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增多
A+医学百科 >> 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增多 |
李司忒菌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常增多,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临床上表现变化多样,主要临床类型有化脓性脑膜脑炎、败血症和围生期感染,导致流产或新生儿李司忒菌病。
目录 |
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
世界各地均发现有本病。从土壤、水和蔬菜表面,人和动物的粪便中能分离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司忒菌。人通过与带菌动物直接接触被感染,呈散发性分布。这种传播方式的感染者以屠夫,屠场工作者和兽医多见,有一定职业关系。细菌也可通过污染蔬菜、牛奶和其它食物,经消化道传播,引起人利特斯菌病的爆发流行。细菌还能引起院内感染。正常人对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菌感染具有一定的自然免疫力。感染后多仅表现流感样症状或轻症的脑膜脑炎。病程常呈良性的自限性经过。当人免疫功能低下,特别是吞噬细胞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细菌经肠道粘膜或皮肤、粘膜进入局部小静脉或淋巴管,随后侵入血循环,造成败血症。当细菌侵入组织器官后可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的化脓性病变,形成散在小脓肿。侵入脑组织和脑膜则引起化脓性脑膜脑炎,甚至脑脓肿。孕妇感染后,细菌可通过胎盘导致胚胎感染,引起流产或新生儿利斯特菌病。
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增多的诊断
李司忒菌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常增多,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脑膜脑炎患者脑脊液检查显示蛋白含量升高,糖下降不太明显,仅半数人脑脊液糖低于2mmol/l,白细胞数常增多,范围波动在(50~1000)×106/l。白细胞分类以多核细胞增加为主。由于李司忒菌病在临床上很难与其它细菌感染相区别,确诊有赖于细菌培养。如能分离出病原菌则可确诊。但本菌易与链球菌和棒状杆菌相混淆,因此当有不明原因的感染病人,感染标本中分离到类白喉杆菌或非致病菌时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
根据症状出现的早晚,可分为新生儿早发性和晚发性李司忒菌病。早发性李司忒菌病见于新生儿出生后数小时。表现为呼吸困难,肺炎,肝脾肿大,暗红色皮疹,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血、尿、胃液、支气管分泌物、羊水、胎粪培养常可分离到致病菌,但脑脊液培养常为阴性。晚发性李司忒菌病见于婴儿出生后3~13日或更晚,以脑膜脑炎表现为主,有发热,易受刺激,拒食等。脑脊液培养常能发现单核细胞增多性李司忒菌。其它少见李司忒菌病有亚急性心内膜炎,眼内炎,腹膜炎,胸膜炎,骨髓炎,淋巴结炎,皮肤李司忒菌病,结膜炎,胆囊炎,肝、脾脓肿,软组织脓肿等。李司忒菌病的预后取决于发病的年龄和原发病的状况。早发性新生儿李司忒菌病预后差,病死率高,达40%~54%。存活者也常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晚发性新生儿李司忒菌性脑膜脑炎预后较好,但近半数病人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败血症的病死率约11%,伴脑膜脑炎的败血症的病死率达30%。
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增多的鉴别诊断
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状需要和下面的症状相互鉴别。
1.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有原发病,如感染、肿瘤、中毒、急性溶血等,诊断不难。如外周血幼稚细胞较多,且有形态异常,则应与白血病等鉴别。
2.Sweet综合征:又称为急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皮肤病,其临床特点为颜面、颈部、四肢有不对称、痛性、水肿性暗红色隆起的红斑;红斑边界清楚、质硬、有触痛;活检其表层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并见核碎裂;伴有发热、疲乏、骨关节酸痛。外周血白细胞(15~20)×109/L,中性粒细胞占80%~90%。本病在病程中约有10%的病例合并急性白血病。
3.良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一般无临床症状,少数可有乏力、头昏。外周血白细胞持续轻至中度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无细胞形态异常或中毒性改变,骨髓有时可见粒系增生。病程可长达数年,查不到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不转变为急性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4.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本症临床与良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相类似。其鉴别在于,常有遗传史,家庭成员常有相同发病。
李司忒菌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常增多,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脑膜脑炎患者脑脊液检查显示蛋白含量升高,糖下降不太明显,仅半数人脑脊液糖低于2mmol/l,白细胞数常增多,范围波动在(50~1000)×106/l。白细胞分类以多核细胞增加为主。由于李司忒菌病在临床上很难与其它细菌感染相区别,确诊有赖于细菌培养。如能分离出病原菌则可确诊。但本菌易与链球菌和棒状杆菌相混淆,因此当有不明原因的感染病人,感染标本中分离到类白喉杆菌或非致病菌时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
根据症状出现的早晚,可分为新生儿早发性和晚发性李司忒菌病。早发性李司忒菌病见于新生儿出生后数小时。表现为呼吸困难,肺炎,肝脾肿大,暗红色皮疹,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血、尿、胃液、支气管分泌物、羊水、胎粪培养常可分离到致病菌,但脑脊液培养常为阴性。晚发性李司忒菌病见于婴儿出生后3~13日或更晚,以脑膜脑炎表现为主,有发热,易受刺激,拒食等。脑脊液培养常能发现单核细胞增多性李司忒菌。其它少见李司忒菌病有亚急性心内膜炎,眼内炎,腹膜炎,胸膜炎,骨髓炎,淋巴结炎,皮肤李司忒菌病,结膜炎,胆囊炎,肝、脾脓肿,软组织脓肿等。李司忒菌病的预后取决于发病的年龄和原发病的状况。早发性新生儿李司忒菌病预后差,病死率高,达40%~54%。存活者也常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晚发性新生儿李司忒菌性脑膜脑炎预后较好,但近半数病人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败血症的病死率约11%,伴脑膜脑炎的败血症的病死率达30%。
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治疗:
1.病因治疗 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应用羟基脲或白消安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结缔组织性疾病治疗用阿司匹林或糖皮质激素等。
2.血浆成分去除术 分离和去除病人血液中某些与疾病相关的致病成分或同时用正常血液成分给予补充,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如用于高白细胞的白血病的白细胞置换。分离的方法有:手工操作法、离心法、净化法。目前国内外常使用离心法,离心法可在短时间内采集和去除大量的致病成分,治疗效果好。净化法治疗肝炎、感染性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疗效甚好。但本方法操作较复杂,价格昂贵。
参看
关于“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