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茶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凤尾茶
Fènɡ Wěi Chá
凤尾茶
别名 野山茶、小山茶、云松茶、小香茶、小松毛茶、锈山茶、牙刷草
功效作用 发散外邪理气和胃。主感冒咽喉红肿目赤肿痛口腔炎牙痛肝炎消化不良
英文名 Herb of Bodinier Elsholtzia
始载于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毒性  
归经  
药性
药味

凤尾茶

种中文名:凤尾茶(东紫苏)

种拉丁名:Elsholtzia bodinieri Vaniot

种别名 :牙刷草、云松茶(云南玉溪),凤尾茶、野山茶、小山茶、铁线夏枯草(云南昆明),鸭子草(云南双柏),小叶茶(云南通海),小香茶、小松毛茶、锈山茶、小山茶、香苏茶、半边红花(云南曲靖),土茶(云南贡山),小香薷、山茶

科中文名:唇形科

科拉丁名:Labiatae

属中文名:香薷属

属拉丁名:Elsholtzia

国内分布:产云南,生于松林下或山坡草地上,海拔1200—3000米。模式标本采自云南昆明。

海 拔:1200-3000

组中文名:连苞组

组拉丁名:Sect.Cyclostegia

族中文名:刺蕊草

族拉丁名:POGOSTEMONEAE

亚科中文名:野芝麻亚科

亚科拉丁名:Lamioideae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25—30厘米。茎上升,基部多少伏地,有时具多数匍匐短枝,其上具对生的鳞状叶,仅出土部分具正常叶,直立的茎简单或极多分枝,茎及枝多皇暗紫色,圆柱形,具细条纹,被平展的白色柔毛。叶近无柄,在匍枝上的正常叶细小,倒卵形或长圆形,长3.5-5毫米,宽2-3毫米,全缘或具退化的钝齿,两面均被白色柔毛,茎枝上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0.8-2.5厘米,宽0.4-0.7厘米,先端钝,基部渐狭,边缘在上部具钝锯齿,近革质,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或两面常染紫红色,两面无毛,极少被稀疏的疏柔毛,下面满布凹陷腺点,侧脉约4对,与中脉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穗状花序单生于茎及枝顶端,长2-3.5厘米;苞片覆瓦状排列,连合成杯状,宽6-8毫米,先端具小突尖头,外面被柔毛及腺点,脉纹常带紫红色,内面无毛,边缘具缘毛。花萼管状,长3毫米,外面被白色长柔毛及腺点,内面仅萼齿边缘具白色缘毛,萼齿披针形,近等大,长约1毫米。花冠玫瑰红紫色,长约9毫米,外面被长柔毛及稀疏的腺点,冠筒下弯,基部宽0.5毫米,向上渐宽,至喉部宽达2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先端微缺,下唇稍开展,3裂,中裂片较长,全缘。雄蕊4,前对较长,均伸出,花药卵圆形,2室。花柱超出雄蕊,先端微弯,近相等2裂,裂片线状钻形。小坚果长圆形,长约1.1毫米,棕黑色。花期9-11月,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采集】秋季采。鲜用或晒干。

性味】辛,平。①《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苦微辛,平。" ②《云南中草药》:"辛涩,温。"

【功用主治】①《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解表,升清阳,清肝热。治感冒头重痛,肝炎,目痛,头晕痛。"

②《云南中草药》:"发散解表,理气和胃。治外感风寒,头身痛,咽喉痛消化不良。"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研末。

用 途:植株含芳香油,新鲜植株得油率0.25—0.3尹o,油五色。全草入药,治外感风寒、感冒发热头痛身痛、咽喉痛、虚火牙痛、消化不良、肚泻、目痛、急性结膜炎尿闭及肝炎等症。嫩尖亦可当茶饮用,有清热解毒之效。

产地分布:产云南,贵州西部;生于松林下或山坡草地上,海拔1200—3000米。模式标本采自云南昆明。

本组概述:穗状花紧密,覆瓦状排列:苞叶合生,膜质,具脉,覆瓦状排列,浅杯状,边缘具缘毛:花药卵圆形,药室汇合。

本属概述:草本,半灌木或灌木。叶对生,卵形,长圆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边缘具锯齿、圆齿或钝齿,无柄或具柄。轮伞花序组成穗状或球状花序,密接或有时在下部间断,穗状花序有时疏散纤细,圆柱形或偏向一侧,有时成紧密的覆瓦状,有时组成圆锥花序;最下部苞叶常与茎叶同形,上部苞叶呈苞片状,披针形、卵形或扇形,有时连合,覆瓦状排列,有时极细小,较狭于花萼;花梗通常较短。花萼钟形,管形或圆柱形,萼齿5,近等长或前2齿较长,喉部无毛,果时花萼通常直立,或延长,或稍膨大。花冠小,白,淡黄,黄,淡紫,玫瑰红至玫瑰红紫色,外面常被毛及腺点,内面具毛环或无毛,冠筒等长或稍长于花萼,直立或微弯,均自基部向上渐扩展,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先端微缺或全缘,下唇开展,3裂,中裂片常较大,全缘或啮蚀状或微缺,侧裂片通常较小,全缘。雄蕊4,前对较长,极少前对不发育,通常伸出,上升,分离,花丝无毛;花药2室,室略叉开或极叉开,其后汇合。花盘前方呈指状膨大,其长度通常超过子房。花柱纤细,通常超出雄蕊,先端或短或深2裂,裂片钻形或近线形,通常近等长,极少其中一裂片甚长。子房无毛。小坚果卵珠形或长圆形,褐色,无毛或略被不明显细毛,具瘤状突起或光滑。约40种,主产亚洲东部,1种延至欧洲及北美,3种产非洲(埃塞俄比亚)。我国有33种,15变种及5变型。

本族概述:花萼具相等的5齿或5裂,或后齿稍大。花冠4-5裂,裂片相似或前裂片向前伸,或2/3式二唇形,花冠筒常内藏。雄蕊4,通常外伸,展开,直向前仲或微向下;花药球形,药室平叉开,在顶端贯通为一室,当花粉散后则平展开(属76—84)。

亚科概述:花萼各式各样。花冠二唇形,2/3式,稀近辐射状,冠筒圆筒形,稀为钟形。雄蕊4,稀2,平行上升或平展而直仲向前;药室2,平行或略叉开。花盘裂片与子房裂片互生。子房4裂。小坚果倒卵圆形,干燥,有干而薄的外果皮,具小的基部合生面,果时无胚乳,无毛或被毛。胚直,具短而向下直伸的胚根

本科概述:多年生至一年生草本,半灌木或灌木,极稀乔木或藤本,常具含芳香油的表皮,有柄或无柄的腺体,及各种各式的单毛、具节毛、甚至于星状毛和树枝状毛,常具有四棱及沟槽的茎和对生或轮生的枝条。根纤维状,稀增厚成纺锤形,极稀具小块根。偶有新枝形成具多少退化叶的气生走茎或地下匍甸茎,后者往往具肥短节间及五色叶片。叶为单叶,全缘至具有各种锯齿,浅裂至深裂,稀为复叶,对生(常交互对生),稀3-8枚轮生,极稀部分互生。花很少单生。花序聚伞式,通常由两个小的3至多花的二歧聚伞花序在节上形成明显轮状的轮伞花序(假轮);或多分枝而过渡到成为一对单歧聚伞花序,稀仅为3-1花的小聚伞花序,后者形成每节双花的现象。由于主轴完全退化而形成密集的无柄花序,或主轴及侧枝均或多或少发达,苞叶退化成苞片状,而由数个至许多轮伞花序聚合成顶生或腋生的总状,穗状,圆锥状,稀头状的复合花序,稀由于花向主轴一面聚集而成背腹状(开向一面),极稀每苞叶承托一花,由于花亦互生而形成真正的总状花序。苞叶常在茎上向上逐渐过渡成苞片,每花下常又有一对纤小的小苞片(在单歧花序中则仅一片发达),很少有不具苞片及小苞片,或苞片及小苞片趋于发达而有色,具针刺,叶状或特殊形状。花两侧对称,稀多少辐射对称,两性,或经过退化而成雌花两性花异株,稀杂性,极稀花为两型而具闭花授粘的花,较稀有大小花或大中小花不同株的现象。花图式为S5P5A4G(2)。花萼下位,宿存(稀二片盾形,其中至少一片脱落),在果时常不同程度的增大,加厚,甚至肉质,钟状,管状或杯状,稀壶状或球形,直至弯,合萼,5一稀4一基数,芽时开放,有分离相等或近相等的齿或裂片,极稀分裂至近底部,如连合则常形成各式各样的二唇形(3/2或1/4式,极稀5/0式),主脉5条,其间简单、交叉或重复,分枝的第二次脉在较大或小的范围内发育,因之形成8,11,13,15至19脉,贯入萼齿内的侧脉有时缘边或网结,齿间极稀有侧脉连结形成的胼胝体,脉尖偶形成附属物或附齿,如此,则齿有10枚(有时5长5短),萼口部平或斜,喉内面有时被毛,或在萼筒内中部形成毛环(果盖Garposte-gium),萼外有时被各种毛茸及腺体。花冠合瓣,通常有色,大小不一,具相当发育的,通常伸出萼外(稀内藏),管状或向上宽展,直或弯(极稀倒扭)的花冠筒,筒内有时有各式的毛茸或毛环(蜜腺盖Nectarostegium或Annulus),基部极稀具囊或距,内有蜜腺;冠檐5-稀4-裂,通常经过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联合而成二唇形(2/3式,或较少4/1式),稀成假单唇形或单唇形(0/5式),稀5(—4)裂片近相等,卷叠式覆瓦状,通常在芽内开放,或双盖覆瓦状,后裂片在芽时在最外,如为二唇形,则上唇常外凸或盔状,较稀扁平,下唇中裂片常最发达,多半平展,侧裂片有时不发达,稀形成盾片(Apo-physis)或小齿(Pleuridia),颚上有时有褶襞或加厚部分,但在4/1式中则下唇有时成舟状、囊状或各种形状。雄蕊在花冠上着生,与花冠裂片互生,通常4枚,二强,有时退化为2枚,稀具第5枚(后)退化雄蕊,分离或药室贴近两两成对,极稀在基部连合或成鞘状(如鞘蕊花属ColeusLour.),通常前对较长,稀后对较长(荆芥族NepeteaeBenth.),通常不同程度的伸出花冠筒外,稀内藏,通常两两平行,上升而靠于花冠的盔状上唇内,或平展而直伸向前,稀下倾,平卧于花冠下唇上或包于其内(罗勒族Oci—meaeKudo,p.p.),稀两对不互相平行(则后对雄蕊下倾或上升);花丝有毛或否,通常直仲,稀在芽时内卷,有时较长,稀在花后伸出很长,后对花丝基部有时有各式附属器;药隔伸出或否;花药通常长圆形,卵圆形至线形,稀球形,2室,内向,有时平行,但通常不同程度的叉开、平叉开或甚至平展开,每室纵裂,稀在花后贯通为1室,有时前对或后对药室退化为1室形成半药,有时平展开(则花药球形),稀被发达的药隔分开,后者变成丝状并在着生于花丝处具关节(鼠尾草族SalvieaeDumort.),无毛或被各式毛。下位花盘通常肉质,显著,全缘至通常2-4浅裂,至具与子房裂片对生或互生的裂片,前(或偶有后)裂片有时呈指状增大,稀不具而花托中央有一突起(保亭花属WenchengiaC.Y.WuetS.Chow)。雌蕊由2中向心皮形成,早期即因收缩而分裂为4枚具胚珠的裂片,极稀浅裂或不裂(筋骨草亚科AiugoideaeBenth。部分,保亭花亚科WenchengioideaeC.Y.WuetS.Chow);子房上位,无柄,稀具柄(黄芩属ScutellariaLinn.);胚珠单被,倒生,直立,基生,着生于中轴胎座上,珠脊向轴,珠孔向下,极稀侧生而多少半倒生,直立,例外的为多少弯生;花柱一般着生于子房基部(gynobasic),稀着生点高于子房基部,顶端具2等长稀不等长的裂片,稀不裂,例外为4裂。果通常裂成4枚果皮干燥的小坚果,稀核果状(锥花亚科PrasioideaeBriq.)而具多少坚硬的内果皮及肉质或多汁的外果皮,倒卵圆形或四棱形,光滑,具毛或有皱纹、雕纹,稀具边或顶生或周生的翅(有时背腹压扁,稀背腹分化),具小的基生果脐,稀由于侧腹面相接而形成大而显著、高度有时超过果轴一半的果脐,极稀近背面相接(具基部——背部的合生面,如薰衣草属LavandulaLinn.),稀花托的小部分与小坚果分离而形成一油质体(elaiosome)(如筋骨草属AjugaLinn,野芝麻属LamiumLinn.,及迷迭香属RosmarinusLinn.);种子每坚果单生,直立,极稀横生而皱曲,具薄而以后常全部被吸收的种皮,基生,稀侧生。胚乳在果时无或如存在则极不发育。胚具扁平,稀凸或有折,微肉质,与果轴平行或横生的子叶;幼根短,在下面,例外的为弯曲而位于一片子叶上(即背依子叶,如黄芩属ScutellariaLinn.)。本科为一世界性分布的较大的科。全世界有10个亚科,约220余属,3500余种,其中单种属约占三分,寡种属亦约占三分。我国有99属800余种。全科中大多数属产亚洲、非洲、欧洲,广布属仅有香科科属TeucriumLinn.黄芩属Scutella—riaLinn.夏枯草属PrunellaLinn,水苏属StachysLinn,鼠尾草属SalviaLinn,姜味草属MicromeriaBenth.及罗勒属OcimumLinn.等。种数超过100种以上约有鼠尾草属,山香属HyptisJacq,黄芩属,荆芥属NepetaLinn,水苏属,百里香属ThymusLinn,姜味草属,香茶菜属PlectranthusL'Her.Sensulatissimo,糙苏属PhlomisLinn.及香科科属等10属,其种数约占全科种数三分弱。以上大屈及广布属大都以地中海及近东中亚为其近代分布中心。富于特有属及单种属的分布中心在全世界范围内依次有地中海,近东一中亚,中国一日本,印度一马来西亚,热带非洲,非洲南部,澳大利亚,温带北美,美国加利福尼亚一墨西哥,南美等10个,大多数常具有季节性干旱气候,尤以在所谓“地中海气候”区,本科植物在植物群落中常占特殊位置,但在较潮湿的热带亚热带山区,尤其是中国西南部和南部拥有较多的原始的(和马鞭草科、紫草科有若干连系的)属和种,看来本科可能是从这些地区发源而以后在季节性旱化环境中发展的。目前本科植物在北极高山地区均极少,在潮湿生境中亦只有较广布的代表。本科植物以富含多种芳香油而著称,其中有不少芳香油成份可供药用。作为芳香油植物受到一定重视的有薄荷,百里香,薰衣草,罗勒,迷迭香,撤尔维亚等。作为药用植物而在各国中有一定位置的有黄芩,荆芥,藿香丹参,薄荷,紫苏,香薷,荠苎,夏枯草,益母草等等。白苏则为有名的油料作物之一。由于花、叶形状特殊,色彩鲜艳常供观赏的亦有一串红、彩叶苏等若干种类。

关于“凤尾茶”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