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鼓膜

  

鼓膜也称耳膜,为一弹性灰白色半透明薄膜,将外耳道中耳隔开。

目录

解剖特点

鼓膜距外耳道口约2.5厘米.5厘米,位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鼓膜的高度约9毫米,宽约8毫米,平均面积约90平方毫米,厚度0.1毫米。鼓膜呈椭圆形,其外形如漏斗,斜置于外耳道内,与外耳道成底45一50。致使外耳道之后上壁较前下壁为短。婴幼儿由于外耳道骨部未发育,鼓膜几乎与外耳道底壁平行,因此在检查鼓膜时较难看到。成人鼓膜的长径约9毫米,宽约8毫米,厚0.1毫米。

鼓膜虽很薄,但它的解剖结构有三层(紧张部):

上皮层与外耳道皮肤相连续。

②中层为放射形和环状纤毛构成,所以有一定弹性和张力。为纤维层(外侧为放射状,内侧为轮状)。鼓膜上方有一小部分,没有中间纤维层,比较薄而松弛,称松弛部,而有纤维层的部分鼓膜称为紧张部。锤骨柄附于纤维层中间。

③内层为粘膜层,与鼓室粘膜相延续。鼓膜穿孔后,外层上皮层和内层粘膜层能够再生,中层无再生能力。松弛部鼓膜缺少中层。

锤骨柄自上而下地嵌附于鼓膜上,上于鼓膜中央,因而向内牵拉鼓膜,使之呈漏斗状,很像收音机的扬声器,其中央凹陷处,称为鼓膜脐部,由脐向上稍向前达紧张部上缘处有一灰白色圆点状小突起,称锤凸,即锤骨短突顶起鼓膜部位,临床称锤骨短突。锤凸乃锤骨短突将鼓膜顶起所致。在鼓膜表面,由脐与锤凸之间有一由前上斜向后下的白色条纹,系锤骨柄移行于鼓膜内所形成,称锤纹。经纹之末端恰在鼓膜之中央部,称脐部。在脐部之前下方由脐向前下达鼓膜边缘一三角形反光区,称光锥。光锥乃由投射到鼓膜之光线反射所致,在鼓膜形态有改变时,光锥的形态及位置常随之而变化。

在锤凸之前及方各有一皱襞,其前者称前襞,后者称后襞。在此襞之上方,鼓膜较松弛 ,称松弛部,直接附着于颞骨鳞部。在其下方为紧张部,借鼓环嵌于鼓骨之鼓沟内。

为了临床记录的需要,常将鼓膜分为四个象限,即沿锤骨柄作一假想直线,另经鼓膜脐作一与其垂直相交的直线,便可将鼓膜分为前上、前下、后上及后下4个象限区域。

鼓膜的血液供给:为上颌动脉耳深动脉鼓室前动脉耳后动脉的分支所供给,主要分布于松弛部、锤骨柄及鼓膜的周边部。浅层静脉流向外颈静脉,鼓膜内侧静脉部分流向横窦硬脑膜静脉,部分流向咽鼓管静脉。

鼓膜的神经:鼓膜的外面后半部分由迷走神经分布,前半部来自三叉神经的耳额支。鼓膜的内侧面为舌咽神经的鼓室支支配,故耳及咽部有疼痛时常可相互影响。神经分布与血管分布相似,纤维集中分布于松弛部及锤骨柄区域,而紧张部的神经分布比较贫乏。故而在无局部或全身麻醉的情况下,在正常的鼓膜的后部分进行切开,不会引起过度的痛苦。  

鼓膜穿孔的原因

鼓膜穿孔多出於意外或病变,鼓膜虽深藏於外耳道底部,却可能因外伤穿孔。例如:(1)掏耳朵时,乐极生悲不慎伤到。(2)由于大气压力变化引起的「耳气压伤」常常易伤及鼓膜。譬如打耳光,有因老师处罚学生或因发生争吵,随手打个耳光,造成鼓膜破掉;新年放鞭炮或盐水烽炮,每年都不免造成一些鼓膜穿孔的不幸病例。

过遽的压力变化,例如感冒时搭飞机,偶而亦会引起耳朵疼痛,导致鼓膜破裂。(3)大多数的鼓膜穿孔乃因中耳炎,由内往外破出,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急性中耳炎或中耳积水,经一段时日或反覆发作之后,部份鼓膜受到侵蚀,坏死而破裂,中耳的积液流窜而出,造成耳朵流脓(耳漏)。鼓膜穿孔有大有小,可小如针孔,亦可大至完全不见鼓膜,大部份为单独的穿孔,偶尔亦可见多个穿孔。

鼓膜穿孔可能会影响到听力,造成传导性听力障碍,小的破洞并不妨碍听力,破孔愈大,听力受损愈严重,但仍不至於完全耳聋。当外耳道进水时,例如洗头、洗澡或游泳,水会经由破孔灌入中耳,引起急性发炎,造成生活上极大的不便和困扰。  

鼓膜穿孔治疗

外伤造成的鼓膜穿孔只要不续发感染,破孔面积不太大,通常会在一个月左右都能自行愈合,不需另外处理。慢性中耳炎之鼓膜穿孔,除了导致耳漏、听障以外,还有形成胆脂瘤的危险性,所以有必要加以修补。破掉的鼓膜可以用耳旁颞肌筋膜来修补,成功率高达九成以上,经由这种鼓膜成型术或鼓室成型术,可以消除耳漏并改善听力。

鼓膜穿孔修补手术时之麻醉方式可采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视患者之情形而定,此种手术是一种较为精密的显微手术方法,若鼓膜穿孔又合并有胆脂瘤时之治疗,那就比单纯之鼓膜穿孔修补,要较复杂地多了,有时需要另做乳突手术或听小骨链重建手术。

参看

关于“鼓膜”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