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瘤足蕨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两广瘤足蕨 | 中药图典 |
两广瘤足蕨 Liǎnɡ Guǎnɡ Liú Zú Jué |
|
---|---|
别名 | |
功效作用 | 清热解毒。主流行性感冒 |
英文名 | |
始载于 | |
毒性 | |
归经 | |
药性 | 凉 |
药味 | 苦 |
种中文名:两广瘤足蕨
种拉丁名:Plagiogyria liankwangensis Ching
科中文名:瘤足蕨科
科拉丁名:Plagiogyriaceae
属中文名:瘤足蕨属
属拉丁名:Plagiogyria
国内分布:产于广西(平南县,徭山)、广东(英德县、滑水山)。
命名来源:[Acta Phytotax. Sin. 7(2): 142.pl. 32: 1. 1958]
中国植物志:2:093
药用价值
【拼音名】 Liǎnɡ Guǎnɡ Liú Zú Jué
【来源】
药材基源:为瘤足蕨科植物两广瘤足蕨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lagiogyria liankwangensis Ching[P.intermedia C.Ch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去须根与叶柄,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根茎圆柱形,高约5cm,粗3cm,直立。叶草质,干后绿色,营养叶柄长20cm,三角形,棕禾秆色;叶片长35cm,宽16cm,狭长圆形,基部不变狭,顶部为羽状深裂;羽片约15对,互生,相距2.5cm,平展,向上稍斜升,披针形,不呈镰刀状,基部1对长同于上面各对,无柄,长7-9cm,宽1.2cm,渐尖头;叶片顶部的羽片渐短,合生,顶生羽片1枚比其下面的稍长,基部略为浅裂,边缘通体有波状短齿牙。叶脉平展,大部分叉,两面明显。孢子叶远较营养叶为高,柄长30-40cm,叶片长30cm,羽片长5-8cm,宽约3cm,线形,有明显的小柄,钝头。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900m的林下溪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广西。
【性味】微苦;凉
【功效分类】清热解毒药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流行性感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摘录】《中华本草》
|
出自A+医学百科 “两广瘤足蕨”条目 http://www.a-hospital.com/w/%E4%B8%A4%E5%B9%BF%E7%98%A4%E8%B6%B3%E8%95%A8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关于“两广瘤足蕨”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