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藤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南藤 | 中药图典 |
南藤 Nán Ténɡ |
|
---|---|
别名 | 丁父、丁公寄、丁公藤、石南藤、搜山虎、风藤、蓝藤、巴岩香、三角枫、石蒌藤、细叶青竹蛇 |
功效作用 | 祛风湿,通经络,强腰脚,止痛。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腰痛,手术后疼痛。 |
英文名 | stem and leaf of Wallich Pepper, stem and leaf of Pubescent pepper |
始载于 | 《开宝本草》 |
毒性 | 无毒 |
归经 | 脾经、小肠经、肝经 |
药性 | 温 |
药味 | 辛 |
【出处】《开宝本草》
【拼音名】Nán Ténɡ
【别名】丁父、丁公寄(《别录》),丁公藤(《本草拾遗》),石南藤(《本草图经》),搜山虎(《滇南本草》),风藤(《纲目》),蓝藤(《植物名实图考》),巴岩香(《分类草药性》)。
【来源】为胡椒科植物湖北胡椒或绒毛胡椒的带叶茎枝。8~10月割取带叶茎枝,晒干后,扎成小把。
【原形态】
①湖北胡椒
藤本,茎攀援,有节,光滑无毛。叶互生,革质;叶柄长1~2厘米;叶片椭圆形或狭椭圆形,长7~11厘米,宽3.5~5.5厘米,先端渐尖或骤尖,墓部圆楔形,全缘,上面无毛,有光泽,叶脉不显,下面被毛,叶脉5条,显著。花雌雄异株;穗状花序,长4~7.5厘米,下垂,总花梗比叶柄长,花甚小,密集;苞片盾状,光滑;雄蕊2枚,花药肾形。浆果,无柄,离生,集成穗状,果穗长短不一,果实在幼时和干时呈金字塔形,成熟时,直径约2毫米。花期6月。果期7~8月。
生长于山地林边。分布湖北、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②绒毛胡椒,又名:毛药。形态与湖北胡椒相似,惟茎、枝均密生短绒毛。叶较窄,基部不对称,下面或脉上生短绒毛。
分布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等地。
【生境分布】主产于四川、湖南、云南等地;贵州、广东、广西、湖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茎枝呈扁圆柱形,长约30厘米,直径约1~3毫米。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有纵纹,节膨大,上生不定根,节间长7~9厘米。质轻而脆。横断面韧皮部窄,维管束与射线相间呈放射状排列,木部有许多小孔。中心有灰褐色的髓。干燥叶灰绿色,皱缩。气清香,味辛辣。以枝条均匀、色灰褐、叶片完整者为佳。
【药理作用】小鼠腹腔注射绒毛胡椒针剂(50克生药/公斤)后20分钟出现显著的镇痛效果(热板法),并持续一个半小时。作用强度不及度冷丁。用药后小鼠多安静,眼裂缩小,欲困状。
【炮制】用水洗净,浸泡,润透,切段,晒干。
【性味】
辛,温。
①《别录》:味甘。
②《本草拾遗》:气味辛烈。
③《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④《滇南本草》:性微温,味甘微酸。
【归经】《滇南本草》:入肝、脾、小肠三经。
【功能主治】
祛风湿,通经络,强腰脚,止痛。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腰痛,手术后疼痛。
①《别录》:主金疮痛。
②《开宝本草》:主风血,补衰老,起阳,强腰脚,除痹,变白,逐冷气,排风邪。亦煮汁服,亦浸酒服,冬月用之。
③《本草图经》:治腰痛。
④《滇南本草》:治寒湿痹伤筋,祛风,筋骨疼痛,利小便及茎中痛,热淋初起,利小便急速。
⑤《纲目》:煮汁服,治上气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酿酒或酒煮。外用:捣烂炒热包敷。
【注意】阴虚火旺者慎服。
【附方】
①治风虚,逐冷气,除痹痛,强腰脚:石南藤煎汁,同曲米酿酒饮。(《纲目》南藤酒)
②治热淋茎中痛,或如脓糊住马口:石南藤二钱,木贼八分,甘草一钱,八仙草二钱。水煎点水酒服。(《滇南本草》)
【临床应用】用于止痛:取毛药全株制成注射剂,每毫升含生药干品5克,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对于手术后疼痛,骨折整复及胃肠肝胆部疼痛、慢性腰腿痛、关节炎等均有镇痛效果。据118例观察,用药后疼痛消失者36例,明显减轻22例,减轻51例,无效9例,有效率92%。部分病人用药后有催眠、镇静作用。
|
关于“南藤”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