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荡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三十六荡
Sān Shí Liù Dànɡ
三十六荡
别名 老君须;鸡骨香、双飞蝴蝶、土细辛、藤叶细辛、哮喘草、关腰草、芒尾蛇、毛管细辛、三十六根、落地蜘蛛、落地金瓜、老君须、鸡骨香、王劳伤、一支香、老虎须、白前、上树蜘蛛、千斤拔、小白薇、羊角草、藤细辛、落土香、白龙须、藤霸王、小霸王
功效作用 祛风湿;化痰止咳;散瘀止痛;解蛇毒。主风湿新加坡痛;咳嗽痰多跌打肿痛毒蛇咬伤
英文名 Root and Rhizome of Ovate Tylophora
始载于 南宁市药物志
毒性 小毒
归经 肺经肝经
药性
药味

中文名称: 三十六荡

来 源: 本品为萝藦科植物娃儿藤Tylophora ovata(Lindl.)Hook.exSteud.的干燥根。

出 处: 实用中草药彩色图集. 第三册

介 绍:

原植物 娃儿藤为攀援灌木,有乳汁,全株被锈色柔毛。叶卵形,长2.5~6厘米,宽2~5.5厘米,顶端短尖,基部浅心形;侧脉明显每边约4条。花小,夏秋开放,5数,整齐,淡黄色,直径约5毫米,多朵排成伞房状聚伞花序;萼裂卵形,有缘毛,内面基部无腺体;花冠辐状,裂片长圆状披针形,两面被毛;副花冠裂片卵形,贴生于合蕊冠上,背部肉质,隆起;花药顶端有圆形膜片,弯向柱头;花粉块每室1个;心皮2,柱头五角状,顶端扁。蓇葖双生,圆柱状披针形,长4~7厘米,直径7~12厘米;种子卵形,长约1毫米,具长约3厘米的绢毛。

生于海拔900米以下山地灌丛及山谷林中。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湖南和台湾。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亦有。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以夏、秋开花前采收较好。挖取根部,抖净泥沙,晒干。

药材性状: 本品根头部结节状,上端有残茎,下端丛生细根,多达20~30条;根细长,稍弯曲,长10~15厘米,直径约1~1.5毫米,表面黄白色至黄棕色,具细纵皱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灰白色,粉质,木质部淡黄白色。气微香,味辛,嚼之有麻舌感。以根条长、粉质,断面灰白色者为佳。

性味:辛,温。有小毒。祛风去湿,散瘀止痛,止咳定喘解毒。用于风湿骨痛咳嗽哮喘跌打肿痛毒蛇咬伤。常用量3~10克;外用适量。孕妇及体弱者忌用。

功 用: 祛风去湿,散瘀止痛,止咳定喘,解毒。用于风湿骨痛,咳嗽,哮喘,跌打肿痛,毒蛇咬伤。常用量3~10克;外用适量。孕妇及体弱者忌用。

性 味: 辛,温。有小毒。

关于“三十六荡”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