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麻醉
A+医学百科 >> 针刺麻醉 |
针刺麻醉,①针刺穴位以达到手术麻醉效果的新技术。简称针麻。它是在中国传统的针刺治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研究成果。具有操作简便,避免麻醉药品的副作用,患者能在手术中保持清醒状态,术后疼痛较轻、恢复较早等特点。临床已较广泛地用于一百种手术,一般认为应用于头、颈、胸部的手术效果较好。并适用于心、肝、肺、肾功能不全,以及体衰和休克患者。临床操作时,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病种等,按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局部取穴等方法,选取适当穴位。针刺后可手法运针,也可采用电针和穴位注射的方法刺激穴位。有时也适当使用少量辅助药物,如镇静、镇痛、局部麻醉或可影响中枢神经递质的药物等。针麻目前仍存在镇痛不全,肌肉松弛不够和内脏牵拉反应等问题,尚待进一步提高。
②针灸著作。《针灸麻醉》编写小组编。共八章。本书中较系统地介绍有关针刺麻醉的具体内容,对我国针刺麻醉科研成果进行了初步总结。对于针麻简史、特点、理论、方法、常用穴位、针麻在各种手术中的应用以及几种常用的电针麻醉仪等,都分别作了论述。197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针刺麻醉
acupuncture anesthesia
简称“针麻”。是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病种等,按照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和局部取穴原则进行针刺,在得到了麻醉的效果后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外科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针刺麻醉是继承和发展中医学所取得的一项新成就,也为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经络理论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根据针刺具有镇痛和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通过对腧穴的刺激,使病人能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具有使用安全、生理干扰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术后伤口疼痛轻等优点,但尚存在镇痛不全、肌肉松弛不够满意等问题。
将针刺入经穴,经过一定的手法和诱导时间,发挥针刺的一系列调整作用,特别是镇痛作用,以适应各种手术的麻醉技术。中国针刺麻醉始于1958年,1971年后传到国外,已有不少国家相继使用,并获得初步成功。
目录 |
简介
【针刺麻醉的特点】
②镇痛快,使用安全,适应范围广。
③患者始终处于清醒状态。
④术中生理干扰少,便于术后康复。
【针刺麻醉的不足】
【针刺麻醉主要适应】
①对麻醉药物过敏者。
②肝、肾、肺功能不良,病情危重、休克和年迈体衰不能接受麻醉药物者。
③病情诊断明确、无需广泛探查者。
④愿意接受针麻,耐痛能力较好而不肥胖者。
⑤有接受针刺并能发挥针刺调整作用者,术前要做好针麻效果预测。
【针刺麻醉的禁忌】
①凡针刺治疗中视为禁忌者。
②惧怕针刺,术前预测针刺效果欠佳者。
③ 精神系统的某些疾病如痴呆、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及神经系统损坏性疾病。
④ 诊断不明,需做术中广泛探查者。
⑤病灶局部广泛粘连,手术复杂者。⑥顾虑重重,经反复解释仍不能排除精神紧张者。
【临床上经常使用的针刺麻醉的两种类型】
①单一针刺麻醉:应用单一的方法刺激经穴,如针刺、电极板、激光、指压、穴位注射等。
②针刺复合麻醉:应用针刺麻醉为主,同时配合另一种药物麻醉方法,也称针刺平衡麻醉。如:针刺-硬-膜外复合麻醉,针刺-气体吸入麻醉等。
麻醉中常规用镇痛、镇静药物相配合,不作针刺复合麻醉论。另外,还可按所取经穴部位不同而分为针刺麻醉、耳针麻醉、头皮针麻醉、唇针麻醉及面针麻醉等。如按穴位刺激方法不同又可分为手法针刺麻醉、电针麻醉、穴位注射麻醉、指压麻醉、激光穴位照射麻醉。
针刺麻醉的作用
(1)镇痛作用;(2)抗内脏牵拉反应的作用;(3)抗创伤性休克的作用;(4)抗手术感染的作用;(5)促进术后创伤组织的修复的作用。
针刺麻醉的方法
【术前准备】
手术前,参加手术的医务人员就病人的病情、病史、思想情况一起进行分析讨论,统一认识,确定针麻手术方案。充分估计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准备采取相应的措施。由于针麻手术时病人处于清醒状态,因此,在术前须将针麻的意义、特点、方法、过程和效果向病人作介绍。同时把手术过程可能有的不适感觉等向患者讲清楚,使其有思想准备,并了解如何进行配合(如开胸时做深呼吸等)。还可在术前在患者身上选穴进行1~3次试针,以了解"得气"情况和对针刺的耐受力,以便在手术时采用适当的刺激方法给予适当的刺激量。
【选穴】
选穴原则 选穴以容易得气(以酸胀重的感应为佳),不痛,不出血,病人体位舒适,术者操作无影响为原则。 2.2.2 体穴选择 选用十四经穴为主。具体选法有三种:
① 循经选穴:根据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理论,选取与切口部位、手术脏器联系密切的经络腧穴。例如拔牙选手阳明合谷、三间穴;腹式输卵管结扎选三阴交、太冲穴等。
② 近部选穴:选用手术附近部位的腧穴。例如拔下牙选颊车、大迎穴;剖腹产选带脉穴等。
③ 按神经学说选穴:常用的选法主要有如下两种:一是同节段(或近节段)选穴,例如甲状腺手术选扶突、合谷、内关等穴;二是按神经干分布选穴或直接刺激神经干,骨科手术应用得较多。例如选极泉穴或臂丛穴(腋窝腋动脉搏动处的两侧各刺一针)进行某些上肢手术;刺激第三、四腰神经、股神经、坐骨神经等进行某些下肢手术;在颧 穴刺激三叉神经第二支,进行某些头部手术或颅脑手术等。
耳穴选择 耳针选穴方法有如下三种
① 按脏象学说选穴:例如"肺主皮毛",切皮和缝皮时可取肺穴;"肾主骨",骨科或胸腔手术切肋骨可选肾穴;"肝开窍于目"眼科手术可取肝穴等。
② 按手术部位选穴:例如阑尾切除术选阑尾穴;肺手术取肺穴;胆囊手术取胆囊穴等。
③ 按照耳穴的神经支配和解剖生理学选穴:例如腹腔内脏手术选口穴、耳迷根穴,因是受迷走神经支配。把脑、下脚端等穴作为常用穴,能提高镇痛效果和减轻内脏反射,是根据其生理作用为指导的。 以上三种选穴法可单独选用,也可配合运用。
【刺激方法】
① 手法运针:体针常用捻转或捻转结合提插的手法;耳针只能捻转,不能提插。运针频率每分钟120~200次为宜,捻转角度一般是90~360度间,提插幅度在5~10毫米间。要求始终处于"得气"状态。 手法运针应均匀稳定地进行,这是针麻的基本功,它可以根据术者指下感觉调整刺激强度。同时因设备简单,对在偏远农村、战时环境开展针麻有重要意义。
② 电针:操作方法同电针疗法。针麻一般用密波为主,刺激量以病人能耐受的中等刺激强度为宜。
③ 水针:选穴方法同体针。常用药物有维生素B1、冷度丁、10%葡萄糖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延胡索注射液等。度冷丁可用生理盐水稀释。本法常和手法运针或电针配合使用。 其他还有指压穴位麻醉,器械压迫法麻醉,电极板麻醉等方法代替针刺。
④诱导和留针:在手术开始前,对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刺激,称为诱导。诱导时间一般在20~30分钟左右。可分普遍诱导和重点诱导两种,前者是对所有穴位按照穴位处方顺序进行普遍运针,时间稍长;后者是对重点穴位进行运针,在术前五分钟进行。手术过程中刺激一般须较轻;但对某些敏感部位,手术时可加强针刺感应;某些手术刺激较轻的步骤,可暂停运针或通电,予以静留针。例如脑外科切开脑膜后就可静留针一段时间。
针刺麻醉的临床效应
几乎各种类型的手术如颅脑、五官、颌面、颈部、胸部、腹部、四肢和垂危休克病例等都先后采用过针麻,其成功率一般可达80%~90%左右。但在不同的手术中,针麻的效果不尽相同,根据全国颅脑、青光眼、甲状腺、肺、胃、子宫等临床上万例的统计,可将针麻效果分为三类:
【第一类】
针麻效果稳定,并已通过省市和部级成果鉴定,有一定规律可循,可以推广的手术有甲状腺手术、前颅凹手术、颈椎前路手术、剖腹产手术、拔牙术、输卵管结扎术、肺切除术。
【第二类】
针麻可作为一种麻醉方法,但效果尚不稳定的手术,或已接近效果鉴定的手术,如上颌窦根治术、阑尾切除术、子宫切除术、斜视矫正术、胃大部切除术等。
【第三类】
针刺麻醉的缺陷
作为一种临床麻醉方法来说,针麻还存在着镇痛不全、内脏牵拉反应较重和腹壁肌肉紧张等不足之处,有时需要采取适当的药物予以辅助。同时也存在取穴多、诱导时间长等困难,同时存在个体差异,使得其目前没有在临床上广泛开展。
针刺麻醉发展简史
【起源时期(1957以前)】
在我国应用针灸方法消除或减轻各类疼痛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我国现存最早的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就是采用灸法治疗各类痛症。从针灸医学发展史可以发现,针灸不仅广泛地治疗疼痛性疾病,而且还逐步的被用于抑制和预防某些损伤性疼痛,并显示出卓越的效果。但针灸医术跨进现代外科手术室的大门,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
【奠基时期(1958 -1966年)】
1958年,全国掀起了学习中医、针灸的热潮。由于针灸疗法简便有效,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1958年西安、上海等有关单位把针麻应用于外科手术,并且取得了成功。从此掀起了“针麻”热潮。
到1959年底,全国12种公开发行的医学杂志报道了30篇针刺麻醉手术的文章。针麻手术涉及临床各科90余种病症,到了1966年初,全国已有十四个省市开展针刺麻醉,并完成8734例针刺麻醉手术,涉及到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骨科等。通过较广泛的实践和较深入的观察,初步总结出了针刺麻醉一些规律。
【形成时期(1967 -1979年)】
在经历了奠基时期之后,由1967年进入了发展时期,持续到1979年。在此期间针麻临床取得了新的进展,如将针刺麻醉手术用于休克、危重病人手术方面。在1971年7月18日《人民日报》首次向世界公布了中国针麻共应用100多种手术,累积60余万例 ,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的报道,并强调“从针刺治疗到针刺麻醉,是我国针灸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使历史悠久的中国医药学大放光彩。针刺麻醉的出现和发展,将推动人们进一步探索经络学说等中医基本理论的实质,同时对现代生理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等基本理论学科也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特别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被神奇的针刺麻醉手术所倾倒,于是又形成了风靡欧美的“针灸热”。到了七十年代中后期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针刺麻醉的临床特点及适应范围也渐渐明晰。
【巩固时期(1980年以后)】
1980年以来,在对过去的针麻手术病例的认真细致的总结基础上,为了解决针刺麻醉手术的针刺镇痛不全的缺点,1980年创建了针药复合麻醉方法,即以针刺镇痛为主,再辅以小剂量药物进行手术,从而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现在除中国外,临床应用针麻的有30多个国家,从事针麻原理研究较多的有瑞典、加拿大、日本、美国等。随着针麻临床工作的深入,理论研究渐趋活跃。人体痛阈的测定,中枢神经系统的电生理研究,针刺“得气”研究,生化指标测定及动物模型的制作,以及针麻手术时病人的心理变化等,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结果,也促进了针麻临床手术效果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从理论上阐明了针刺麻醉的镇痛机理,说明针麻镇痛是有其物质基础的。这将对针灸学、麻醉学、手术学以及神经生理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解密针刺麻醉奥秘
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一些地区开始利用针刺穴位来止痛,但当时西方的一些学者却把针刺镇痛看做是一种东方巫术。1965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卫生部组织力量研究“针刺麻醉”的原理,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北京医学院。同年9月,北医党委书记彭瑞骢找当时在生理学教研室工作的韩济生谈话,希望他能担起这项任务,完成总理的嘱托。
针灸对从事了12年基础研究的韩济生来说是陌生的,但责任感让他再一次放弃了已经小有成绩的基础研究,一切从头再来。1965年,结束了10年的“颠沛”,在“针刺麻醉”这样一个全新领域,韩济生带领他的同事和学生开始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经过30多年的潜心研究,他们深入地阐明了针刺镇痛的机制。这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终于对周总理的心愿给出了初步的答卷。
“我们今天用神经科学的最新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传统的针灸学和针刺镇痛原理,是一项探索性极强的事业,我们的研究多是前人从未涉及的理论问题。我们要用这些新成果、新理论来推动中国医学的发展,扩大中国医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若不敢或不能从我们的研究中大胆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我们今天的工作还有什么意义?”韩济生如是说。
韩济生带领同事和学生,从针刺穴位能产生镇痛效果的客观事实出发,在整体、细胞、分子和基因等不同水平上证明了针刺穴位可以促进脑和脊髓释放出5-羟色胺、内源性阿片肽等化学物质,从而产生镇痛作用。如在针灸针上通以一定参数的电刺激代替手捻针,就可以更精确地进行定量研究。而且他发现,应用不同频率的电脉冲,可刺激脑和脊髓释放出不同种类的神经肽。这些研究结果说明,中国针灸学中关于“在同一穴位用不同手法进行针刺可产生不同的疗效”的说法,是有其科学基础的。研究还发现,如果针刺的持续时间过长,其镇痛效果会逐渐减弱,从而形成“耐受”。韩济生对这一现象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长时间针刺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中阿片样物质的大量释放,将触发另一类神经肽即抗阿片物质的释放,这种物质能够对抗阿片肽的效应起到负反馈作用。在动物实验中,韩济生还尝试用药理学和转基因的方法改变阿片肽与抗阿片肽的相对平衡,这样就可以定向地改变个体对针刺的反应性,从而为提高针灸疗法的临床效果打下了基础。
现代神经科学的蓬勃发展,为研究古老的针灸作用原理铺平了道路,而对针灸原理的深入研究,则为神经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韩济生和他的百余位同事及学生30多年来的研究,不仅揭开了针刺麻醉和针刺镇痛的奥秘,也为世界神经科学文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针麻小故事
【中国发行的针刺麻醉邮票】
邮电部于1976年4月9日 发行志号为T12的《医疗卫生科学新成就》特种邮票1套4枚,其中第一枚就是针刺麻醉。
【我国古代首例针刺麻醉手术】
针灸在我国历史悠久,而应用针刺麻醉进行手术最迟也可追溯到唐代。唐代文学家薜用弱在其所撰《集异记》中,就曾记载有我国第一例针刺麻醉手术。
唐初政治家狄仁杰(607——670年),曾任唐丞相,善于医术,尤长针刺。显庆(656——660年)中,狄氏应制入关,途中,遇一豪富家孩子约十四、五岁,鼻端生一拳头大的肿瘤,疼痛难忍。狄氏随即给患儿针刺脑后穴位。并顺利地为他摘除了鼻端的肿瘤。这一记载是我国最早应用针刺麻醉进行手术的第一例。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针刺麻醉手术】
1958年9月5日的《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和中医科合作--采用针灸代替药物麻醉,已获得成功”。文章介绍8月30日,该院耳鼻喉科尹惠珠主任医师第一次以针刺代替药物麻醉,手术后一切顺利。到9月4日,该院已成功地为13例患者摘除了病变的扁桃体。(有争议,也有人说第一针刺麻手术是西安第四人民医院)
【基辛格访华】
1971年7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为中美关系的解冻做准备。随团采访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詹姆斯.雷斯顿得了急性阑尾炎,经药物麻醉后做了阑尾切除手术。术后第二天,他又接受了20分钟的针灸治疗缓解疼痛,据其自述效果非常好。
这种奇特的疗法让基辛格大感兴趣,在全世界瞩目的新闻发布会上特地提及此事。雷斯顿在7月26日的《纽约时报》上撰文介绍他的这段奇遇。
【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24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特地去观看了针麻,并一再为百思不解的针麻倾倒。他回国时,带走了针灸术的信息,使美国很快就出现了“针灸热”。
【寻找“针刺麻醉第一例”始末】
1995年11月20日上海新民晚报百姓纪事专栏刊登了文章《寻找“针刺麻醉第一例”始末——纪念针麻开展47年》,作者张仁教授。文章详细记叙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例针麻手术的来龙去脉。(但目前关于针刺麻醉的第一例尚存在争议)
【“针刺麻醉第一例”的幕后事】
2006年4月2日上海新民晚报百姓纪事栏目刊登文章《“针刺麻醉第一例”的幕后事》,作者张建中先生。
关于“针刺麻醉”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