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牯牛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九牯牛 | 中药图典 |
九牯牛 Jiǔ Gǔ Niú |
|
---|---|
别名 | 黑酸杆、地柏、蓼草、羊耳朵、酸兰 |
功效作用 | 活血;调经;止痛。主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痨伤 |
英文名 | |
始载于 | 《贵州民间药物》 |
毒性 | |
归经 | |
药性 | 温 |
药味 | 辛、甘 |
【拉丁名】:原植物九牯牛Polygonum rude Meissn
【来源】为蓼科植物九枯牛的全草。
【植物形态】九枯牛,直立草本。茎有毛。叶互生,长椭圆形,长8~15厘米,宽3~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托叶鞘状膜质。总状花序,呈圆锥花序式排列,顶生;花序柄红色,有毛;苞片鞘状,红褐色;花瓣5,白色。生于水沟边。
【采集】夏、秋季采收。
【性味】性温,味辛微甘。
【功用主治】通经,治痨伤。
【选方】①治月经不调(小腹胀痛):九枯牛三至五钱,大马蹄草三钱。煎酒服。
②治痨伤:九枯牛一两,大血藤、小血藤各五钱。泡酒服。
(《贵州民间药物》)
|
出自A+医学百科 “九牯牛”条目 http://www.a-hospital.com/w/%E4%B9%9D%E7%89%AF%E7%89%9B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关于“九牯牛”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