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发
医学电子书 >> 《中医外科学》 >> 疮疡 >> 发 |
中医外科学 |
|
“痈之大者名发。”说明发的病变范围较痈为大。故一般把来势迅猛而病变范围大于痈的外疡称之为发。《外科精义》云:“夫五发者谓疽发于脑、背、肩、髯、鬓是也。”其特点是在皮肤疏松的部位突然红肿蔓延成片,灼热疼痛,红肿以中心最为明显,而四周较淡,边缘不清,有的3-5天后皮肤湿烂,随即变成褐色腐溃,或中软而不溃,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生于结喉处的,称为锁喉痈;生于臀部的称为臀痈;生于手背部的,称为手发背;生于足背的,称为足发背。相当于西医的疖、痈并发蜂窝组织炎、急性蜂窝组织炎。
锁喉痈
锁喉痈是指发生在结喉正中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称猛疽、结喉痈,俗称盘颈痰毒。其特点是来势暴急,肿势散漫,范围较大,其症状发生变化很快,可并发喉风、重舌等险证。相当于西医的口底部蜂窝组织炎。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外感风温毒邪,客于肺胃,循经上攻或因痧痘之后,体虚余毒未清,挟痰热凝结而成;或因体弱,口唇齿龈生疳,咽喉糜烂感染邪毒而继发。
[诊断]
初起红肿绕喉,肿势散漫不聚,坚硬灼热疼痛,经2-3天后,肿势可延及颈部两侧,甚至上至腮颊,下至胸前。因肿连咽喉、舌下,可并发喉风、重舌,以致汤水难下,严重者可引起窒息。伴壮热口渴,头痛颈强,纳差,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甚至气喘痰壅,发生痉厥。如肿势渐趋局限,根盘渐收,、按之中软者,为成脓之象;如按之中软应指者,为脓已成熟。
经治疗后,本病转归以根脚渐收,肿势高起,渐趋局限,易溃脓的为顺症;如根脚不收,漫肿平塌,色转暗红,难以溃脓的,则为逆证。溃后脓出黄稠,热退肿消者轻;脓出稀薄,疮口有空壳,或内溃脓从咽喉部穿出,全身虚弱者重,收口亦慢。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常在12X10’几一20X109几之间,中性粒细胞80%一90%。
鉴别诊断:
1.颈痈 初起肿形鸡卵,皮色不变,肿胀范围相对较小,灼热疼痛,经7~10日成脓,10~14日愈合,伴有明显外感风温症状。
2.瘿痈 发病前多有风温、风热症状,颈前结喉两侧结块,皮色不变,微有发热,疼痛牵引耳后枕部,较少化脓。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痰热蕴结 结喉处红肿绕喉,坚硬灼热疼痛,肿势蔓延;壮热,口渴,头痛颈强,吞咽困难;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洪数。
辨证分析:外感风温挟痰热之邪,内因肺胃积热,痰热毒邪壅积于结喉,故红肿坚硬,灼热疼痛;风温热毒与正气相搏,内热炽盛,故壮热口渴,大便于结,小便黄赤;结喉为吞咽及呼吸之要冲,因邪毒蕴结,故出现吞咽困难,呼吸不利;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洪数为热毒聚结之象。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壮热口渴,加鲜生地、生石膏清热生津;便秘,加生大黄、枳实、玄明粉通腑泻热;气喘痰壅,加鲜竹沥、天竺黄、莱菔子化痰降气;痉厥,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清热解毒止痉;脓成,加炙山甲、皂角刺。
(二)热盛肉腐:红热明显,肿势高突,疼痛剧烈,痛如鸡啄,溃后脓出则肿痛消退。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化痰,和营托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三)热伤胃阴溃后脓出稀薄,疮口有空壳,或内溃脓从咽喉部流出,疮口暗红,疮口难敛;伴低热不退,口干少津,纳谷不香;舌光红,脉细数。
辨证分析:溃后脓血大泄,加上高热耗津以致胃败,故口干少津,纳谷不香;胃纳不佳,气血生化乏源,故疮口难以收敛;阴液亏耗,余毒未尽,故低热不退,疮口暗红;舌尖红、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
方药:益胃汤加减o.
二、外治法
初起用玉器散或双柏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敷患处。并经常保持敷药湿润。脓成则切开排脓,刀法应循经直开。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换药。
[预防与调摄]
1.及时处理原发病灶:
2.一旦发现结喉部红肿不适,应及时治疗,不要延误。
3.高热时应卧床休息,气喘气促时应取半卧位。
臀痈
臀痈是发生在臀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病位较一般痈深,范围也大,采势急骤,容易腐溃,相当于西医的臀部蜂窝组织炎。
[病因病机]
多由湿热火毒蕴结,或肌肉注射时感染毒邪,营气不从,逆于肉理而成。
[诊断]
初起臀部一侧红肿热痛,患肢步行困难,红仲以中心最为明显,而四周较淡,边缘不清。红肿逐渐扩大而有硬结,数天后皮肤湿烂,随即变成黑色腐溃,或中软不溃;溃后一般脓出黄稠,但有的伴有大块腐肉脱落,以致疮口深大,收口较慢。初起即伴恶寒、发热、头痛、骨节酸痛、胃纳不佳等全身症状,待脓出腐肉脱落后,才逐渐减退。
部分臀痈,患处红热不显,而硬块坚巨,有疼痛与压痛,患肢步行不便,进展较为缓慢,全身症状也不明显。一般经过治疗后,多半能自行消退。
[鉴别诊断]
一、有头疽初起有粟粒样脓头,痒痛并作,溃烂时状如蜂窝。
二、流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不局限于臀部一处,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特征。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湿火蕴结 臀部先痛后肿,焮红灼热,或湿烂溃脓;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纳食欠佳;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分析:因感受湿热火毒之邪,蕴结于臀部,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故臀部红肿热痛;湿热火毒蕴久,化腐成脓,故臀部肌肉湿烂流脓;湿热之邪泛溢,故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湿火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和营化湿;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若脓腐不透,加皂角刺、炙山甲;局部红热不显,加用活血祛瘀之药,如桃仁、红花、泽兰等,减少清热解毒之晶。
(二)湿痰凝滞 漫肿不红,结块坚实,进展缓慢;一般无全身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缓。
辨证分析:痰湿之邪内生,蕴阻于臀部,结而成块,故漫肿不红,结块坚实;湿为阴邪,缠绵难愈,故进展缓慢;苔薄白,脉弦缓为湿痰凝滞之象。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三)气血两虚 溃后腐肉大块脱落,疮口较深,形成空腔,收口缓慢;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谷不香;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分析:溃破后流脓不止,损伤气血,正气不足,邪毒留恋,故疮口较深,收口缓慢;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谷不香、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均为气血虚弱之象。
治法:调补气血。
二、外治怯
初起红肿灼热明显者用玉露膏,红热不明显者用金黄膏或冲和膏外敷。脓成宜切开排脓,切口应低位够大,以利引流;用八二丹药线引流,外用红油膏盖贴。待脓腐淅净,改用生肌散、白玉膏外敷。如有空腔不易愈合,可加用垫棉加压固定。
手发背
手发背是生在手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名手背毒、手背反、蜘蛛背。其特点是全手背漫肿,红热疼痛,手心不肿,日久可损筋伤骨。《医宗金鉴》云:“初起形如芒刺,渐感疼痛,高肿红活。”相当于西医的手背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湿火内生,或局部外伤染毒,以致经络阻塞,气血瘀滞,化火蕴毒,热盛肉腐,外发溃烂。
[诊断]
初起手前部漫肿无头,边界不清.色红灼热,疼痛不适,伴恶寒发热、大便黄等全身症状:约经7—10天化脓,肿块中间肿胀高突,色紫红,灼热,疼痛如鸡啄,伴高热、口渴、大便结、小便黄。若按之有波动感者,则内脓已成。溃破时皮肤湿烂,脓水色白或黄,或夹有血水,全身症状随之而减轻。如2-3周肿势不趋局限,溃后脓水稀薄,则为损筋伤骨之征。
[鉴别诊断]
托盘疔病变在手掌,红肿疼痛高突以掌心明显,成脓后波动也在掌中,伴手背部肿胀:
毒虫咬伤:被毒虫咬伤后,手背迅速肿起,或红热疼痛,或伴风团,咬伤处可见瘀点,严重者剧烈疼痛,可伴皮肤坏死;若毒邪走散,循经走窜可引发红丝疔;若毒邪走散入营,也可危及生命。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湿热壅阻证 手背部漫肿,红热疼痛,皮肤湿烂;伴发热、恶寒、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分析:风火湿热之邪客于手背,蕴而化热化毒;邪毒蕴积,经络不通,故有红,肿、热、痛;邪毒与正气相搏,故恶寒发热;热毒炽盛,故见口渴、便秘、尿赤等症;舌红、苔黄、脉数为热毒蕴积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和营化湿。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二)气血不足证 日久肿势不趋限局,脓出稀薄;头晕眼花,神疲乏力,纳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分析:病久或溃后,气血耗损,故肿势不易局限,脓水稀薄;头晕眼花、神疲乏力、纳差、脉细弱皆为气血虚弱之象。
治法:调补气血。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二、外治法
初起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成脓期宜切开排脓;溃后掺八二丹外盖红油膏,脓净改用生肌散或生肌白玉膏。
足发背
足发背是发生在足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全足背高肿掀红疼痛,足心不肿。
《疡医大全》云:“脚发背生于脚背筋骨之间,乃足三阴三阳之所司也,皆缘湿热相搏,血滞于至阴之交或赤足行走沾染毒涎,抑或撞破误触污秽而成。”相当于西医的足背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病因病机]
多因湿热下注于足背部,气血凝滞,蕴积成毒,化热外发;或因足部外伤,瘀血阻滞,感染毒邪而成。
[诊断]
初起足背红肿,灼热,疼痛,肿势弥漫,边界不清,活动受限,约5-7天后肿胀迅速增大而化脓,伴寒战高热、纳差、恶心欲呕等全身症状。溃后脓出稀薄或夹有血水,皮肤湿烂,全身症状也随之减轻。若局部溃破迟缓,溃后久不收口,可损伤筋骨。
[鉴别诊断]
丹毒 皮色鲜红,边界清楚;一般不会化脓;常有反复发作史。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湿热下注足背红肿,灼热疼痛,肿势弥漫,化脓溃破;伴寒战高热;恶心欲吐,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湿热毒邪与正气相搏,故寒战高热;湿邪中阻,故恶心欲呕、纳差;湿热内结,故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下注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和营利湿。
方药:五神汤加减。成脓者田中皂角刺、穿山甲。
二、外治法
参照“手发背”。
[预防与调摄]
1.患足忌行走,以减少患肢负荷。
2.抬高患肢,并使患足侧位放置,以利脓液引流。
[结语]
痈之大者名发,相当于西医的疖、痈并发蜂窝组织炎、急性蜂窝组织炎。其特点是:在皮肤疏松的部位突然红肿蔓延成片,灼热疼痛,红肿以中心最为明显,四周较淡,边缘不清,伴有明显全身症状。依病位不同,有锁喉痈、臀痈、手发背和足发背。锁喉痈热毒聚结证,治宜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热伤胃阴证,治宜益胃养阴、清解余毒,方用益胃汤加减。臀痈湿火蕴结证,治宜清热解毒、和营化湿,方用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湿痰凝滞证,治宜和营活血、利湿化痰,方用仙方活命故加天南星等;气血两虚证,治宜调补气血,方用八珍汤加减。手发背热毒蕴积证,治宜清热解毒、和营消肿,方用五味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加减;气血亏虚证,治宜调补气血,方用八珍汤加减。足发背湿热下注证,治宜清热解毒,和营化湿,方用五神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外治依一般阳证疮疡分期施治。
参看
痈 | 有头疽 |
关于“中医外科学/发”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