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温
A+医学百科 >> 春温 |
春温,病名。冬受寒邪,至春而发的温热病。见《温疫论补注.诸家温疫正误》。《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将之归于伏气温病。以初起即现里热症状如发热、口渴、心烦、小便黄赤、舌红等为特征。治宜清泄里热为主,主用黄芩汤。兼恶寒头痛者,治宜表里两解,用葱豉桔梗汤加黄芩。热入阳明,壮热口渴,汗多,脉洪大,或潮热谵语,腹满便秘者,治宜清气泄热,或攻下泄热,选用白虎汤、调胃承气汤。热入营血,或伤阴动风,参用风温治法。《增补详注温病条辨》卷一:谓本病属新感温病。《时病论》谓因新感外寒触动伏气而发。《类证治裁.温症》谓或引动伏邪,或乍感异气,当春而发。参见伏气温病、新感温病、风温等条。
春温是发生于春季或冬春之交的急性外感热病。历代医家对春温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以伏邪温病而论者占多数。冬受寒邪,至春而发的温热病。见《温疫论补注.诸家温疫正误》。《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将之归于伏气温病。以初起即现里热症状如发热、口渴、心烦、小便黄赤、舌红等为特征。治宜清泄里热为主,主用黄芩汤。兼恶寒头痛者,治宜表里两解,用葱豉桔梗汤加黄芩。热入阳明,壮热口渴,汗多,脉洪大,或潮热谵语,腹满便秘者,治宜清气泄热,或攻下泄热,选用白虎汤、调胃承气汤。热入营血,或伤阴动风,参用风温治法。《增补详注温病条辨》卷一:谓本病属新感温病。《时病论》谓因新感外寒触动伏气而发。《类证治裁.温症》谓或引动伏邪,或乍感异气,当春而发。参见伏气温病、新感温病、风温等条。
冬令感受外邪,邪伏化热,至春季伏邪由内而发,或因新感外邪,引动伏邪而发的急性热病。初起即可出现高热心烦,口渴汗出,舌红苔黄,甚则神昏、痉厥,发斑等气分或营血分里热症状,其病势急,病情重,变化多,发展快,属于伏气温病的范畴。凡人体正气虚弱,复感春季温热病邪,即可发为春温。在治疗上以清泄里热为基本大法。
临床常见证型有:
①热在气分春温。证见身热心烦,口干苦,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热育阴,方用黄芩汤加味。
②热结肠腑春温。证见潮热便秘,腹满疼痛,口干舌燥,苔厚脉沉。治宜滋阴攻下,方用增液承气汤。
③热在营分春温。证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斑疹隐隐,舌红无苔,脉细数。治宜清营泄热,方用清营汤。
④热盛动血春温。证见身热烦躁,斑疹透露,或神昏谵语,吐血衄血、舌质红绛,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方用犀角地黄汤。
⑤气血两燔春温。证见壮热口渴,或神昏,吐血衄血,斑疹显露,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气血两清,方用清瘟败毒饮。
热盛动风及热闭心包,为热邪炽盛所致,分别治以凉肝熄风和清心开窍,方用羚角钩藤汤和清宫汤。后期耗伤肝肾之阴,当用加减复脉汤以滋养肝肾。
春温的辨证论治
热郁胆腑型
证见:身热,心烦,干呕,胸胁不舒,口苦而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苦寒清热,宣郁透邪。
方药:
处方:黄芩12克,白芍12克,淡豆豉10克,玄参15克,栀子10克,竹茹9克,柴胡9克,蝉蜕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2剂。
若呕吐较甚,或呕吐如喷者,可酌加龙胆草12克、川黄连6克、法半夏9克、生姜6克。若有表证,恶寒、头痛、无汗者,可加荆芥9克,薄荷9克(后下),葛根20克。
2.中成药
(1)清开灵口服液,每次—2支,每日3次口服。
(3)板蓝根冲剂,每次~2包,每日—4次,开水冲服。
3.单方验方葱豉桔梗汤(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处方:鲜葱白10克,桔梗6克,淡豆豉15克,焦栀子10克,薄荷6克,连翘9克,鲜淡竹叶12克。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剂。对春温初起里热已盛而兼有表证者,颇有疗效。
热郁胸膈型
证见:身热,心烦懊侬,坐卧不安,或微恶寒,口苦口渴。舌尖边红,苔薄微黄,脉数或弦。
治法:清宣郁热。
方药:
1.主方栀子豉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处方:栀子12克,淡豆豉10克,淡竹叶9克,连翘9克,天花粉12克,薄荷9克,蝉蜕6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剂。
2.中成药
(1)感冒清片,每次—4粒,每日3次,开水送服。
(2)银黄口服液,每次~2支,每日~4次口服。
3.单方验方:解郁清心汤(赖天松等《I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柴胡10克,香附9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郁金15克,石菖蒲6克,生地黄20克,黄连9克,羚羊角骨10克,竹叶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剂。
热灼胸膈型
证见: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口渴,唇焦咽燥,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泄膈热。
方药:
处方:大黄9克(后下),芒硝6克(冲),栀子12克,黄芩12克,连翘12克,薄荷10克,夏枯草12克,竹叶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剂。
若大便不秘结者,去芒硝,大黄不用。口渴甚者,加天花粉15克,芦根15克。咽喉肿痛者,加岗梅根30克,桔梗6克,马勃9克。
2.中成药牛黄解毒丸,口服,每次粒,每日~4次。
阳明胃热炽盛型
证见:壮热,面赤,汗多,心烦,渴喜凉饮,口苦,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数。
治法:清热保津。
方药:
1.主方白虎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粳米6克,生甘草9克,金银花15克,芦根15克,石斛15克。水煎服,每日剂,上、下午各服l剂。
若兼见咳嗽、痰黄稠者,可加杏仁12克,瓜蒌12克,鱼腥草20克,黄芩12克。若热扰神明,出现谵语、烦躁者,可加水牛角20克(刨片,先煎),连翘12克,竹叶卷心10克。若热盛波及肝经,引动肝风,出现手足抽搐者,可加羚羊角lO克,钩藤12克,菊花15克。若热盛已伤气阴,出现汗出多而背微寒、气微喘、脉芤者,可加西洋参12克(或太子参30克)。
2.中成药
(1)双黄连粉针,每日用3克,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或生理盐水500毫升)中静脉滴注,连续5。7日。
(2)新癀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
3.单方验方解热煎剂(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大青叶30克,柴胡30克,连翘20克,黄芩15克,牡丹皮30克,白茅根20克,法半夏12克。每日剂,水煎取汁3碗,每4.6小时温服大半碗。具有清热解毒、辟时疫、退肌热的功效,对阳明胃热炽盛之高热,退热效果明显。
阳明热结,气液两虚型
证见:身热,口干咽燥,腹胀腹痛,倦怠少气,或撮空摸床,肢体震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干或焦黑,脉沉细数或沉弱。
治法:攻下腑实,补益气阴。
方药:
1.主方新加黄龙汤(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生地黄20克,麦冬15克,玄参20克,生大黄9克(后下),芒硝6克(冲),生甘草6克,党参12克(或太子参20克),当归6克,海参2条,生姜2片。水煎服,每日剂,以便通、热减、神清为度。
若无倦怠少气、撮空摸床、肢体震颤,而以腹满痛、便秘、口干唇裂、舌苔焦燥为主者,可去党参,当归,生姜,甘草,即成为增液承气汤,用于治疗单纯的阳明热结兼阴液亏损。若腹胀腹痛,按之硬,或扪及粪块,腹胀痛明显者,可加厚朴9克,枳实9克,便通、胀消、痛减后止服。
2.中成药牛黄解毒丸及西洋参口服液:牛黄解毒丸3~4粒口服,每日3次;西洋参口服液l一2支口服,每日3次。两药配合使用,既清热解毒通便,又可益气养阴。
阳明腑实。小肠热盛型
证见:身热不退,大便不通,小便涓滴不畅,小便时尿道热痛,尿色红赤,时烦渴甚。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通大肠秘结,泄小肠热盛。
方药:
1.主方导赤承气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处方:赤芍12克,生地黄25克,生大黄9克(后下),黄连6克,黄柏10克,芒硝6克(冲服),白茅根30克,甘草梢6克。水煎服,每日剂,上、下午各服1剂,以便通、热减为度。
若兼见腹胀痛、舌苔焦干、脉沉实者,可酌加枳实9克,厚朴6克。口渴甚、汗出多者,可酌加生石膏25克(先煎),天花粉15克,芦根15克。
处方:大黄12克(后下),芒硝9克(溶化),生石膏30克(先煎),白茅根30克,丹参30克,黄柏15克,苍术15克,牛膝15克,草河车15克,甘草9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剂。
热灼营阴型
证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癍疹隐隐,口干咽燥反不甚饮。舌质红绛,苔薄黄干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清营和阴泄热。
方药:
1.主方清营汤(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生地黄15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竹叶心12克,丹参9克,黄连6克,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水煎服,每日剂,上、下午各服1剂。
若兼见微恶寒、头痛、咽痛、苔黄薄者,可酌加豆豉9克,薄荷9克(后下),牛蒡子9克,以宣透肌表,透邪外出。若黄苔退尽、舌质红绛色深者,可去金银花、连翘,加牡丹皮12克,赤芍15克,栀子12克。
2.中成药
(1)新雪丹,每次冲服1—2支,每日—4次。
(2)清开灵针,用30-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
3.单方验方柴青合剂(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柴胡10克,青蒿6克(后下),地骨皮12克,黄芩12克,地胆头20克,倒扣草15克,狗肝菜18克,芦根15克,野菊花15克,甘草5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剂。
气营(血)两燔型
证见:壮热,口渴,头痛,烦躁不安,肌肤发癍,甚或吐血、衄血。舌绛苔黄,脉数。
治法:两清气营(血)。
方药:
1.主方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黄加生地黄、玄参方(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玄参20克,生地黄20克,麦冬20克。水煎服,每日剂,上、下午各1剂。
若癍疹显露而色深,去生地黄,麦冬,加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白粳米20克,生甘草6克,即成为化癍汤,也即是白虎汤加水牛角、玄参。若病情较重,烦躁不安、癍疹显露、吐血、衄血者,去麦冬,加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黄连9克,栀子15克,黄芩15克,赤芍15克,连翘15克,牡丹皮12克,竹叶12克,即成为清瘟败毒饮,也即是白虎汤、凉膈散、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四方组合之方。
2.中成药
(1)清开灵针,用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
(2)醒脑静针剂,用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2次。
(3)紫雪丹,每次—2支冲服,每日~4次。
3.单方验方消癍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牡丹皮10克,生地黄15克,赤芍15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当归6克,茜草根15克,槐花15克,板蓝根20克。水煎服,每日剂,上、下午各1剂。适用于高热、肌肤发癍者。
热盛迫血型
证见:身体灼热,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妄,癍色紫黑,成片成块,或吐衄便血。舌深绛,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血。
“非典”中医学属于春温 中医养生慎对春温
中国中医研究院呼吸科专家王书臣、养生专家孔令诩和预防学教授杨力三位中医学者,提醒人们,只须注意勤洗手,居所注意保持空气流通,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浑浊的场所去,非去不可时,戴上口罩和手套,大可不必为非典型肺炎而忧心忡忡。
“非典”中医学属于春温
三位老中医认为,不论非典型肺炎是何种病菌、病毒或病原体所致,在中医学范畴内都属于温病,确切地说是春温。发病原由与之有关:冬季养摄不当,感受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中之寒邪,当春季来临,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际,内邪也就有了作祟的机会。此时若再感受外邪,则视邪之轻重可表现出不同的温病临床症状,有的仅仅是轻微不适,也可能病情十分凶险,非典型肺炎就属于较为凶险的一类。
清凉疏解通里泄热
关于非典型肺炎的防治,专家们表示,中医的特长在于辩证施治,就是针对患者个体的具体情况,参照脉息的迟数沉浮、舌苔的深浅薄厚等一系列生理指征,拟订具有强烈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并根据病程的变化及时调整,在药味或分量上予以变通,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这也就是所谓的个体化诊疗。譬如临床上的发热,中医就不仅仅拘泥于温度的高低,还要分析热的表里、上下、归经,根据不同情况投之以不同的方药。如热在表则清凉疏解,药用金银花、连翘、薄荷、芦根等,成方如连翘败毒散等。如热在里则通里泄热,药用石膏、知母、寒水石等,方可用白虎汤、紫血散等临床加减。若遇进入心经的大热危证,则以安宫牛黄等应之。总之,要以临床症候的不同而区别对待。由于非典型肺炎尚属病因不明的新疾患,具体的治疗方法也只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论。人作为一个生物体,必然有其共同性,这也就是中医通治方出现且流传不辍的基础。当然,既是通治方,想必就是顾及了绝大多数人的一般情况而制定,其药性多较为温和,但亦足以缓解症状,起到治疗作用。况且,一般人们尤其是占人口一半的青壮年也很少罹患严重疾病,所以除了通治方,偏方、验方也在民间广为流传,不失为一种经济、便捷、有效的保健途径。当然,有条件时还是以及时到医院请医生诊断为好。
清热解毒防“非典”
具体到预防非典型肺炎,专家建议,一般身体状况良好者,可以金银花、菊花等代茶饮以清热解毒,其间加入甘草效果更佳,若有轻微咳嗽还可配以少许紫草(上述甘草、紫草用量3至5克左右)。年迈体衰者或儿童宜黄芪1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煎水饮(儿童药量酌减),可以有效提高身体免疫功能。若欲防治兼具,则可以生黄芪10克、大青叶15克、板蓝根20克、贯众12克,水煎服。
春温之际我们吃什么
由于今春气温几番急升骤降,且一反以往干燥的气候而偏于湿润,使北京人不太适应,以致毒蕴挟湿。原本北方人身体强壮,但北京人在大城市生活了数十年,体格已经不那么强壮了,加上平素多不注意锻炼而偏于虚弱,对时疫的抗御能力大大降低。为了更加健康地生活,从现在起,我们就应该加紧锻炼身体,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此外,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少食油腻,忌食辛辣。因为北京的春天没有什么时令水果,可以多吃些时令菜蔬,加小白菜、菠菜、小萝卜等,有助于清解内热,时近夏日,常饮绿豆汤也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老年人防春温
所谓春温,是指被温热病邪侵袭而发生于春季或冬春之交的一类急性热病。该病具有起病急骤、病情危重、病程长等特点,初起虽仅有高热、口渴、心烦、小便黄赤等内热症状,但在病变过程中极易出现斑疹、惊厥、昏迷等险恶变化。据不完全统计,春季急诊患者每10个人中约有1人的病与春温有关。
专家指出,老年人防春温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开窗通风。开窗通风不仅可以把各种致病因子排出室外,减少微生物等对人体的侵袭,还能调节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状态。研究发现,开窗通风30分钟,可使室内空气的细菌数减少70%以上,通风时间越长,室内的细菌数就越少。
及时治疗。发现春温要及时到医院诊治,并遵医嘱对病人采取隔离措施。老年人接种流脑疫苗、流感疫苗对春温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防寒保暖。《黄帝内经》中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说,指出人若在冬季感受寒邪后,伏寒化热,至春天阳气升发之时,则易发生春温。根据春温的这一发病特点,在春天乍暖还寒之时要注意防寒保暖,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人体的耐寒和抗病能力。
适当服用中药方剂。服用补散兼施的“玉屏风散”中药方剂,可提高人体免疫力,有固表御邪之效。具体方药为:黄芪10克,炒白术6克,防风6克,甘草6克,大枣4枚,生姜3片,加水适量,入沙锅煎取2次,分别取其汁液混匀即成。每日剂,分2次空腹饮。还可每日取金银花10克,甘草6克,开水沏泡,代茶饮用,该方可清热解毒,能降低人体咽喉部带菌率,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的灭活作用,有减少春温发病几率之效。另外用板蓝根15克,大青叶15克,水煎后饮用,每日剂,连服3~7天,对春温也有一定预防作用。
春温预防
1.在流行期作好卫生宣传,搞好公共和个人卫生,儿童要避免上公共场所。早期发现病人,就地隔离治疗,是阻断传播的重要措施。对于密切接触者,应服药预防:中药有大蒜、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野菊花、贯众等,熬汤口服或滴鼻;西药可口服磺胺嘧啶(SD),成人2克/日,分二次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连服3日,小儿每日100毫克/公斤。以上措施可有效地降低发病率。预防还可用流脑菌苗皮下注射,使用对象为15岁以下儿童。初次剂量:7岁以下为0.3毫升,8岁以上0.5毫升,间隔4~6周注射第2次,剂量为0.5毫升。
2.对于流脑或其他急性热病患者的护理要随时注意观察精神状态及体温、血压、呼吸、舌象、脉搏等的变化,高热、昏迷、抽搐者要及时按护理常规处理,昏迷病人要随时吸痰,以防呼吸道堵塞。病室要通风、清洁,还要避免冷空气直接进入室内。对于昏迷时间较长或有瘫痪后遗症的病人,要预防发生褥疮,保证营养,保证充分水量供给,对有后遗症的病人,要按科学的方法给予语言、智力、肢体的康复指导。
3.饮食调理十分必要,应以促进食欲,扶持胃气,顾护津液为原则。发热期多进流质、半流质营养丰富而清淡易消化的食品,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油腻煎炸食物。恢复期注意益气增液,但不宜多进肉食。食疗方有:黑米肉末粥:适量黑米配少量精瘦肉末煮粥;黑米银耳羹:黑米、银耳、枸杞子、玉竹、百合,共煮薄羹。
关于“春温”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