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眼病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红眼病,病名。见上海中医学院编《五官科学》。为天行赤眼之俗称。本病多由风热毒邪,时行疠气所致。相当于今之急性传染性结膜炎。治宜清热散邪,解毒凉血。方用驱风散热饮子加减。详见天行赤眼条。

俗称的“红眼病”是传染性结膜炎,又叫暴发火眼,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眼炎。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可分为细菌性结膜炎病毒性结膜炎两类,其临床症状相似,但流行程度和危害性以病毒性结膜炎为重。该病全年均可发生,以春夏季节多见。红眼病是通过接触传染的眼病,如接触患者用过的毛巾、洗脸用具、水龙头、门把、游泳池的水、公用的玩具等。因此,该病常在幼儿园、学校、医院、工厂等集体单位广泛传播,造成暴发流行

目录

疾病症状

Bkhw7.jpg

红眼病多是双眼先后发病,患病早期,病人感到双眼发烫、烧灼、畏光、眼红,自觉眼睛磨痛,像进入沙子般地滚痛难忍,紧接着眼皮红肿、眼眵多、怕光、流泪,早晨起床时,眼皮常被分泌物粘住,不易睁开。有的病人结膜上出现小出血点出血斑,分泌物呈粘液脓性,有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假膜角膜边缘可有灰白色浸润点,严重的可伴有头痛发热疲劳耳前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红眼病一般不影响视力,如果大量粘液脓性分泌物粘附在角膜表面时,可有暂时性视物模糊或虹视(眼前有彩虹样光圈),一旦将分泌物擦去,视物即可清晰。如果细菌病毒感染影响到角膜时,则畏光、流泪、疼痛加重,视力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红眼病发病急,一般在感染细菌1~2天内开始发病,且多数为双眼发病。传染性强,本病由于治愈后免疫力低,因此可重复感染(如再接触病人还可得病),从几个月的婴儿至八九十岁的老人都可能发病。流行快,患红眼病后,常常是一人得病,在1~2周内造成全家、幼儿园、学校、工厂等广泛传播,不分男女老幼,大批病人感染。  

疾病病因

主要原因是腺病毒8、19、29、37型腺病毒(人腺病毒D组亚型)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强、发病急剧的病毒性结膜炎。  

感染途径

 红眼病的主要感染途径 

该病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最常见为眼--手--眼的传播。另外接触病人用过的毛巾、手帕、洗脸用具、电子游戏机、电脑的键盘等,或到病人接触过的泳池、浴池等地方游泳、洗浴,都有可能感染此病。 

①红眼病的预防方法医院或社区发现“红眼病”患者应及时上报有关卫生防疫部门。 

②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及时洗手液或肥皂洗手。避免用手揉擦眼睛十分重要。

③易流行季节,最好去正规并且消毒条件完善的游泳池游泳,严禁红眼病患者进入游泳池。  

诊断检查依据

1.暴发流行,传染性强; 2.有剧烈的疼痛、畏光、流泪等重度刺激症状和水样分泌物; 3.结膜高度充血水肿球结膜出血; 4.角膜弥漫点状上皮脱落; 5.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 6.个别病例结膜炎消退后出现下肢麻痹。  

注意事项

红眼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眼病,因此,预防红眼病也和预防其他传染病一样,必须抓住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身体抵抗力3个环节。积极治疗红眼病患者,并进行适当隔离。红眼病治疗期间,尽可能避免与病人及其使用过的物品接触,如洗脸毛巾、脸盆等。尽量不到公共场所去(如游泳池、影剧院、商店等)。对个人用品(如毛巾、手帕等)或幼儿园、学校、理发馆、浴室等公用物品要注意消毒隔离(煮沸消毒)。个人要注意不用脏手揉眼睛,勤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有条件时应用抗生素或抗病毒眼药水点眼。

应开放患眼,不能遮盖患眼,因为遮盖患眼后,眼分泌物不能排出,同时增加眼局部的温度和湿度,利于细菌或病毒繁殖,加重病情。

饮食以清淡之品为宜,至于酒类以不饮为宜。  

治疗措施

红眼病

得了红眼病后要积极治疗,一般要求要及时、彻底、坚持。一经发现,立即治疗,不要中断,症状完全消失后仍要继续治疗1周时间,以防复发。治疗可冲洗眼睛,在患眼分泌物较多时,宜用适当的冲洗剂生理盐水或2%硼酸水冲洗结膜囊,每日~3次,并用消毒棉签擦净睑缘。也可对患眼点眼药水或涂眼药膏。如为细菌性感染,可根据检查出的菌种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眼药水滴眼,根据病情轻重,每2~3小时或每小时点眼药1次,常用眼药水有10%~20 %磺胺醋酰钠、0.3%氟哌酸、0.25%氯霉素眼药水等,晚上睡前可涂抗生素眼膏,如环丙沙星金霉素四环素眼药膏,每次点药前需将分泌物擦洗干净,以提高疗效。对混合病毒感染的结膜炎,除应用以上药物治疗外,还可用抗病毒眼药水,如为腺病毒可用0.1%羟苄唑眼药水、0.1%丁胺乳剂,如为小病毒可用0.1%疱疹净、0.1%无环鸟苷眼药水等,每日~3次,必要时还可应用干扰素等。有条件时可进行细菌培养,并作药敏试验,以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对红眼病也可采用中医治疗,中医称本病为暴风客热或天行赤眼,一般为外感风热邪毒所致,故宜驱风散邪,清热解毒,常用泻肺饮和银翘解毒丸

炎症控制后,为预防复发,仍需点眼药水1周左右,或应用收敛剂,如0.25%硫酸锌眼药水,每日~3次,以改善充血状态,预防复发。

红眼病

病名。见上海中医学院编《五官科学》。为天行赤眼之俗称。本病多由风热毒邪,时行疠气所致。相当于今之急性传染性结膜炎。治宜清热散邪,解毒凉血。方用驱风散热饮子加减。

局部治疗

根据不同的病原菌选用多种抗生素眼药水滴眼,如10%磺胺酰酰钠、0.25%氯霉素、0.5%~1.0%红霉素液或新霉素等,根据病情轻重,每隔2~3小时以至每隔1小时一次;睡前涂抗生素眼膏如0.5%四环素、红霉素或金霉素眼膏防止眼睑粘着,同时使药物在结膜囊内保留较长时间。在并发角膜炎时,应按角膜炎处理。  

红眼病的预防

医学上称红眼病为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染。往往通过接触病人眼分泌物或泪水沾过的物件(如毛巾、手帕、脸盆、水等),与红眼病人握手或用脏手揉擦眼睛等,都会被传染,最终造成红眼病的流行。夏秋季节,因天气炎热,细菌容易生长繁殖,非常容易造成大流行。既然我们知道红眼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就完全可以预防和防止流行。

(1)、如果发现红眼病,应及时隔离,所有用具应单独使用,最好能洗净晒干后再用。

(2)、要注意手的卫生。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不要用脏手揉眼睛,要勤剪指甲。

(3)、患红眼病时除积极治疗外,应少到公共场所活动,不使用共用毛巾、脸盆等。

有人认为看一眼红眼的病人,就会得红眼病,这是没有科学道理的,目前只有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才会患病。患红眼病的症状特症是:单眼或双眼结膜充血,大量粘液脓性分泌物,但一般不影响视力。如果不及时治疗,有的则转成慢性结膜炎。  

红眼病食疗

方1

〖组成〗生姜1 块。

〖用法〗洗净去皮,用古铜钱刮汁点,初点时频痛,点后即愈。

〖主治〗天行赤眼。  

方2

〖组成〗生姜1 块。

〖用法〗切成薄片,贴于眼周皮肤上,用胶布固定。

〖主治〗天行赤眼。  

治疗红眼病偏方

病症轻微者,为风热上攻。症状为眼红、痒痛交作、畏光流泪、怕热、目中干涩有异物感、眼分泌物黄白而结。治当疏风散热,佐以解毒。

药方:银花连翘野菊花夏枯草各15克,竹叶薄荷、杜梗、大力各9克,芦根18克,甘草3克。水煎分3次服。

病症严重者,为火毒炽盛。症状为一眼或双眼满目发红,甚至出现小出血点,胞肿明显,眼痛头痛,眼分泌物多而粘结,或流淡血水,眼中灼热,怕光。治宜泻火解毒

药方:柴胡板蓝根、野菊花各15克,黄连黄芩陈皮、大力、薄荷、僵蚕升麻、大黄各9克,元参12克,甘草3克。水煎分3次服,数剂可愈。  

红眼病护理

“红眼病”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造成的急性传染病,医学上称为“急性结膜炎”。结膜是眼白与眼皮上的一层光滑透明的薄膜,如果这层结膜发生了急性炎症,就得了急性结膜炎。先是眼睛发红、眼睛分泌物增多,特别是在早晨起床时,上下眼皮常常被粘住,眼睛感到发热,又痛又痒,眼皮里好像进了沙子似的不舒适,还怕光、流泪,令人很难受。

红眼病好发在春末、夏初,一般是通过与“红眼病”患者共用毛巾、脸盆、洗脸水和手帕等物品来传播的。有时病人接触过其他物品,诸如枕头、棉被、衣服、门把手、电话机、遥控器等等都可能沾有病菌。

一旦患有“红眼病”,要尽快到医院检查,明确病原微生物的类型,选择适宜的抗生素药。抗生素对细菌结膜效果极好,对病毒性结膜炎虽无疗效,但有预防细菌感染的作用。不论眼药水还是眼药膏均应专人专用,以免交叉感染

除了接受医生治疗外,还要学会自我保健。保持眼部清洁由于患急性结膜炎时眼部分泌物较多,所以不能单纯依靠药物治疗。细心地护理眼部,经常保持清洁很重要。

初期冷敷,慎用激素类眼药急性结膜炎初期时眼部宜作冷敷,有助于消肿退红。相反,热敷会使眼球充血,炎症可能扩散引起并发症。在炎症没有得到控制时,忌用激素类眼药,病毒性结膜炎禁用激素类眼药。因此,激素类眼药使用与否应听从眼科医生的建议,切勿自行使用。

避光避热,少用眼严重的急性结膜炎病人畏光流泪,为减轻不适,要避免光和热的刺激。也不要勉强看书或看电视,出门时可戴太阳镜,避免阳光、风、尘等刺激。为了使眼部分泌物排出畅通,降低局部温度、不利于病菌繁殖生长,眼部不可包扎或戴眼罩。

红眼病患者不宜使用眼药膏

眼科医生提醒,若是患了红眼病最好是到医院眼科检查了后针对性的治疗。不能随便自己滥用眼药膏以免加重病情,耽误治疗时机。应该是在医生的正确的指导下正规使用眼药膏治疗好红眼病。

医生解释说,一般的眼药膏里的成分基本是以凡士林为主,羊毛脂为辅,加入某些药物制成。一般眼药膏有哪些呢?最为常见的有金霉素、红霉素眼药膏、四环素眼药膏等。这些的眼药膏的特点是不散热、不吸水,类似红眼病的眼病中有些分泌物会很多,擦后会使结膜囊内的温度更高,细毒生长繁殖快,分泌物排不出眼外,结果使病情加重。

关于“红眼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