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锦鸡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白腹锦鸡
Bái Fù Jǐn Jī
白腹锦鸡
别名 箐鸡肉
功效作用 止血解毒。主血痔疮疡肿毒
英文名 Lady Amherst pheasant
始载于 中国药用动物志
毒性  
归经 心经大肠经
药性
药味

白腹锦鸡又称铜鸡,雄鸟体长113—145厘米,体重650—960克;雌鸟体长54—67厘米,体重585—900克。雄鸟的头、顶、背、胸等均为翠绿色,散出金属光泽;头上有一绺发状羽形成的紫红色羽冠,像“小辫”一样,披散在后颈;颈部由白色镶黑边的羽毛形成翎领,像披肩一样围着头和颈部;下背和腰部是明黄色,往下转朱红色;腹部银白色;尾羽银灰色,具黑白相杂的云状斑纹和横斑。虹膜褐色;嘴蓝灰色;腿、脚青灰色。当它拖着光亮似锦的长尾,在高山灌丛和矮竹林中轻盈袅娜地奔走时,很是令人喜爱。

目录

分布

分布范围:缅甸东北部至中国西南部。引种至欧洲。 分

Bkc0d.jpg

布状况:全球性濒危(Collar et al., 1994)。海拔1800~3600米山林的非常见鸟,白腹锦鸡没有亚种分化,在我国分布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四川南部、贵州西部至广西西部红腹锦鸡分布的西界。通常也为是中国特有鸟类。170多年前,英国人便把白腹锦鸡弄到伦敦饲养。同红腹锦鸡一样,它也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观赏雉,在各地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养殖场均有饲养。  

习性

白腹锦鸡栖息于海拔从1000以下到40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也栖息于林缘灌

白腹锦鸡

丛、草破和矮竹林间,冬季到农田附近觅食。夜晚栖于树冠隐蔽处,白天下树在地上活动。多集成4-5只,或10余只的小群,冬季可达20—30只。极善奔走,在林中行走极快,但飞行能力差,一般很少飞翔,遇危险时多通过疾速奔跑和藏匿来避敌,仅在危急时才起飞上树,或沿山坡向下滑翔。杂食性,但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常以植物的茎、叶、花、果实、种子和农作物为食,也吃部分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其中较为常见的食物种类有马桑、胡颓子、花揪果、青杠果、半夏、华山松、木姜子山樱桃、悬钩子、白牛筋四照花,以及农作物小麦、玉米、黄豆、马铃薯和动物性食物金针虫、金龟子、叩头虫、蟋蟀、蜗牛、白蚁、蝗虫、鳞翅目幼虫等。主要在地上觅食。有时亦飞到树上啄食。觅食活动多在上午和下午,尤以早晨和临近傍晚较为频繁,中午多休息。有时亦到林缘灌丛草坡和农田地觅食。

叫声:繁殖期雄鸟发出响亮、粗犷而悠远的ga-ga-ga叫声,或粗声的gua音;群叫声为柔软的shu-shu-shu-sss。告警叫声为刺耳的shi-ya。雌鸟召唤雏鸟的叫声为guo-guo-guo。雄鸟受威胁时叫声为ja-ja-ja-ja。  

繁殖

繁殖期4一6月。一雄多雌制。通常1只雄鸟配2一4只雌鸟。3月初雄鸟即出现发情行为。雄鸟间出现追赶和

白腹锦鸡

争斗。并开始占领领域。雄鸟常在自己领域内高声啼叫,求偶炫耀为侧面型。求偶时雄鸟眼下方粉绿色肉垂充血膨胀,后枕部白色披肩呈扇形展开,不停地围绕雌鸟转圈炫耀,并不时的将朝向雌鸟一侧的披肩向前下方极度伸展,两翅亦下垂,整个背部亦倾向雌鸟,显露出鲜艳的背羽;伺时将尾羽亦向雌鸟张开如扇,在雌鸟周围作圆弧形或半圆弧形运动,嘴里发出“呼”的声音,并保持此姿势一至数秒。如果雌鸟移动位置,雄鸟则迅速跳动,走半圆形或弧形路线抢在雌鸟前面,再重覆上述动作,反覆炫耀,并不时啄雌鸟头部,雌鸟若受啄蹲伏时,雄鸟即刻跳至雌鸟背部,并用嘴啄住雌鸟头部羽毛进行交尾。交尾时雌乌将尾偏向一侧,两个泄殖腔相吻合完成交尾。求偶炫耀时间最短为7分钟,最长达45分钟。通常营巢于林下灌丛、草丛或倒木和枯枝下地上,也有在岩缝里营巢。营巢位置一般都甚隐蔽,很难发现。巢甚简陋,通常为一圆形或椭圆形浅土坑,内再垫以枯草、枯叶和羽毛。巢的大小为15—25×19—27厘米,深5-13厘米。每窝产卵5-9枚,最多12枚,卵的颜色为浅黄褐色或乳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43—46.2×33—35.3毫米,卵重21—32克。孵化期22—23天。初生的雏鸟通体被有棕黄色绒羽,头顶部的中央冠纹、耳羽及背部的条纹均为黑褐色,下体淡棕白色,虹膜浅褐色,眼周淡皮黄色,上嘴基部黑褐色,嘴端和脚为肉黄色。体重为21.8 克。  

濒危等级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白腹锦鸡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濒危因素

栖息地破坏:云南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及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是白腹锦鸡的主要分布区。这些地区人口

白腹锦鸡

密集,农耕地的开垦日益扩大,森林面积日趋减少,严重破坏着白腹锦鸡的栖息环境。

过度捕猎:乱捕滥猎,也使白腹锦鸡的野生资源数量逐年减少。

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白腹锦鸡.除去羽毛及内脏、取肉用,有止血解毒的功能。 因此被利用。  

药物说明

【药 名】:白腹锦鸡

【来 源】:为雉科动物白腹锦鸡的全体。

【功 效】:清热解毒清肠疗痔。

【主 治】:治疮疡痔疮出血

性味归经】:咸,寒。入心、大肠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一15克。

【动植物资源分布】:地理分布四川西部,贵州西部及云南大部地区。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白腹锦鸡的全体入药。四季均可猎捕,采得后,烧存性,研末。

【考 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中药化学成分】:肉含蛋白质类、氨基酸、脂肪。  

白腹锦鸡.中药材

【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拼音名】Bái Fù Jǐn Jī

【英文名】Lady Amherst pheasant

【别名】箐鸡肉

【来源】

药材基源:为雉科动物白腹锦鸡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hrvsolophus amherstiae (Leadubeater)

【原形态】白腹锦允,雄鸟头顶披以金属绿色的短羽,枕冠狭长,呈紫红色;后颈披心肝一片白色而具蓝和黑色边缘的扇状羽,似披肩一般较长的扇羽具1条与羽缘相平行的蓝黑色横斑;翕和肩羽均呈金属翠绿色;各羽近缘处围以黑纹,羽缘闪鲜绿色;背羽阔宽而呈方形,羽基黑,中部横以绿斑,羽缘以宽阔的棕黄色,这些羽缘大部都显露于外,所以下背几都呈现鲜绿色,腰羽具朱红羽缘;恬上覆羽白缀以蓝黑色斑,末端细长,而呈橙红色。中央尾羽白而具金属蓝黑色横斑,斑间并杂满云石状黑色斜纹;外侧尾羽和内翈呈黑白相杂的云石状,外翈银灰,向外缘转为浓黑褐色,而具蓝色横斑。两翅内侧大都为金属蓝黑色,各羽具黑缘,向外转为浓黑褐色;初级飞羽浅黑褐色,除第1枚外,外缘均为白色,脸和喉黑色,散缀以金属绿色闪点;胸与翕同,绿缘较宽且闪亮;腹和两胁均白,下胁和肛周杂以褐斑;尾下覆羽黑色,先端闪绿而具黑缘。眼周裸出部淡蓝色;嘴灰蓝色;脚灰蓝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常栖息多岩石的山地。出没于多刺灌丛和矮竹间。平时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时常结成小群活动。以野果、植物嫩叶及昆虫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四川西部、贵州西部及云南大部分地区。

化学成份】肉含蛋白质(protein),肽类(peptides),氨基酸(amino acid),脂肪(fat)。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心;大肠经

【功能主治】止血;解毒。主血痔;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烧研,5-10g;作食品。

【各家论述】《中国药用动物志》:有止血解毒的功能。主治血痔,痈疮肿毒等症。

【摘录】《中华本草》

关于“白腹锦鸡”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