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环菌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蜜环菌 | 中药图典 |
蜜环菌 Mì Huán Jūn |
|
---|---|
别名 | 糖蕈、榛蘑、蜜色环菌、蜜蘑、栎菌、根索菌、根腐菌、栎蕈、小蜜环菌 |
功效作用 | 熄风平肝;祛风通络;强筋壮骨。主头晕;头痛;失眠;四肢麻木;腰腿疼痛;冠心病;高血压;血管性头痛;眩晕综合征;癫痫 |
英文名 | |
始载于 | 《皇和蕈谱》 |
毒性 | |
归经 | 肝经 |
药性 | 平 |
药味 | 甘 |
蜜环菌
[Armillariella mellea (Vahl:Fr.) Karst.]
子实体一般中等大。菌盖直径4-14cm,淡土黄色、蜂蜜色至浅黄褐色。老后棕褐色,中部有平伏或直立的小鳞片,有时近光滑,边缘具条纹。菌肉白色。菌褶白色或稍带肉粉色,直生至延生,稍稀,老后常出现暗褐色斑点。菌柄细长,圆柱形,稍弯曲,长5-13cm ,粗0.6-1.8cm,同菌盖色,有纵纹和毛状小鳞片,纤维质,内部松软变至空心,基部稍膨大。菌环白色,生柄的上部,幼时常呈双层,松软,后期带奶油色。
夏秋季在很多种针叶或阔叶树树干基部、根部或倒木上丛生。
可食用,干后气味芳香,但略带苦味,食前须经处理,在针叶林中产量大。
中文名称: 蜜环菌
拉丁学名: Armillaria mellea (Vahl ex Fr.) Quél.
俗名别名: 榛蘑(东北)。
同物异名:
型态特征: 菌盖宽4-14厘米,淡土黄色,蜂蜜色至浅黄褐色,老后棕褐色,中部有平伏或直立的小鳞片,有时近光滑,边缘具条纹。菌肉白色。菌褶白色或稍带肉粉色,直生至延生,稍稀,老后常出现暗褐色斑点。菌柄细长,圆柱形,稍弯曲,长5-13厘米,粗0.6— 1.8厘米,同菌盖色,有纵条纹和毛状小鳞片,纤维质,内部松软变至空心,基部稍膨大。菌环白色,生柄的上部,幼时常呈双层,松软,或带奶油色。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或稍带黄色,光滑,椭圆形或近卵圆形,7— 11.3×5-7.5微米。
生态习性: 夏秋季在针叶或阔叶树等很多种树干基部、根部或倒木上丛生。常常引起很多树木的根腐病。菌丝体或菌丝索能在
产地: 蜜环菌分布很广。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浙江、福建、广西、陕西、甘肃、新疆、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均有。
讨论: 蜜环菌在我国东北通称榛蘑,产量大,它不是一种很好的野生食用蘑菇,而且在人工栽培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中,利用其共生关系,提高了天麻的产量和质量。近年来国内有进一步研究,以蜜环菌发酵液及菌丝体,治疗风湿腰膝痛,四肢痉挛,眩晕头痛,小儿惊癎等症。
|
关于“蜜环菌”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