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睛疮
A+医学百科 >> 漏睛疮 |
漏睛疮(dacrocystitis),以目内眦睛明穴下方,突发红肿疼痛、局部有硬核,继之腐溃脓出为主要症状的慢性眼病。其核小者如豆,大者如枣。多由漏睛演变而来。“漏睛疮”一名首见于金代《疮疡全书》。《医宗金鉴》中对其描述较为详尽:“此症生于目大眦,由肝热风湿,病发于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初起如豆如枣,红肿疼痛,疮势虽小,根源甚深。”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泪囊炎。常以散风清热、活血消肿为治则。
漏睛疮病多由心火炽盛,蕴积日久,上攻于胞睑内眦,也有因感染外邪,引动内火,循经上扰,结于睛明穴所致。初起在睛明穴下方,微肿硬结,或如枣核或如豆,红疼痛,继之红肿疼痛增剧,肿势漫及鼻侧面部,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最终酿脓溃破,脓出而愈,亦可见溃口久久不愈,而成瘘管。
漏睛疮应与眦部针眼相鉴别,二者均有硬结疼痛,最终脓成破溃,但本病多由漏睛演变而来,所以每在发病前,内眦部有脓泪从泪窍沁沁而出。此外,漏睛与漏睛疮之别,在于漏睛多无红肿疼痛的热证实证。
漏睛疮临床常见证型有:①伴有畏寒,发热,头痛泪多,脉浮数,苔薄黄者,证属风热外邪,引动内火所致,治宜散风清热,方用疏风散热饮子加减。②局部硬结红高起,蔓及鼻侧面部,口渴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洪数,证属热毒炽盛,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方用竹叶泻经汤加减。③若脓出不畅,溃口久久不收,神疲纳少,面色不华,脉细数,苔薄舌质偏淡,证属正虚邪留,治宜扶正祛邪、托毒排脓,方用千金托里散加减。
外治:用如意金黄膏外敷,并用内服药渣余热熏洗;若脓出不畅,溃口不敛,可加药线引流排脓;如果脓成未溃,则以切开排脓为先。成瘘管时也应切开排脓、引流。
参看
|
出自A+医学百科 “漏睛疮”条目 http://www.a-hospital.com/w/%E6%BC%8F%E7%9D%9B%E7%96%AE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关于“漏睛疮”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