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切除术
A+医学百科 >> 阑尾切除术 |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很常见的一种疾病。阑尾切除术是最为普通、常行的手术之一,很多人认为阑尾切除术是一简单手术,其实不然,越是年纪老的医生则越慎重对待每一台手术,包括阑尾切除术。
目录 |
适应证
术前准备
- 对病情较重的病人,特别是老年、小儿阑尾炎病人,应补充液体,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
- 有腹胀的行胃肠减压。
- 感染较重的病人,术前常规使用抗生素。
- 对妊娠期阑尾炎适当使用镇静剂和黄体酮等安胎药物。
- 阑尾炎并发穿孔者,术前不能灌肠。
麻醉
以腰麻或硬脊膜外麻醉为佳,也可采用局部浸润麻醉。若行局麻,为获得较好效果,应注意以下三点:①将腹壁肌层内的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进行阻滞;②切开腹膜前、后应将切口两旁的腹膜浸润;③进入腹腔后,封闭阑尾系膜。如阑尾系膜过短并有高度炎症水肿,不便封闭时,可行回盲部系膜封闭以增强麻醉效果。小儿病虽应用全身麻醉。
手术步骤
体位
仰卧位。
切口
需视病情而选择,常用的切口有:
- 右下腹斜切口(Mc Burney):此切口肌肉交叉,愈合较牢固,不易形成切口疝;且距阑尾较近,便于寻找。切口一般长5~7cm。对诊断有把握的病人多采用此切口。
- 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此切口便于延长扩大切口和显露阑尾。年龄较大,诊断不肯定,或估计粘连较重不易操作时,常用此切口。但一旦感染后易形成切口疝。
- 妊娠期的切口:因阑尾在妊娠期随子宫逐渐增大而向上外侧偏移,故切口也需相应向上外偏移。
寻找阑尾
切开腹膜后,若有渗出物或脓液溢出时,需立即吸除。用拉钩将切口向两侧牵开,寻找阑尾,首先要找到盲肠。盲肠的色泽较小肠的灰白,前面有结肠带,两侧有脂肪垂。寻到盲肠后,用手指垫纱布捏住肠壁,将盲肠提出,顺结肠带可找到阑尾。有时需将其前方的小肠或大网膜推开,方能找到盲肠和阑尾。若阑尾周围无粘连,可用手指将阑尾尖端拨至切口处。不论炎性改变轻重,均不能用止血钳或组织钳钳夹阑尾本身,以防感染扩散;可用特制阑尾钳钳住,或用止血钳夹住阑尾尖端的系膜提出。此时病员由于系膜的牵引,常感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可在阑尾系膜上用1%普鲁卡因封闭。
处理系膜
切除阑尾的操作应尽量在腹壁外进行;如有困难而需在腹腔内施行时,则应用纱布垫妥善保护好腹壁各层,以防污染。切除阑尾前,需将阑尾系膜及其中的阑尾动脉结扎并切除。如系膜较薄,炎症不重,解剖关系清晰时,可用止血钳在系膜根部阑尾动脉旁无血管处穿一孔,拉过两根4号丝线,在上下相距0.5cm左右处各扎一道后切断系膜。近端再结扎或缝扎一道。也可直接并排夹两把止血钳后切断,然后再作结扎加缝扎。若阑尾系膜的急性炎症较重,呈明显缩短或水肿者,宜采用分次钳夹、切断法以弯止血钳逐步钳夹切断阑尾系膜直达阑尾的根部,然后用4号丝线贯穿缝合结扎系膜。约半数病人的阑尾根部系膜一条来自盲肠后动脉的阑尾副动脉,应注意予以结扎。
保护阑尾及盲肠
用一块小的干纱布包缠阑尾,并用阑尾钳或组织钳夹牢,再用盐水纱布围在阑尾根部的盲肠周围,防止术中污染。
荷包缝合
提起阑尾,围绕阑尾根部在距阑尾根部0.5~0.8cm处的盲肠壁上(根部粗者距离应较大),作一荷包缝合,暂不收紧。注意每针均应深及肌层,但勿穿入肠腔内。
结扎阑尾根部
用一把直止血钳在距阑尾根部0.5cm处压榨一下(用后弃去此污染的直钳),防止结扎时缝线滑脱。随即用4号丝线在压痕处结扎,用止血钳靠阑尾夹住结扎线,贴钳剪去线头。再用直止血钳在结扎线远端0.4cm处夹紧阑尾。
切断阑尾
在刀刃上涂纯石炭酸后,刀刃向上,紧贴阑尾根部夹紧的直止血钳下面,切断阑尾,将刀及阑尾一并弃去。
阑尾残端处理
用3把尖端夹有小棉球的直止血钳将棉球分别蘸上纯石炭酸(或5%碘酊)、75%酒精和生理盐水,依次在阑尾残端粘膜面涂擦,然后弃去保护盲肠的盐水纱布。
包埋阑尾残端
助手用左手持无齿镊提起荷包缝线线头对侧的盲肠壁,右手持夹住线结的止血钳,将阑尾残端推进盲肠腔内,同时术者上提并收紧荷包缝线,使残端埋入荷包口,结扎后剪断线头。
覆盖系膜
加固缝合:用1-0号丝线,在荷包缝线外周0.3cm处,再作浆肌层8字缝合,并将阑尾系膜残端或脂肪垂结肠固定,使局部表面光滑,防止术后粘连。
关腹
关腹前应以卵圆钳夹一块小纱布团,伸入腹腔,在盲肠周围检查有无渗液、脓液,有无结扎点出血,如有应加以处理,再缝合腹壁各层。
急性阑尾炎穿孔并发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感染及污染较重的,有渗液或脓液时;阑尾残留处理不满意,有可能发生残端裂开时;腹膜后软组织在操作中被污染时;阑尾周围脓肿切开后,均须引流腹腔。最常用的香烟引流,置于右侧髂窝或盆腔内,在切口外侧另戳小切口引出。术后2~3日拔除。
切口污染较重的,腹膜外间隙应置香烟引流或胶管引流,腹壁各层只作疏松缝合,以利引流。
术后处理
病情较轻者勿需特殊处理,术后当日即可坐起,次日可进食,5~6日后即可拆线。病情较重者,酌情补液,禁食,半坐位,使用抗生素等。
常见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 腹膜炎及腹腔脓肿 术后体温不降,腹部压痛,反跳痛不减轻,即应考虑有腹膜炎的存在。除继续胃肠减压,输液,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外,应给大剂量抗生素及中药。如术后5~6日感染症状仍未控制,即可能发生腹腔内脓肿,最常见于盆腔、右髂窝、膈下及肠间,一旦确诊,应即引流。
- 切口感染 术后3~4日体温升高,切口胀痛,可能发生切口感染或化脓,检查如腹壁红肿,压痛明显时,即应拆除1~2针缝线,扩开切口,去除线结,充分引流。个别体弱病人术后可能发生切口裂开,应重新缝合并加减张缝合。长期不愈的窦道,应手术切除。
- 腹腔内出血 术后1~2日内,病人突然出现苍白,脉快,呼吸急促,出冷汗,个别病人大量便血,血红蛋白下降,并有腹胀,应认为有腹腔内出血。试验穿刺证实腹内有出血后,应再次手术,清除积血,寻找出血点,缝扎处理。
- 肠梗阻 多为麻痹性肠梗阻,除作胃肠减压,输液外,还可用中草药治疗,经上述积极处理较久不愈者,可能系机械性肠梗阻,必要时需再次手术。
- 肠瘘 多为在原切口处发生的外瘘,来自盲肠,阑尾残端,常在术后2周左右自行愈合,仅少数病例需行肠瘘闭合术。
- 腹壁瘘管或窦道 较为常见,发生的原因常见者有:①回盲部病变,如局限性肠炎,结核、肿瘤、阿米巴性肉芽肿等致阑尾残端愈合不良;②阑尾未完全切除,仍有部分留于腹腔内;③切口感染,引流不畅,或切口内有线结。慢性瘘管或窦道形成后,需将管道及其周围的疤痕组织一并切除,清除线结等异物。若管道通腹腔,应事先行瘘管X线造影了解管道走径,作好术前准备。
参看
《实用普通外科手术学》沈魁主编
关于“阑尾切除术”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