拼音名】 Xiǎnɡ Yè Yánɡ
【别名】 白杨树、绵杨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响叶杨的根皮、树皮或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pulus adenopoda Maxim.
采收和储藏:多在冬、春季采收,趁鲜剥取根皮和树皮,鲜用或晒干;夏季采收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乔木,高达15-30m。树皮灰白色,光滑;老时深灰色,纵裂。小枝暗赤褐色,被柔毛;老枝灰褐色,无毛。芽 圆锥形,有粘质,无毛。叶互生,叶柄侧扁,长2-8(-12)cm。顶端有2显着腺点;叶片卵状圆形或卵形,长5-15cm,宽4-7cm,先端长渐尖,基部截形或心形,边缘有内曲圆锯齿,齿眼有腺点。葇荑花序小垂,雄花序长6-10cm,苞片条裂,有长缘毛,花盘齿裂。果序长12-20(-30)cm;花序轴有毛;蒴果卵状长椭圆形,长4-6mm,先端锐尖,无毛,有短柄,2瓣裂。种子倒卵状椭圆形,长4-6mm,先端锐尖,无毛,有短柄,2瓣裂。种子倒卵状椭圆形,长约2.5mm,暗褐色。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2500m的阳坡灌丛中、杂木林中,或沿河两旁,有时成小片纯林或与其他树种混交成林。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 苦;性平
【功效与作用】 祛风止痛;活血通络。主风湿痹痛;四肢不遂;龋齿疼痛;损伤瘀血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泡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风痹、四肢不遂,干燥树皮(去粗皮)五钱,酒蒸服。治龋齿,叶,水煎含漱。治损伤瘀血肿痛,根皮加苦参、蛇葡萄根等量,和酒糟捣烂包敷伤处。
【摘录】 《中华本草》
|
关于“响叶杨”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