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骨骨折
A+医学百科 >> 颞骨骨折 |
颅骨骨折多发生于颅底部,1/3的颅底骨折侵入颞骨岩部。依其骨折线分为纵行驶骨折、横行骨折及岩尖骨折三类。
诊断:故凡头颅外伤后有听力损失、鼓膜破裂或鼓室积血、或有眩晕、或有面瘫者皆为中耳及内耳受损所致,即可诊断颞骨骨折,X线摄片可显示骨折线。横行骨折较易显示,X线未发现骨折时,仍不能排除颞骨骨折。
治疗:首先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防止休克,观察脑组织损伤症状和生命体征变化等,及时处理,预防继发感染。局部治疗应在无菌条件下,清除外耳道的积血及污物等。鼓膜损伤时,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忌滴药或冲洗,以防中耳感染。如有脑脊液耳漏,应保持外耳道无菌,不可填塞外耳道,全身应用足量广谱抗生素,多数可自愈。长期不愈的脑脊液耳漏,于病情好转后行脑膜修补术。
目录 |
疾病分类
疾病描述
颞骨骨折是头颅外伤的一部分,常由车祸、撞击额枕部、堕落等所致。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颅内或胸、腹部等组织和器官损伤。颞骨岩部、鳞部和乳突部中以掩部骨折最多见,由于岩部与鳞部连接处固执较薄弱,以致骨折累及中耳的机会较内耳为多。
症状体征
骨折类型及临床表现 通常以骨折线与岩部长轴的关系,将颞骨骨折分为3种类型:
1、纵行骨折最多见,占70%—80%,骨折线常起自颞骨鳞部,通过外耳道后上壁、中耳顶部,沿颈动脉管,至颅中窝底的棘空或破裂空附近,因骨折线多于骨迷路前方或外侧穿过,故极少伤及内耳,外耳道皮肤及鼓膜常被撕裂,中耳结构受损。常有耳出血、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约20%发生面瘫,多可逐渐恢复,或可累及颞颌关节,约有20%的纵行骨折可两侧同时发生。
2、横行骨折较少见。约占20%,多由头颅压缩性损伤引起。骨折线常起自颅后窝的枕骨大孔,横过岩锥到颅中窝,有的经过舌下神经孔及岩部的管孔(如颈静脉孔)、个别的可经内耳道和迷路到破裂孔或棘孔附近,因而骨折线可通过内耳道或骨迷路,还可将鼓室内壁,前庭窗、蜗窗着列,故常有耳蜗、前庭及面神经受孙症状。如干音性聋、眩晕、自性眼震、面瘫其血鼓室等,面瘫的发生率约占50%,且不易恢复。
3、混合型骨折更少见,常由于颅骨多发性骨折,以致颞骨同时发生纵行与横行骨折线,即造成鼓室、迷路骨折,出现中耳与内耳症状。 上述各型颞骨骨折可同时伴有脑膜损伤,发生脑脊液耳漏,从外耳道流出含糖的清水样液,初期或可混有血液,骨折后第1—2日内危险性较大,持续昏迷危险性更大。
疾病病因
常由车祸、撞击额枕部、堕落等所致。
病理生理
常由车祸、撞击额枕部、堕落等所致。
诊断检查
病情许可时,可行颅底营影像学检查。 预后 纵行骨折引起的传导性聋多可经鼓室车形术或窗膜修补术等得到恢复。横向骨折导致的感音性聋常难改善,前庭功能丧失者可以逐渐代偿。头颅外伤愈合或,骨折缝隙仍可存在,日后中耳感染时,有引起脑膜炎的可能,横行骨折较纵行骨折的预后要吃,儿童患者的预后较成人为佳。
治疗方案
1、颞骨骨折长发生于颅脑外伤,处理时受应注意危机病人生命的主要问题。如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应行气管切开术,以改善颅内缺氧状态,控制出血、及时补液体或输血,以防止失血性休克。维持循环系统的正常功能,如出现颅内压增高病征或外耳道出血不止,应考虑脑膜中动脉或乙状窦等大血管破裂之可能,应请脑外科会诊,共同抢救病人。
2、及时应用抗生素等药物,严防颅内耳部感染,注意耳部消毒。如病人全身情况许可,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清除外耳道积血或污物。如有脑脊液耳漏,不可作外耳道填塞,仅于外耳道口放置消毒棉球,多数耳漏均可自行停止,如超过2-3周仍未停止者,在病情允许时,可经耳部径路采用颞肌或筋膜覆盖影脑膜缺损处,以控制脑脊液漏。
3、伤情未全面了解者,待全身情况稳定或好转后,应作颅底X线拍片及CT扫描、神经检查和耳科检查,如后遗鼓膜穿孔、听骨断离,传导性聋或面神经麻痹等症征及可于后期行鼓室成形术或面神经手术。
参看
|
关于“颞骨骨折”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