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汗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阴汗,病名。

前阴阴囊及其附近处局部多汗。《医林绳墨.汗》:“阴汗者,谓至阴之处,或两腿挟中,行走动劳,汗出腥秽。”有因肝经湿热所致者。《张氏医通.汗》:“阴汗,阴间有汗,属下焦湿热龙胆泻肝汤加风药一二味,风能胜湿也。或当归龙荟丸二妙散俱效。阴囊湿者,以炉甘石煅过扑之,密陀僧亦佳。”有因肝肾亏损,湿热下乘者。《医略六书》卷二十;“酒色过度,湿热下乘者则精血不藏,每多阴汗,宜滋肾凉肝。”用六味地黄汤加黄柏白芍。有因肾虚阳衰而阴囊多汗者。《杂病源流犀烛》卷七:“有阴囊汗者,则为肾虚阳衰,宜安肾丸、小安肾丸。”

②多汗之属阴证者,见汗出而冷。《景岳全书.杂证谟》:“阴汗者,冷汗也。”由阳衰阴盛所致。治以益气温阳,选用人参建中汤、参附汤六味回阳饮等方。参见冷汗条。

目录

阴汗

是指外生殖器及周围(包括大腿内侧近腹阴处)部位经常汗多,且汗味多臊臭的病证。

阴汗的诊断要点

凡是男子阴部多汗,汗出臊臭,伴有阴囊湿冷,前阴萎弱,小便清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或胁肋胀痛,目赤,小便赤者,可诊断为阴汗。

阴汗的辨证分析

阴汗因元阳不足,气化失司,温煦失职,寒湿内盛;或湿热之邪蕴郁肝经,流注下焦所引起。

辨证首先辨虚实虚证肾阳虚型,伴有阴囊湿冷、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滑精早泄等。实证肝经湿热型,伴有胁肋胀痛、口苦目赤、小便赤等。总的治法以温补肾阳,清热利湿疏肝养血为主。

阴汗的辨证论治

肾阳虚型【证见】 阴部出汗,阴囊湿冷,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前阴萎弱,阳举不坚,滑精,早泄,小便清长。舌质淡胖润有齿痕,脉沉迟。  

治法

温补肾阳,益气培元。  

方药

1.主方安肾丸(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处方:肉桂6克(冲服),巴戟天15克,肉苁蓉10克,破故纸10克,白术12克,山药15克,乌头9克,白蒺藜9克,桃仁1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剂。

2.中成药

(1)补肾强身片,口服,每次片,每日3次。

(2)九转黄精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益气聪明汤加减(黄骏验方)

处方:黄芪20克,党参20克,升麻6克,甘草6克,柴胡6克,葛根15克,赤芍15克,黄柏15克,牡蛎15克,五味子3克。水煎服,药渣煎水薰洗患处,每日剂。

(2)补气升阳汤(董子强验方)

处方:黄芪30克,柴胡12克,炙甘草6克,乌药12克,升麻6克,红参6克(另炖),肉桂6克(冲服),生山药20克,枸杞子15克,当归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剂。

肝经湿热型【证见】 阴汗出,阴囊潮湿,伴有臊臭,胁肋胀痛,口苦,目赤,阴茎萎软,小便赤。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

清热利湿,疏肝养血。  

方药

1.主方清震汤(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处方:柴胡10克,升麻6克,黄芩12克,姜活9克,防风9克,苍术6克,麻黄根9克,藁本9克,泽泻10克,猪苓15克,当归9克,红花6克,炙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剂。

2.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当归芦荟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阴汗的其他疗法

阴汗的针灸治疗

取穴:气海关元、中枢、肾俞命门。手法:气海、关元、中枢用补法;关元可加灸以增温补;肾俞、命门补之或艾灸。适用于肾阳虚型阴冷。

阴汗

病名。

①前阴、阴囊及其附近处局部多汗。《医林绳墨.汗》:“阴汗者,谓至阴之处,或两腿挟中,行走动劳,汗出腥秽。”有因肝经湿热所致者。《张氏医通.汗》:“阴汗,阴间有汗,属下焦湿热。龙胆泻肝汤加风药一二味,风能胜湿也。或当归龙荟丸二妙散俱效。阴囊湿者,以炉甘石煅过扑之,密陀僧亦佳。”有因肝肾亏损,湿热下乘者。《医略六书》卷二十;“酒色过度,湿热下乘者则精血不藏,每多阴汗,宜滋肾凉肝。”用六味地黄汤加黄柏、白芍。有因肾虚阳衰而阴囊多汗者。《杂病源流犀烛》卷七:“有阴囊汗者,则为肾虚阳衰,宜安肾丸、小安肾丸。”

关于“阴汗”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