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烛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南烛 | 中药图典 |
南烛 | |
---|---|
别名 | 牛醉木、小米柴 |
功效作用 | 活血,祛瘀,止痛。外用治跌打损伤,闭合性骨折。 |
英文名 | |
始载于 | |
毒性 | 有毒 |
归经 | |
药性 | 温 |
药味 | 辛、苦 |
种中文名:南烛
种拉丁名: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
种别名 :染菽(古名),乌饭树(江:苏、浙江、江西),米饭树、乌饭叶、康菊紫(浙江)、饭筒树、乌饭子、零丁子、大禾子(江西),称杆树、米碎子木(广西),苞越桔(江苏植物名录),米饭花(台湾植物志)
命名来源:(开宝本草、植物名实图考)[]
中国植物志:57(3):107
组中文名:南烛组
组拉丁名:Sect.Bracteata Nakai
属中文名:越橘属
属拉丁名:Vaccinium
亚科中文名:越桔亚科
亚科拉丁名:VACCINIOIDEAE DRUDE
科中文名:杜鹃花科
科拉丁名:Ericaceae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分布:热带东南亚南至南太平洋的新赫布里底群岛,北经越南、缅甸、中国西南、华南、华东,达琉球群岛及小笠原群岛,西至印度(南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东、华南,仅少数分布至西南。
释名: 南天烛、南烛草木、男续、当染菽、猴菽草、草木之王、惟那木、牛
气味: (枝叶)苦、平、无毒。
(子)酸、甘、平、无毒。
主治: 枝叶止泄除睡,强筋益气力。子亦强筋益气,固精驻颜。
又称:南烛子 异名:乌饭果(《药材学》)。 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乌饭树的果实。
药材:干燥果实,球形,直径4~5毫米 产地:安徽, 广东, 湖北, 湖南, 江苏, 江西, 浙江, 台湾 性味:《纲目》:"酸甘,平,无毒。"
宜忌: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剂。
【别名】牛醉木、小米柴
【来源】杜鹃花科南烛属植物南烛Lyonia ovalifolia (Wall.) Drude,以茎、叶及果入药。茎、叶全年可采。果秋季采收,晒干。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有毒。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备注】
(1)本品有毒,全株含梫木毒素,嫩叶含量尤多。中毒后易引起呕吐,大便次数增多、多尿,神经中枢及运动神经末梢麻痹,肌肉痉挛。
(2)古代本草所载的南烛是杜鹃花科乌饭树属植物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南方收购和各地销售的南烛子即为此种的干燥果实。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选方 : 添精益髓,舒筋明目:南烛子(生者)两斤,白果(去壳)四两,山药末一斤,茯苓四两,芡实半斤,同捣为饼,火焙乾为末;入枸杞子一斤,熟地一斤,山茱萸一斤,桑叶末二斤(嫩桑为妙),巨胜子半斤。共为末,蜜为丸。每日早晨老酒送下五钱。(《本草新编》)
临床应用:
植物形态:乌饭树,又名:牛筋(《本草拾遗》),黑饭草、乌饭草(《日华子本草》),乌草(《开宝本草》),南烛草木、男续、染菽、猴药、后卓、猴菽、草木之王、惟那木(《本草图经》),墨饭草(《纲目》),乌米饭树、康菊紫、苞越橘。
常绿灌木,高1~3米,多分枝。枝条细,灰褐带红色,幼时带有点状微毛,老时脱落。叶互生;卵状椭圆形至狭椭圆形,长3~6厘米,宽1~3厘米,边缘具稀疏尖锯齿,基部楔形,先端锐头,革质,有光泽,中脉有短毛;叶柄短而不明显。总状花序腋生,长2~5厘米,具有10数花,微具毛;苞片披针形,长1厘米,边缘具不明显锯齿;花柄长0.2厘米,具绒毛;萼钟状,5浅裂,外被绒毛;花冠白色,壶状,长5~7毫米,具绒毛,先端5裂片反卷;雄蕊10,花药先端伸长成管状,花丝有白茸毛;子房下位,花柱长6毫米。浆果球形,红色,成熟时紫黑色,直径约5毫米,萼齿宿存,内含白色种子数颗。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于山坡、路旁或灌木丛中。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台湾等地。
化学成份:干燥果实含糖分约20%,游离酸7.02%(以苹果酸为主,柠檬酸、酒石酸少量)。
功用主治:益肾固精,强筋明目。治久泄梦遗,久痢久泻,赤白带下。
①《纲目》:"强筋骨,益气力,固精驻颜。"
②《药材学》:"强精益肾。治久泄梦遗,,体虚气弱,赤白带下。"
参考
|
关于“南烛”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