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曲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半夏曲 | 中药图典 |
半夏曲 Bàn Xià Qǔ |
|
---|---|
别名 | |
功效作用 | 化痰止咳,消食积,治泄泻。 |
英文名 | |
始载于 | 《韩氏医通》 |
毒性 | |
归经 | |
药性 | 平 |
药味 | 辛、苦 |
中文名:半夏曲
【药 名】:半夏曲
【拼 音】:BANXIAQU
【性味归经】:《饮片新参》:“苦辛,平。”入肺,脾,大肠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纱布包煎),2~3钱。
【用药忌宜】:《饮片新参》:“内热烦渴者慎服。”
炮制方法
①取生半夏、法半夏各半,研成粉末。每斤用生姜8两洗净捣碎绞汁,同面粉4两,和温开水调成稀糊,倒入半夏粉内揉搓成团,发酵后,以木制模型压成小块,晾干。②取漂过的半夏,研粉。每斤用面粉4两、生姜2两洗净打汁拌入面粉内,加些温开水调成糊浆,再与半夏粉充分拌和,压扁约三分厚,切为小块,晒至半干,放入锅内烘至黄色为度。均宜置干燥处,防霉。《纲目》:“半夏研末,以姜汁、白矾汤和作饼,楮叶包置篮中,待生黄衣,晒干用,谓之半夏曲。”
考证
【考 证】:出自《韩氏医通》。
【生药材鉴定】:本品成长方形块状,长约3.5厘米,宽约2厘米,厚约1厘米。质硬,色白。上面印有品名,底面平滑。
历史
阆中御药半夏曲 阆中御药半夏曲
据1982年第一期《新中医》杂志报道:整理北京故宫博物馆的清代宫廷医药档案时,在《慈相医案》中有段记载: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初七日,慈格太后染疾,太医张仲元、李德源、戴家瑜等前往诊治。皇太后脉息左关弦缓,右寸关滑而近缓。肠胃丰和,脾运仍慢,不走肠间,以致大便泻泄,头问目倦,身肢力较。太医用四君子汤加“保宁半夏三钱”煎服而愈。保宁半夏曲被御医用于最高统治者,可见它的功效与信誉了。
清时,阆中为保宁府治,因而阆中又叫“保宁”。保宁半夏曲以阆中特产半夏(俗名“麻芋子”)为主,配以白叩、上桂、广香等20余种名贵中药材,按古秘方配制而成。
关于保宁半夏曲的创制,有一段颇为神奇的记载:清初,有缪氏从浙江还住保宁,以开客栈为业。一年冬天,店内住进一位童颜鹤发的云游老道。老人早出晚归,出没于深山老林中采药,给人看病。有一天,老道刚出去采药,店内就来了一位就医的老翁,老翁面黄肌瘦,喘咳气短,吐了一地腥臭的浓痰。老道归来看到这种情况,立即从随身所带的小箱内取出一颗米黄色的药粒,打碎后洒在痰上。霎时,浓痰化作一四清水。在场人惊呼:“神药!神药!”
缪家待人和气。老道每天早出晚归,店家总是准备好热汤热饭伺候,老道十分感激。因此,老道离开阆中时,便以半夏曲配方相赠,且秘密传授制作工艺。从此,阆中缪家便开始半夏曲的制作,并以“浙绍缪复泰保宁半夏曲”为商标独家经营。为了不泄于外姓,“只传子媳,不传女儿”。
半夏曲性辛,甘温,有止咳化痰,平喘降逆,和胃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是治疗风寒咳嗽,喘息气急,湿疾冷饮,胸院满闷,久咳不愈,顽疾不化的良药,功效显著。成品为米黄色小方块,油亮光滑,质地酥脆,气味芳香浓郁。口含微甜化渣。曾销行于华北、上海、武汉、长沙、新疆、内蒙、浙江等省及港澳、南洋一带。
建国初期,半夏曲由缪氏制作,国家订货。随后,缪氏后裔缪惠生献出秘方,并参加制作,半夏曲由阆中县制药厂生产。八十年代,被列入抢救国宝的三大科研项目之一。现在由阆中市膝王阁制药厂源阁中市中药饮片厂按古法独家生产,药名“缪复泰半夏曲”。成品为淡黄色,四方形豆大颗粒,气味芬芳,入口化渣,药粉洒于浓痰上,立刻化为清水。主治风寒咳嗽,喘息气急,湿痰冷饮,胸腔满闷,久咳不愈,顽痰不化及老年咳嗽。对痰延哮喘,肺气肿,老年咳嗽,小儿惊风、百日咳等症有独到功效。为服用方便,现已改为片剂、冲剂和口服液。
|
关于“半夏曲”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