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性病性梅毒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非性病性梅毒(也称地方性梅毒]])(endemic syphilis,nonvenereal syphilis)是由Ⅱ型苍白密螺旋体引起的地方流行性疾病

Ⅱ型苍白密螺旋体的形态和血清学反应与梅毒病原体相似,但其致病力较弱。地方性梅毒不是性传播疾病,仅流行于阿拉伯半岛的半游牧民族及西南亚、澳大利亚及沿非洲撒哈拉沙漠、西地中海盆地等若干地区的农村。人与人间的传播主要是通过黏膜接触。机体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餐具、饮料杯或毡制品等而被传染。多在儿童时期感染发病,多数患者童年时用带有螺旋体的用具而受染,也可由皮肤直接或间接接触病原体而得病。不良卫生习惯和环境、生活条件较差等也是促使传播的因素。

本病与雅司相似,亦可分为三期,潜伏期约3周。①早期。舌、腭弓、唇、颊粘膜出现粘膜白斑,实质上是一些无痛性浅溃疡。在外阴、肛周及其他潮湿部位有扁平湿疣样损害。骨损害亦可发生,通常累及下肢长骨。因咽喉炎可致声音嘶哑。②中期。发生在早期损害后,经数月或数年的隐性期,除血清反应阳性外,无其他临床表现。然后出现丘疹鳞屑性发疹,可累及全身及手掌、足底,不痒。③晚期。鼻咽部、皮肤和骨的树胶样肿是常见的症状,并可发展为残毁性溃疡。但不累及心血管神经系统。早期损害中可找到螺旋体。晚期,梅毒血清反应阳性。本病可用青霉素治疗。

目录

非性病性梅毒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原体为苍白密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地方亚种 (T.subspecies endemicum)亦称地方性梅毒螺旋体。苍白密螺旋体(Treponemapallidum)是梅毒病的病原体。 又名苍白密螺旋体。 是小而柔软纤细的螺旋状微生物(密螺旋体),形如金属刨花,长度为5-12μm,平均约8-10um,直径小于0.2μm(一般0.09-0.18μm),有8~12个整齐均匀的螺旋;肉眼看不到,活动力较强。在其前端有4-6根鞭毛样细纤维束,其末端呈卷曲状。在未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时,螺旋是规则的。 因其透明不易着色,故此被命名为苍白螺旋体。苍白密螺旋体对干燥极为敏感,阳光照射和干燥环境都能很快使它死亡。

(二)发病机制

人与人间,主要通过黏膜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餐具、饮料杯或毡制品等而被传染。亚型地方性螺旋体在体内繁殖。苍白密螺旋体对皮肤主动脉、眼、胎盘脐带等组织有较高的亲合力,因这些组织含有较多粘多糖基质。故梅毒病变多发生于粘多糖含量高的组织中,表现出一定的组织亲嗜性。苍白密螺旋体的致病性是由于其表面有赖以生存的荚膜样的粘多糖,苍白密螺旋体藉其粘多糖酶吸附含粘多糖的组织细胞表面的粘多糖受体上,分解宿主细胞的粘多糖、获取合成荚膜所需的物质。由于粘多糖是宿主组织和血管支架的重要基质成分,粘多糖被苍白密螺旋体分解后,组织受到损伤破坏,从而引起血管的塌陷,血供受阻,造成管腔闭合性动脉内膜炎动脉周围炎及坏死溃疡等病变。

非性病性梅毒的症状

本病临床表现颇似性传播梅毒

一期口腔病灶不易被察觉,表现为无痛性炎症反应

二期损害表现为口咽黏膜斑,表现为黏膜圆形或长条形,灰白色斑块,边缘隆起,隆起边缘宽约1~2 mm,中间凹陷。口角开裂性丘疹湿疣(condylomatosis),骨膜炎和局部淋巴结肿大等,手掌及足底部常有角化过度,可类似于多种皮肤病,损害分布广泛、对称、境界清楚,不痛不痒。患者可能由于一期症状不明显,而以口腔科为首诊,因此,熟识早期梅毒(包括一、二期梅毒)在口腔黏膜的病损表征,及早准确诊断梅毒十分重要。

三期临床症状更为突出,包括皮肤鼻咽部、骨等处出现树胶肿性损害,这种破坏性损害即称为毁形性鼻咽炎(gangosa),常多于雅司。喂养感染性要儿的母亲还可见乳房树胶肿(gumma)。皮肤病变常有结节性梅毒疹,高出皮肤表面,常呈铜红色,触之硬韧,损害破溃后形成溃疡近关节结节,在髋、肘、膝及大关节伸侧附近,可出现坚硬的无痛结节

由本病病原体引起的先天性病例、心血管神经梅毒病例极少见。

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皮肤或黏膜标本直接暗视野显微镜下找螺旋体阳性和抽血送血清学检查有无相应抗体的存在。由于苍白密螺旋体三种亚种在形态、抗原结构,甚至DNA同源性方面基本相同,无法将它们各个区别。因此,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资料加以诊断。对生活在流行区的有慢性皮肤及骨损害的患者应疑为地方性梅毒可能。

非性病性梅毒的诊断

非性病性梅毒的检查化验

1.病原学检查

梅毒螺旋体检查是早期梅毒检测的最好方法。诊断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可取患者受损器官的渗出物或淋巴结穿刺液,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螺旋体的特征性形态和运动方式。

2.活体组织检查

银染色法(Warthin-starry)法或荧光抗体染色,可查见梅毒螺旋体,呈黑褐色,有螺旋结构,位于真皮毛细血管周围。银染色的阳性结果需谨慎解释,因为类似梅毒螺旋体的其他物质易混淆。而特异性荧光检查则更为可靠。对口腔二期梅毒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皮肤黏膜损害形态和血清学(RPR、TPHA)检查,黏膜组织病理活检不是首选和确诊的方法。

3.血清检测

用活的或死的梅毒螺旋体或其成分作抗原测定抗螺旋体抗体,是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可用以检测梅毒IgG、lgM 抗体,一般用于作确认试验。具体的检测方法有:①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利用间接血凝法测定人血清或血浆中的梅毒螺旋体的特异性抗体。②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通过基因工程将梅毒螺旋体多肽抗原包被于反应板,应用双抗原夹心法进行检测的试验,可以检测IgM、IgG混合抗体。③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将待检血清中的非特异性抗体除去后滴加荧光素,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如涂膜上梅毒螺旋体呈亮绿色,指示阳性反应。

非性病性梅毒的鉴别诊断

晚期患者需与梅毒雅司品他病相鉴别。非性病性梅毒与梅毒、雅司、品他病的病原体同属密螺旋科,形态学、血清学反应均相似,但各自的临床表现不同,流行病学也有差异,实验动物接种后的病理改变也有区别。如非性病性梅毒极少有先天性病例、心血管神经梅毒病例,雅司无胎传感染,品他病有典型的品他疹、色素障碍症状,而梅毒既有先天性、后天之分,又有各个系统器官的感染病变。

非性病性梅毒的并发症

常并发毁形性鼻咽炎(晚期)。鼻咽炎鼻咽部检查可见粘膜慢性充血,增生肥厚,覆以分泌物或干痂。晚期黏膜组织病变严重形成树胶肿性损害即毁形性鼻咽炎。

非性病性梅毒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预防本病必须在流行区开展大规模治疗患者,消灭传染源,同时要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提高社会经济水平,才能有效地控制本病的流行。避免与患者的皮肤病变破损处接触。注意个人饮食卫生以及室内环境的清洁,不使用不洁的餐具,室内保持通风,必要时使用消毒液消毒

非性病性梅毒的西医治疗

(一)治疗

单剂量苄星青霉素 120万U,肌内注射,治疗本病及其接触者是有效的。头孢曲松1g,每日1次,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连续10日。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多西环素盐酸四环素红霉素等。

(二)预后

对于苍白密螺旋体感染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发病早期经药物治疗预后较好。不经治疗二期地方性梅毒可在6~9个月自愈。若病情发展到三期预后较差。

参看

关于“非性病性梅毒”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