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证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虚证八纲之一。人体精气营血不足或脏腑虚证出现的虚弱证候。《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症见精神萎靡,面色(白光)白,身倦无力,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胖淡或光绛,脉虚细无力等。治以补益滋养为主。虚证有阳虚阴虚气虚血虚心虚、肝虚、脾虚肺虚、肾虚等之分。详见各条。

目录

简介

虚证 中医名词。指人体因精气不足而出现的正气虚弱的证候。与实证相对而言。如面色不华.精神

疲惫气短音低.自汗盗汗.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饮食减少,舌质淡胖或瘦瘪.脉虚细无力等。  

中医

中医学认为,人体发生疾病,是由于“正邪相争”的反映特别强调“气虚”是人体发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一个方面,故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说,即人的抗病的能力充实于体内,则外来的一切致病因素均不可能干扰,人体而发生疾病。反过来一切外来的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必先由于人体抗病能力的低下和不定,故《内经》又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含义

虚的含义非常丰富,涉及到人体各个方面。气血津液都会在疾病的某个阶段出现亏虚不足的状况,气虚,涵盖了心气不足,肺气不足,脾气亏虚,肾气不足,气虚导致的肝气瘀滞,或者营卫气虚,宗气不足等,都是气虚范围内的;津液的亏虚,也是虚证中的一个方面,阴津不足,不能濡养脏腑,在上,则双目干涩,口舌干渴,苔红少津,在中,则有舌红苔或淡或黄;心统血,肝藏血血液不足则心肝血虚,心无血,则血不养心,出现失眠多梦,心神不宁,肝血亏虚,则四肢拘挛,两目干涩,在女子则月经量少等血虚症状阴虚,则是基于津血亏虚之上,当津血亏虚到一定程度,则产生阴虚,出现阴虚火旺,则有舌红苔黄肝阳上亢腰膝酸软无力,潮热盗汗等。

然而气血津液是相互依托的,任何一个方面的不足,都会影响到其他方面。所以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不足,血无力运行,无力生化,血不足,气无所依托,得不到滋养,气与津液也是如此。所以“虚”,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整体分析,辩证论治,区分虚中夹实,实中夹虚。

中医所讲的“证”是疾病的证据和表现,是泛指异乎于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总称,可以概括表示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以及致病因素和抗病能力互相斗争的情况。故虚证,是指人体正气虚弱不足的证候的总称。虚证的治疗要抓根本,潞党参口服液补中益气健脾益肺,滋补强壮,增强人体免疫能力。用于脾肺虚弱引起的各种虚证,效果不错。

参看

关于“虚证”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