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茱萸果实
六月收获的茱萸果实 (日本)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按中国古人的习惯,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以示对亲朋好友的怀念。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曾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目录

史籍

茱萸在中国史料及中医著述中,有藙、樧、枣皮药枣、蜀枣、蜀酸枣、魁实、石枣、鼠矢、鸡足、汤主、山萸肉、萸肉、肉枣等名称。古人已经认识到了茱萸的药用价值,并把它用于祭祀,还把它作为地方向朝廷进贡的贡品。

分布

茱萸分布较广,山茱萸、吴茱萸多分布在陕西秦岭、四川、河南、福建、浙江、江苏等地;英国、美国、朝鲜、日本等国也有分布。

用途

祭祀

《周礼·内则》中记载:“三牲用樧。”清代段玉裁解释道:“樧,煎茱萸。”

饰物

中国古人在重阳节时,头插茱萸,登高游兴。

药用

西晋冯翊(今陕西关中西部)太守孙楚《茱萸赋》一文中写到:“有茱萸之嘉木,植茅茨之前庭,历汉女而始育,关百载而长生。森蔓延以盛兴,布绿叶于紫茎。鹑火西阻,白藏授节,零露既凝,鹰隼飘厉。攀紫房于歉枝,缀朱实之酷烈。应神农本草,疗生民之疹疾。”中国古代许多医学名著,如晋代《神农本草经》、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以及《吴晋本草》、《健康记》、《图经本草》等,均记载了茱萸的药用价值。山茱萸之果实山萸肉,味酸涩,性微温,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健胃壮阳等功能,中医常用以治疗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遗精尿频肝虚寒热虚汗不止、心摇脉散、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症。茱萸还是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益明地黄丸、爱味地黄丸、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主药。山茱萸含有生理活性较强的山茱萸甙、马草鞭甙、皂甙、鞣甙,以及丰富的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能抑制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利尿、降压、防癌作用。

辟邪

屈原的《离骚》里提到了茱萸是恶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茱萸的品质“辛辣蜇口惨腹,使人有杀毅党然之状”。古人“悬其子于屋,辟鬼魅”。南朝时就有插茱萸辟邪的记载。晋周处在《风土记》中说:“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茱萸雅号“辟邪翁”。

酿酒

在古代诗文中有不少咏颂茱萸酒的篇章。现代人生产山茱萸系列果酒、饮料,味道淳美,药效显著。

风俗

古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风俗。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荆楚岁时记》载楚俗九月九日饮菊花酒。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秋高气爽,正是茱萸成熟之时,茱萸被认为能祛病驱邪,所以古人或头插茱萸枝,或臂佩茱萸囊,登高游兴,并把重阳节称为登高节、茱萸节、茱萸会。直至民国时期,一些文人秋季聚会请贴的常用款式为:“×月×日,登高萸觞,候光。”到民国以后,茱萸风俗逐渐衰退

唐代,王维十七岁时所做异乡游子重九怀乡思亲的抒情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七言绝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峰位于中国河南焦作的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景区,形似茱萸。每逢农历九月季节,秋高气爽,山上野生茱萸茂盛,佩带茱萸,登高以健身、望远、怀念。登上茱萸峰,喝杯怀菊花茶或怀菊花酒,顿觉神清气爽。登高远足、喝菊花茶/酒、插茱萸都具有驱病消灾、健身长寿的意义。

相关页面

参考文献

参考来源

关于“茱萸”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