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灌注损伤
(重定向页面到再灌注性损伤) |
|||
(1个中途的修订版本没有显示) | |||
第1行: | 第1行: | ||
- | + | '''再灌注性损伤'''(reperfusion injury),遭受一定时间[[缺血]]的组织细胞恢复血流(再灌注)后,组织损伤程度迅速增剧的情况。又称缺血/[[再灌注损伤]]。由此引起的临床疾病称为再灌注[[综合征]]。再灌注后有大量[[Ca]]<sup>2+</sup>内流,并生成大量[[氧自由基]],是广泛组织细胞损伤的主要发病机制。临床上多种疾病如迟发性[[神经元]][[坏死]]、不可逆性[[休克]]、[[心肌梗死]]、急性脏器功能[[衰竭]]及[[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的发生、发展都与缺血、再灌注有关。多种Ca<sup>2+</sup>[[阻滞剂]](如[[异搏定]])、氧自由基清除剂(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辅酶Q]]<sub>10</sub>等)以及[[中药]](如[[丹参]]、[[茜草]]等)都对防治缺血、再灌注损害有一定作用。 | |
+ | |||
+ | ==[[再灌注性损伤]]发生机制== | ||
+ | |||
+ | 再灌注损伤与以下机制有关。 | ||
+ | |||
+ | ①能量耗竭-Ca<sup>2+</sup>内流-O懠$形成。正常时,[[细胞]]内、外液中的Ca<sup>2+</sup>浓度,在多种能量-依赖泵的作用下,保持1:10000的梯度差。大部分细胞内的Ca<sup>2+</sup>与[[线粒体]]、[[内质网]]等结合。缺血、[[缺氧]]后,组织[[ATP]]迅速耗竭,导致Ca<sup>2+</sup>从线粒体和内质网中释出。恢复循环(即再灌注)后,由于能量-依赖泵的功能尚未恢复,造成大量细胞外液Ca<sup>2+</sup>内流。结果[[细胞内液]]中的Ca<sup>2+</sup>浓度迅速升高,达正常的200倍。这种情况称为钙超载,一方面直接引起心、脑、肾、肝和肺等重要器官的[[血管收缩]],另一方面激活[[磷脂酶]]A<sub>2</sub>,使[[花生四烯酸]]从[[细胞膜]]释出,后者在脂[[加氧酶]]和环加氧酶作用下生成多种[[自由基]]中间体、[[血栓素]]及[[白细胞三烯]]等。 | ||
+ | |||
+ | 上述物质具有极深的[[生物]]活性;[[前列腺素]]G(PGG<sub>2</sub>)和前列腺素H<sub>2</sub>属内[[过氧化物]],具有自由基的性质和作用;血栓素A<sub>2</sub>(TxA<sub>2</sub>)可使[[平滑肌]]收缩,[[血小板聚集]];白细胞三烯(LT)可使[[冠状动脉]]收缩,[[心肌]]收缩力降低;LTB<sub>4</sub>是强力的[[白细胞]]趋化和聚集因子,可使[[炎症反应]]加重;[[过氧化氢]]花生四烯酸可转化为LT。[[前列环素]]虽具有[[拮抗]]TxA<sub>2</sub>的效能,但缺血、缺氧时,其生成常因[[血管]]内皮细胞损害而减少。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时细胞[[内黄]][[嘌呤]][[脱氢酶]]在Ca<sup>2+</sup> 和[[钙结合蛋白]]作用下迅速转变为[[黄嘌呤氧化酶]]。同时[[三磷酸腺苷]] (ATP)降解为[[次黄嘌呤]]。当恢复血流(再灌注)后,进入机体的[[分子]]氧和次黄嘌呤作为黄嘌呤氧化酶的[[底物]],反应生成[[尿酸]]及[[超氧化物]]阴离子。 | ||
+ | |||
+ | ②线粒体结构及功能受损:正常时,进入机体的绝大部分氧分子,在线粒体内,在[[细胞色素氧化酶]][[复合物]]作用下,接受4个电子,还原为水(即四价还原)。只有约1~2%的O<sub>2</sub>经单价还原,接受1个电子生成O懠$。这称为[[呼吸链]]泄漏。缺血及再灌注后线粒体功能及结构明显受损,四价还原部分减少,泄漏增多,结果O懠$生成增加。 | ||
+ | |||
+ | 此外,缺血再灌注时,某些[[酶类]]的变化亦可增加O懠$。如缺血时[[还原型辅酶]]Ⅱ(NADPH)增加,在NADPH[[氧化酶]]作用下,使O<sub>2</sub>变为O懠$。 | ||
+ | |||
+ | 任何条件下的O懠$增高,若超过机体清除能力,都将在铁[[催化]]下产生羟自由基(.OH)。.OH除可使[[蛋白质]]及其他有机分子变性外,并可与细胞[[脂质]]膜的疏水部分(特别在双键部)起反应生成脂质自由基(L<sup>.</sup>): | ||
+ | |||
+ | L<sup>.</sup>可与氧反应生成脂质过氧基(烷过氧基、LOO<sup>.</sup>),LOO<sup>.</sup>可与其他脂质反应再生成L<sup>.</sup>及LOOH(氢脂质过氧化物)。 | ||
+ | |||
+ | 上述反应称为一级引发作用,可以链式反应循环地进行下去。 | ||
+ | |||
+ | LOOH形成后可自发地或在过渡金属离子催化下发生均裂,再次形成LOO<sup>.</sup>和LO<sup>.</sup>(脂质氧基)。LOO<sup>.</sup>和LO<sup>.</sup>又可再引起脂质过氧反应,使反应循环地进行下去。这一过程称为二级引发作用。 | ||
+ | |||
+ | 多价[[不饱和脂肪酸]]是生物膜的主要构成组分。因此,[[过氧化脂]]质形成过程就是对细胞的破坏,可造成膜的液体性、流动性、交联性和通透性改变;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障碍;[[溶酶体]]破裂,细胞[[自溶]]。.OH和脂质自由基可以抽取[[核酸]]和蛋白质上的H<sup>+</sup>,或起加成反应,形成核酸自由基和蛋白质自由基。蛋白质自由基又可与另一蛋白质起加成反应,形成[[二聚体]]、[[三聚体]]或[[多聚体]],使蛋白质变性,[[酶蛋白]]质失去活性;此外,氧自由基还可作用于[[DNA]],使DNA断裂;作用于糖分子,导致[[糖代谢紊乱]]和[[细胞受体]]功能紊乱。脂质过氧化物可分解为醛(如丙二醛),它是双功能基[[化合物]],能与蛋白质、核酸、[[脑磷脂]]等含[[氨基化]]合物起反应,使之发生交联、丧失功能;亦可使某些含疏基的酶[[失活]],最终导致细胞功能衰竭或死亡。 | ||
+ | |||
+ | ==与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的疾病== | ||
+ | |||
+ | 早已证实许多与缺血有关的疾病,其临床症征往往于血管再通、恢复血循环后恶化或发生不可逆性细胞死亡。如[[心肺复苏]]后的脑无再流现象及继而发生的[[脑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的严重[[心律紊乱]]等,经研究均与再灌注损伤有关。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再灌注损伤与下列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脑梗塞]]、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脑无再流现象、[[应激性溃疡]]、[[胰腺炎]]、[[烧伤]]、离体器官的保存和[[移植]]、[[肠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间歇性跛行]]、[[急性肾小管坏死]]、休克后[[肝功能衰竭]]及[[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等。 | ||
+ | |||
+ | ==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 | ||
+ | |||
+ | 任何防止自由基形成和清除自由基的方法和药物都可起到防治效用。 | ||
+ | |||
+ | ①防止再灌注或组织器官血流的明显减少:缺血期应尽量减少组织氧耗(如降低温度);再灌注前使用Ca<sup>2+</sup>阻断剂,再灌注开始时应用清除氧自由基的药物。此外,应特别注意防止组织器官严重缺血造成的“再灌注”损伤:组织严重缺血时,细胞缺氧,但Ca<sup>2+</sup>的浓度不低,结果仍会发生能量-依赖泵的功能降低及Ca<sup>2+</sup>内流,并导致氧自由基形成。研究已证明心肺复苏时,若按压效果不理想,[[心输出量]]过低,则[[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程度较血流完全停止者更为严重。因此,应尽量缩短及减轻组织缺血时间及程度。 | ||
+ | |||
+ | ②应用清除氧自由基的酶类:清除氧自由基的酶包括[[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其中 CAT和GSH-PX不直接清除氧自由基,而是清除氧自由基的[[前体]]或脂质过氧化物。此外,在[[谷胱甘肽还原酶]]作用下,还原型辅酶Ⅱ可使氧化型谷胱甘肽变成[[还原型谷胱甘肽]],而重新发挥作用。目前仅有少量SOD应用的报道。 | ||
+ | |||
+ | ③[[维生素C]]和[[维生素E]]:维生素E又称''α'' [[生育酚]],主要存在于细胞膜、线粒体膜和内质网膜中。具有酚性[[羟基]],可将其活泼的氢原子给予自由基,使之变为稳定分子。本身最终变为''α''-生育醌。在此过程中一个''α''-生育酚分子可清除2个自由基。维生素C除可直接清除自由基外,还可使''α''-生育醌恢复维生素E原型,继续发挥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故只要有足够量的维生素C 就可以使浓度的维生素E持续发挥作用。 | ||
+ | |||
+ | ④辅酶Q<sub>10</sub>:一种[[抗氧化剂]]和膜[[稳定剂]],是线粒体呼吸链中的电子转移过程中的电子携带物。具有清除脂质过氧化产生的自由基、防止缺血期线粒体损伤及维持心肌[[钙离子通道]]完整等多种作用。目前已用于[[心绞痛]]、冠状动脉溶栓治疗时的[[心肌保护]]及心律紊乱等多种与缺血、再灌注性损害有关的疾病。 | ||
+ | |||
+ | ⑤[[去铁胺]]:Fe<sup>2+</sup>在.OH形成中是必不可少的催化剂,而.OH 又是与膜脂质反应生成酯质过氧化物导致细胞损伤的氧自由基。因此,减少Fe<sup>2+</sup>即可防止或减轻细胞损害。去铁胺可与铁离子螯合,生成络合物,降低Fe<sup>2+</sup>离子浓度,从而减少.OH的生成。 | ||
+ | |||
+ | ⑥[[甘露醇]]、[[别嘌呤醇]]、[[葡萄糖]]、[[硫酸镁]]以及中药茜草、灯盏花等均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
在2012年11月4日 (日) 00:50的最新修订版本
A+医学百科 >> 再灌注损伤 |
再灌注性损伤(reperfusion injury),遭受一定时间缺血的组织细胞恢复血流(再灌注)后,组织损伤程度迅速增剧的情况。又称缺血/再灌注损伤。由此引起的临床疾病称为再灌注综合征。再灌注后有大量Ca2+内流,并生成大量氧自由基,是广泛组织细胞损伤的主要发病机制。临床上多种疾病如迟发性神经元坏死、不可逆性休克、心肌梗死、急性脏器功能衰竭及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的发生、发展都与缺血、再灌注有关。多种Ca2+阻滞剂(如异搏定)、氧自由基清除剂(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辅酶Q10等)以及中药(如丹参、茜草等)都对防治缺血、再灌注损害有一定作用。
再灌注性损伤发生机制
再灌注损伤与以下机制有关。
①能量耗竭-Ca2+内流-O懠$形成。正常时,细胞内、外液中的Ca2+浓度,在多种能量-依赖泵的作用下,保持1:10000的梯度差。大部分细胞内的Ca2+与线粒体、内质网等结合。缺血、缺氧后,组织ATP迅速耗竭,导致Ca2+从线粒体和内质网中释出。恢复循环(即再灌注)后,由于能量-依赖泵的功能尚未恢复,造成大量细胞外液Ca2+内流。结果细胞内液中的Ca2+浓度迅速升高,达正常的200倍。这种情况称为钙超载,一方面直接引起心、脑、肾、肝和肺等重要器官的血管收缩,另一方面激活磷脂酶A2,使花生四烯酸从细胞膜释出,后者在脂加氧酶和环加氧酶作用下生成多种自由基中间体、血栓素及白细胞三烯等。
上述物质具有极深的生物活性;前列腺素G(PGG2)和前列腺素H2属内过氧化物,具有自由基的性质和作用;血栓素A2(TxA2)可使平滑肌收缩,血小板聚集;白细胞三烯(LT)可使冠状动脉收缩,心肌收缩力降低;LTB4是强力的白细胞趋化和聚集因子,可使炎症反应加重;过氧化氢花生四烯酸可转化为LT。前列环素虽具有拮抗TxA2的效能,但缺血、缺氧时,其生成常因血管内皮细胞损害而减少。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时细胞内黄嘌呤脱氢酶在Ca2+ 和钙结合蛋白作用下迅速转变为黄嘌呤氧化酶。同时三磷酸腺苷 (ATP)降解为次黄嘌呤。当恢复血流(再灌注)后,进入机体的分子氧和次黄嘌呤作为黄嘌呤氧化酶的底物,反应生成尿酸及超氧化物阴离子。
②线粒体结构及功能受损:正常时,进入机体的绝大部分氧分子,在线粒体内,在细胞色素氧化酶复合物作用下,接受4个电子,还原为水(即四价还原)。只有约1~2%的O2经单价还原,接受1个电子生成O懠$。这称为呼吸链泄漏。缺血及再灌注后线粒体功能及结构明显受损,四价还原部分减少,泄漏增多,结果O懠$生成增加。
此外,缺血再灌注时,某些酶类的变化亦可增加O懠$。如缺血时还原型辅酶Ⅱ(NADPH)增加,在NADPH氧化酶作用下,使O2变为O懠$。
任何条件下的O懠$增高,若超过机体清除能力,都将在铁催化下产生羟自由基(.OH)。.OH除可使蛋白质及其他有机分子变性外,并可与细胞脂质膜的疏水部分(特别在双键部)起反应生成脂质自由基(L.):
L.可与氧反应生成脂质过氧基(烷过氧基、LOO.),LOO.可与其他脂质反应再生成L.及LOOH(氢脂质过氧化物)。
上述反应称为一级引发作用,可以链式反应循环地进行下去。
LOOH形成后可自发地或在过渡金属离子催化下发生均裂,再次形成LOO.和LO.(脂质氧基)。LOO.和LO.又可再引起脂质过氧反应,使反应循环地进行下去。这一过程称为二级引发作用。
多价不饱和脂肪酸是生物膜的主要构成组分。因此,过氧化脂质形成过程就是对细胞的破坏,可造成膜的液体性、流动性、交联性和通透性改变;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障碍;溶酶体破裂,细胞自溶。.OH和脂质自由基可以抽取核酸和蛋白质上的H+,或起加成反应,形成核酸自由基和蛋白质自由基。蛋白质自由基又可与另一蛋白质起加成反应,形成二聚体、三聚体或多聚体,使蛋白质变性,酶蛋白质失去活性;此外,氧自由基还可作用于DNA,使DNA断裂;作用于糖分子,导致糖代谢紊乱和细胞受体功能紊乱。脂质过氧化物可分解为醛(如丙二醛),它是双功能基化合物,能与蛋白质、核酸、脑磷脂等含氨基化合物起反应,使之发生交联、丧失功能;亦可使某些含疏基的酶失活,最终导致细胞功能衰竭或死亡。
与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的疾病
早已证实许多与缺血有关的疾病,其临床症征往往于血管再通、恢复血循环后恶化或发生不可逆性细胞死亡。如心肺复苏后的脑无再流现象及继而发生的脑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的严重心律紊乱等,经研究均与再灌注损伤有关。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再灌注损伤与下列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脑梗塞、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脑无再流现象、应激性溃疡、胰腺炎、烧伤、离体器官的保存和移植、肠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间歇性跛行、急性肾小管坏死、休克后肝功能衰竭及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等。
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
任何防止自由基形成和清除自由基的方法和药物都可起到防治效用。
①防止再灌注或组织器官血流的明显减少:缺血期应尽量减少组织氧耗(如降低温度);再灌注前使用Ca2+阻断剂,再灌注开始时应用清除氧自由基的药物。此外,应特别注意防止组织器官严重缺血造成的“再灌注”损伤:组织严重缺血时,细胞缺氧,但Ca2+的浓度不低,结果仍会发生能量-依赖泵的功能降低及Ca2+内流,并导致氧自由基形成。研究已证明心肺复苏时,若按压效果不理想,心输出量过低,则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程度较血流完全停止者更为严重。因此,应尽量缩短及减轻组织缺血时间及程度。
②应用清除氧自由基的酶类:清除氧自由基的酶包括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其中 CAT和GSH-PX不直接清除氧自由基,而是清除氧自由基的前体或脂质过氧化物。此外,在谷胱甘肽还原酶作用下,还原型辅酶Ⅱ可使氧化型谷胱甘肽变成还原型谷胱甘肽,而重新发挥作用。目前仅有少量SOD应用的报道。
③维生素C和维生素E:维生素E又称α 生育酚,主要存在于细胞膜、线粒体膜和内质网膜中。具有酚性羟基,可将其活泼的氢原子给予自由基,使之变为稳定分子。本身最终变为α-生育醌。在此过程中一个α-生育酚分子可清除2个自由基。维生素C除可直接清除自由基外,还可使α-生育醌恢复维生素E原型,继续发挥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故只要有足够量的维生素C 就可以使浓度的维生素E持续发挥作用。
④辅酶Q10:一种抗氧化剂和膜稳定剂,是线粒体呼吸链中的电子转移过程中的电子携带物。具有清除脂质过氧化产生的自由基、防止缺血期线粒体损伤及维持心肌钙离子通道完整等多种作用。目前已用于心绞痛、冠状动脉溶栓治疗时的心肌保护及心律紊乱等多种与缺血、再灌注性损害有关的疾病。
⑤去铁胺:Fe2+在.OH形成中是必不可少的催化剂,而.OH 又是与膜脂质反应生成酯质过氧化物导致细胞损伤的氧自由基。因此,减少Fe2+即可防止或减轻细胞损害。去铁胺可与铁离子螯合,生成络合物,降低Fe2+离子浓度,从而减少.OH的生成。
⑥甘露醇、别嘌呤醇、葡萄糖、硫酸镁以及中药茜草、灯盏花等均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关于“再灌注损伤”的留言: | ![]()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