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性白内障
A+医学百科 >> 并发性白内障 |
并发性白内障
目录 |
[1]疾病分类
疾病概述
并发性白内障是由于眼部其它疾病如葡萄膜炎、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变性、眼内肿瘤和高度近视等影响晶体的营养和代谢而引起的晶体混浊。
(1)临床表现:典型的混浊最早发生在晶体囊膜下。由眼前节 炎症形成的虹膜后粘连附近可出现局限性的晶体前囊下混浊;由眼后节 炎症或营养障碍可出现后囊下混浊。囊膜下出现灰黄色颗粒混浊,逐渐加深并向四周扩展,形成如同玫瑰花形状,其间有许多红、蓝、绿彩色点状结晶,囊下也有空泡形成或钙化,病程较长,早期影响视力。
(2)治疗原则:积极治疗原发病,对明显影响视力的白内障行手术治疗。
疾病描述
并发性白内障是指眼内疾病引起的晶状体浑浊。
临床表现
1.与眼前节疾病有关的并发性白内障 虹膜睫状体炎是引起并发性白内障的最常见原因。典型混浊可以发生在晶状体后极部,也常见于前部瞳孔后粘连附近。病变进展缓慢,如局部炎症得以控制,混浊可长期稳定而不发展。在反复发作的慢性病例,除广泛瞳孔后粘连外,常合并晶状体囊膜增厚或皱褶,有时在瞳孔区形成纤维血管膜,与晶状体前囊膜紧密粘连,此时难以观察晶状体的实际情况。如瞳孔区仅仅形成纤维膜而缺少血管成分,则晶状体混浊程度一般较轻。
随病程进展,混浊程度和范围不断加重和扩大,最终累及整个晶状体。在进展过程中,晶状体内或囊膜可出现结晶状物质或钙质沉着,晚期则可出现晶状体皱缩,甚至钙化。
虹膜异色症 (heterochromic)的特征性改变是虹膜异色或萎缩,慢性持久性的虹膜睫状体炎,大约70%病例发生白内障睫状体炎表现为前房内可见闪辉,角膜后有大的白色羊脂样(mutton fat)沉淀物晶状体混浊进展缓慢主要累及后部皮质,晚期则使整个晶状体混浊尽管病程冗长,但始终不伴虹膜后粘连。
青光眼斑 (glaucomatous flecks)出现在急性青光眼发作之后,片状混浊位于前囊膜下透明区表层数天之后片状混浊破碎分离而形成泡沫状,称为青光眼斑组织学证实这一病变实际代表了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受损。混浊可随修复过程逐渐被部分吸收或被新纤维挤向深层。从白内障临床治疗角度来讲,青光眼斑不具有实际意义,仅是提供曾有过青光眼急性发作的证据并发性白内障后囊膜下混浊
2.与眼后节疾病有关的并发性白内障
后囊膜下混浊可以合并于任何类型的后葡萄膜炎。白内障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眼部病变的进展过程。典型的并发性白内障以后极部囊膜下开始,混浊呈小颗粒状和囊泡状,密集成簇,形成类似蜂窝形态的疏松结构,伴随着眼部病变迟缓的慢性进展过程,这种混浊变化可长期局限于后极部。
混浊在轴区向皮质深部发展的同时,沿晶状体纤维向赤道部作辐射方向扩展,其结果形成典型的玫瑰花形、圆盘状或星形混浊形态。此时进行裂隙灯检查可发现完全透明的前皮质、晶状体核及大部分后部皮质,同混浊的层次间有鲜明的界限混浊呈淡黄色、灰黄色,或多彩样反光,蜂窝状疏松结构及不规则的星形分布,构成了并发性白内障特有的形态特征。
眼部变性性疾病,如高度近视、视网膜营养不良、视网膜脱离、绝对期青光眼以及眼内肿瘤等也是并发性白内障发生的常见原因。这些原因引起的并发性白内障其形态学特点与上面所描述的基本一致,惟其病程可能更长。无脉症(pulseless disease)患者,由于主动脉分支阻塞或全身动脉炎而引起眼部长期缺血,除全身症状外,眼部检查可发现视网膜动静脉交通白内障则表现为晶状体后囊膜下混浊,随病变发展白内障可以迅速成熟血栓性血管炎(thromboangiitis)主要以深部血管或四肢末端血管炎症、血栓形成和血管闭塞为主要特点,白内障以晶状体后囊膜下混浊为主,病变发展迅速。由于眼部缺血,一旦摘除白内障易导致眼球萎缩。某些眼后部手术,比如巩膜环扎术后可以引起眼前部缺血性坏死,作为并发情况发生晶状体混浊并不少见。而玻璃体切割术后充填惰性气体或硅油,更易导致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综上所述并发性白内障的临床表现有以下特点:①有原发病的特点改变,病变多为单眼,也可为双眼。②眼前节病变导致的表现为局限性囊下混浊的白内障。③眼后部疾病导致的表现为晶状体后极部囊膜与后囊下皮质一层颗粒状灰黄色混浊,并出现少数水泡,可局限于轴心部,以后逐渐向周围扩张最终形成放射状菊花样混浊。④随着混浊加重可出现晶状体钙化晶状体囊膜变厚,有白色沉淀。⑤高度近视和视网膜脱离所致者多为核性白内障。
并发症:与引起白内障的原发疾病相关,如视网膜脱离、青光眼、视神经缺血性病变等。
症状体征
患者有原发眼病的表现。常为单眼。由眼前段疾病引起的多由前皮质开始由眼后段疾病引起者,则先于晶状体后极部囊膜及囊膜下皮质出现颗粒状灰黄色浑浊,并有较多空泡形成,逐渐向晶状体核中心部及周边部扩展,呈放射状,形成玫瑰花样浑浊。继之向前皮质蔓延,逐渐使晶状体全浑浊。以后水分吸收,囊膜增后,晶状体皱缩,并有钙化等变化。由青光眼引起者多由前皮质和核开始高度近视多并发核性白内障。
症状体征
患者有原发眼病的表现。常为单眼。由眼前段疾病引起的多由前皮质开始由眼后段疾病引起者,则先于晶状体后极部囊膜及囊膜下皮质出现颗粒状灰黄色浑浊,并有较多空泡形成,逐渐向晶状体核中心部及周边部扩展,呈放射状,形成玫瑰花样浑浊。继之向前皮质蔓延,逐渐使晶状体全浑浊。以后水分吸收,囊膜增后,晶状体皱缩,并有钙化等变化。由青光眼引起者多由前皮质和核开始高度近视多并发核性白内障。
疾病病因
由于眼部炎症或退行性病变,使晶状体营养或代谢发生障碍,导致浑浊。常见于葡萄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眼内肿瘤、高度近视及低眼压等。
病理生理
由于眼部炎症或退行性病变,使晶状体营养或代谢发生障碍,导致浑浊。常见于葡萄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眼内肿瘤、高度近视及低眼压等。
诊断检查
正确地诊断原发眼病至关重要,晶状体浑浊的形态和位置有助于诊断。
治疗方案
(1)治疗原发病。
(2)手术:对晶状体明显浑浊、已影响工作和生活者,如患眼光定位准备,红绿色觉正常,可进行手术摘除白内障。不同类型葡萄膜炎引起的白内障,对手术反应不同,应根据原发病的类型,在眼部炎症控制后,手术摘除白内障;是否植入IOL应慎重考虑。手术前后,局部和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剂量要大些,时间长些。
用药安全
1、并发性白内障的预防在于积极治疗引起白内障的原发病因。积极预防及治疗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眼部疾病。
2、一旦患者得了并发性白内障,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外,定期检查晶状体及眼底情况,以便采取进一步治疗措施。
3、并发性白内障治疗及手术难度大,并发症也较多,预后也较老年性白内障差,因此预防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就显得更为重要。
预防
除免除眼睛过度疲劳外,应注意加强营养,供给优质蛋白,注意多摄取一些含维生素B1、B)、C、E等较多的食物,也要多吃含锌食物。如苹果、牡蛎、花生,柿于、牛奶,鱼虾以及豆制品,当然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量供给优质蛋白,注意多摄取一些含维生素B1、B)、C、E等较多的食物,也要多吃含锌食物。如苹果、牡蛎、花生,柿子、牛奶,鱼虾以及豆制品,当然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量服用含上述成分的各种药物。
参看
|
关于“并发性白内障”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