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栓塞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动脉栓塞系指栓子心脏或近侧动脉壁脱落,或自外界进入动脉,被血流推向远侧,阻塞动脉血流而导致肢体或内脏器官缺血以至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周围动脉栓塞时,患肢出现疼痛、苍白、远处动脉搏动消失、厥冷、麻木和运动障碍。此病起病急骤,发病后肢体以至生命受到威胁,及早诊断和分秒必争地施行恰当的治疗至为重要。

目录

肢体栓塞的原因

(一)发病原因

栓子的来源有心源性和非心源性2大类:

1.心源性 周围动脉急性栓塞80%~90%来源于心脏病,2/3合并房颤。常见的心脏病有风心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充血性心衰以及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脏肿瘤(心房黏液瘤)等。

(1)器质性心脏病中以风心病和冠心病最为常见。前者病人多较年轻,男女比例为1:2;后者以老年病人居多,男女发病率相仿。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以前,风心病是动脉栓塞最主要的病因;而60年代以后,则以冠心病为主,目前冠心病占70%以上,风心病则不到20%。合并房颤是周围动脉栓塞的高危因素,周围动脉栓塞的患者约77%合并房颤。另据统计,慢性房颤并发急性动脉栓塞每年为3%~6%,而阵发性房颤,合并动脉栓塞发生率要低很多。陈旧性心梗也是动脉栓塞的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无论是否合并房颤,长期的抗凝治疗[主要是口服华法林和(或)阿司匹林]不但可以有效地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也明显地降低周围动脉栓塞率。

(2)急性心肌梗死也是动脉栓塞的常见原因,多半发生在心肌梗死6周之内。心梗后并发动脉栓塞的病死率高达50%,肝素抗凝可以降低动脉栓塞的发生率。心梗后合并室壁瘤,是动脉栓塞的又一来源,约有一半的室壁瘤有附壁血栓形成,5%并发动脉栓塞。

(3)在心律失常型心脏病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约16%,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约1.3%并发动脉栓塞。其他较少见的可并发动脉栓塞的心脏疾病细菌性心内膜炎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等。细菌性心内膜炎(SBE)的栓子常栓塞末梢小动脉,如手掌、跖、趾动脉,除了造成动脉栓塞和组织缺血外,还使炎症播散,是细菌性心内膜炎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5%~35%;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将有25%的患者发生1次以上的动脉栓塞,而且80%栓塞在颅内,其中10%是致命的,多见于未能坚持终身抗凝治疗者。左心房黏液瘤瘤体部分脱落可导致周围动脉栓塞,但非常少见。

2.非心源性 非心源性动脉栓塞较少见。主要包括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合并溃疡或狭窄、动脉移植物、血管损伤肿瘤静脉血栓形成等。

(1)动脉瘤的附壁血栓是仅次于心脏病的动脉栓塞的重要来源:合并动脉栓塞的动脉瘤有腹主动脉瘤股动脉瘤腘动脉瘤锁骨下动脉瘤,其中以腘动脉瘤(25%)、锁骨下动脉瘤(33%)并发动脉栓塞最为多见。

(2)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合并血栓:常发生在主动脉动脉,形成的血栓块较大,栓塞的动脉管径亦相应较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溃疡,胆固醇晶体进入血液循环,也能导致动脉栓塞,栓塞管径为200~900μm的末梢动脉,特点是栓子小、数量多,栓塞后不仅堵塞末梢血管,而且胆固醇结晶溶入管壁后还成为炎性肉芽肿,诱发血管周围炎,加重组织缺血。粥样硬化胆固醇结晶栓塞,常在动脉造影或腔内治疗后发生,多累及肾动脉视网膜动脉、下肢末梢动脉等。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肾功能不全,以及“蓝趾”症或肢体青斑,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药物溶栓可能有效。

(3)血管损伤:尤其是医源性损伤因素有增高的趋势。多见于侵入性检查与治疗,导管表面的血栓,甚至折断的导丝、导管等,都能造成动脉栓塞。其他的血管外慢性损伤,如胸廓出口综合征,以及异常的颈肋或第1胸肋对锁骨下动脉的压迫,常能使之产生附壁血栓,而成为上肢动脉栓塞的栓子来源。长期扶拐行走亦能挫伤腋动脉而导致附壁血栓形成。

(4)肿瘤:多见于原发或转移性肺癌,预后极差。

(5)静脉血栓:较少见,也称“反常性动脉栓塞(paradoxical embolus)”,是静脉血栓脱落经未闭的卵圆孔室间隔缺损进入动脉系统。多伴有肺栓塞肺动脉高压

肢体栓塞的诊断

动脉栓塞的肢体常具有特征性的所谓“5P”征疼痛、麻木、无脉、苍白和运动障碍

(一)疼痛:大多数病人的主要症状是剧烈疼痛,部分病人可仅感酸痛,个别病人可无疼痛感觉。

(二)麻木、运动障碍:患肢远端呈袜套型感觉丧失区,由周围神经缺血所引起。其近端有感觉减退区,感觉减退平面低于栓塞部位。

(三)苍白、厥冷:由于组织缺血,皮肤乳头层下静脉丛血流排空,皮肤呈蜡样苍白。若血管内尚积聚少量血液,在苍白皮肤间可出现散在青紫斑块。肢体周径缩小,浅表静脉萎瘪。皮下出现细蓝色线条,皮肤厥冷,肢体远端尤为明显,皮温可降低3~5℃。

(四)动脉搏消失或减弱:栓塞部位的动脉有压痛,栓塞以下后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

凡突然发生肢体疼痛伴急性动脉缺血表现,相应动脉搏动消失者,诊断大致成立。

急性动脉栓塞在没有侧支循环代偿的情况下,将导致急性肢体缺血征象:无脉(Pulselessness)、疼痛(Pain)、苍白 (Pallor)、感觉异常苍白 (Paresthesia)和运动障碍(Paralysis),即“5P”征。上述现象的出现及其程度与缺血程度有关。

1.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发生在栓塞动脉节段的远端动脉。有时由于血流的冲击,栓塞远侧动脉可能触及传导性搏动。如栓塞不完全,可触及减弱的远端动脉搏动。此外动脉栓塞还将引起受累动脉的压痛,一般发生在肢体缺血改变的近端。

利用超声多普勒听诊器或血流记录仪,不能闻及正常的动脉音,或无动脉波形出现,是更可靠的检查方法。

2.疼痛 动脉栓塞后,大多数病人有急骤发生的肢体剧烈疼痛。疼痛部位始于栓塞处,以后逐渐延及栓塞的远端肢体。疼痛部位可移位,当脱落的栓子骑跨在腹主动脉分叉处,表现为剧烈的腹痛;如栓子被血流冲至股动脉时,即转变为股部疼痛。患肢有触痛,肢体的主动或被动活动均可致痛,因而处于制动状态。

3.苍白、皮肤温度降低 由于栓塞动脉远端供血障碍,皮肤呈蜡样苍白。如果皮下静脉丛尚有少量血液,则在苍白的皮肤底色上有大小不一的青紫斑。因血流量减少,致使浅静脉瘪陷。

皮肤温度改变与动脉栓塞的部位有关,当腹主动脉分叉段栓塞时,臀部及双侧下肢皮温降低;动脉栓塞时,同侧大腿温下降,而股总动脉栓塞者于大腿中部以下皮温降低;动脉栓塞,小腿中段及其远侧皮温降低。锁骨下动脉腋动脉栓塞,症状涉及整个上肢;肱动脉栓塞,症状涉及前臂;尺桡动脉或胫前、后动脉单支的栓塞,因有丰富的侧支循环,症状局限且较轻。

皮肤温度改变可有下列几种检测方法:①检查者用食中指中节背侧接触患肢,自近端向远端移动,可以觉察到患肢皮肤温度降低的平面所在。②用同法对比双侧肢体同一平面的皮温,可以查出患肢皮温低于非栓塞侧肢体。③利用皮肤测温计对比测定双侧肢体,可以测出皮温降低的程度和平面。

4.感觉和运动障碍 当周围神经已有缺血性损害时,肢体远端可出现皮肤感觉缺失区,其近端有感觉减退区和皮肤感觉敏感区。栓塞时间长,已有周围神经损害肌组织的缺血坏死时,可引起指、趾运动障碍,手、足下垂等症状。

检查者用手触摸患肢皮肤,或用针刺的简单方法即可测出患肢皮肤感觉障碍。被动活动患肢的指或趾,可以明确有无深感觉丧失。

5.组织坏死 一旦动脉栓塞病程较长,终将发生不可逆的组织缺血坏死。除了末端动脉栓塞造成指或趾的干性坏死外,主干动脉阻塞时组织坏死范围广泛,肢体冰冷,色泽暗紫,并呈网状青紫;皮肤出现水泡,内含血性渗出液;组织增厚、发硬。此时,已有明显的全身症状:神靡,高热寒战,心率加快,甚至血压降低等毒血症状。

1.定性诊断 患者突然发生严重的肢体缺血征象,相应动脉搏动消失,即有“5P”征者,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动脉硬化,特别是伴有心房纤颤,近期发生心肌梗死腹主动脉瘤的病员,可明确诊断。

2.定位诊断 栓子阻塞的位置可通过:①最初疼痛的位置;②正常脉搏消失的平面,皮温皮色等改变的平面;③非创伤性检查(如多普勒超声等);④肢体循环紊乱的范围;⑤栓子易于停留于动脉分叉处等特点来确定(表1)。

Gxqe9nng.jpg

3.程度诊断 根据临床体征和检查结果,可将急性动脉栓塞分为3类:

(1)轻度缺血:此类患者有严重的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较轻,从发病到就诊往往有几天时间,体征除患肢苍白、皮温下降外,无运动和感觉障碍。动脉闭塞远端尚无继发血栓或范围较小,侧支循环丰富。此类患者可有较充裕的时间做相应的检查和手术前准备,可根据具体病情,考虑采取抗凝溶栓保守治疗。

(2)中度缺血:临床患者大部分属此类。静息痛明显但能忍受,有轻度的感觉障碍,如对轻触觉敏感性下降,但无运动障碍,需积极地进行手术前准备,及时手术取栓。

(3)严重缺血:患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腓肠肌僵硬,皮肤有紫斑或水泡等,常需截肢以挽救生命。有些学者指出,严重缺血的患者如行动脉取栓重建术,病死率高达50%~75%。如果患者全身情况允许,无肾功能不全,仅有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但无肌肉僵硬、骨筋膜室综合征和皮肤紫斑等时,Fogarty导管取栓术对大部分患者还是安全、有效的,但术后多数常会遗留患肢麻木、足下垂等神经损伤后遗症

肢体栓塞的鉴别诊断

1.急性动脉血栓形成 多数为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造成急性动脉缺血。鉴别诊断要点为:①起病不如动脉栓塞急骤,肢体苍白、发冷的平面较为模糊。②既往有慢性动脉缺血的病史,如间歇性跛行及由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营养障碍性改变。③动脉造影可见广泛的粥样硬化动脉管壁不光滑、不规则扭曲、节段性狭窄或闭塞、已有较多的侧支形成等表现,与动脉阻塞同时存在(表2)。

Gxqe9vie.jpg

2.急性-股静脉血栓形成 严重的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如股青肿时,肢体极度肿胀对动脉的压迫和强烈的动脉痉挛,可以造成动脉供血障碍及远端动脉搏动消失。但全下肢明显肿胀,浅静脉代偿性扩张,皮肤温度正常或略升高等临床表现,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特征,可与动脉栓塞相区别。多普勒听诊能清晰闻及动脉搏动声,踝/肱指数通常>0.5。

3.心脏血量降低 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衰败血症脱水以及严重创伤等,都可使心脏排血量急剧减少,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加,全身血管收缩,四肢血管灌注锐减,肢体冰冷,甚至出现皮肤花斑、动脉搏动微弱或消失。但除心脏本身疾病的表现外,肢体厥冷等应同时累及四肢,在抗休克、血容量恢复、心脏原发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后,肢体动脉低灌注状况也随之缓解。

4.夹层动脉瘤 较少见。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累及一侧或双侧髂动脉,可导致下肢动脉急性缺血。通常夹层动脉瘤的症状较突出,患者有高血压、剧烈的背部胸部疼痛等症状。

5.动脉或股动脉瘤急性血栓形成 动脉瘤腔内血栓形成导致管腔闭塞,在相应的解剖部位可扪及搏动性肿块,双功彩超可证实有动脉瘤及腔内血栓形成。

6.股青肿 是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的一个特殊而又严重的类型。肢体极度肿胀、青紫、浅静脉扩张、足背和胫后动脉搏动不能扪及。但肢体仍然是温暖的。

7.动脉内膜分离

动脉内膜分离引起腔内假性窦道压迫动脉腔可伴有远端动脉栓塞性阻塞。但这些病人常有胸背痛,长期高血压病史,听诊有杂音,胸片有纵隔增宽等有助于诊断。

此外,周围动脉瘤血栓形成,腘动脉受压综合征(popliteal entrapment syndrome)以及麦角碱中毒(ergotintoxication)都可能产生间歇性跛行,严重缺血症状需加注意鉴别。

动脉栓塞的肢体常具有特征性的所谓“5P”征:疼痛、麻木、无脉、苍白和运动障碍

(一)疼痛:大多数病人的主要症状是剧烈疼痛,部分病人可仅感酸痛,个别病人可无疼痛感觉。

(二)麻木、运动障碍:患肢远端呈袜套型感觉丧失区,由周围神经缺血所引起。其近端有感觉减退区,感觉减退平面低于栓塞部位。

(三)苍白、厥冷:由于组织缺血,皮肤乳头层下静脉丛血流排空,皮肤呈蜡样苍白。若血管内尚积聚少量血液,在苍白皮肤间可出现散在青紫斑块。肢体周径缩小,浅表静脉萎瘪。皮下出现细蓝色线条,皮肤厥冷,肢体远端尤为明显,皮温可降低3~5℃。

(四)动脉搏消失或减弱:栓塞部位的动脉有压痛,栓塞以下后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

凡突然发生肢体疼痛伴急性动脉缺血表现,相应动脉搏动消失者,诊断大致成立。

急性动脉栓塞在没有侧支循环代偿的情况下,将导致急性肢体缺血征象:无脉(Pulselessness)、疼痛(Pain)、苍白 (Pallor)、感觉异常苍白 (Paresthesia)和运动障碍(Paralysis),即“5P”征。上述现象的出现及其程度与缺血程度有关。

1.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发生在栓塞动脉节段的远端动脉。有时由于血流的冲击,栓塞远侧动脉可能触及传导性搏动。如栓塞不完全,可触及减弱的远端动脉搏动。此外动脉栓塞还将引起受累动脉的压痛,一般发生在肢体缺血改变的近端。

利用超声多普勒听诊器或血流记录仪,不能闻及正常的动脉音,或无动脉波形出现,是更可靠的检查方法。

2.疼痛 动脉栓塞后,大多数病人有急骤发生的肢体剧烈疼痛。疼痛部位始于栓塞处,以后逐渐延及栓塞的远端肢体。疼痛部位可移位,当脱落的栓子骑跨在腹主动脉分叉处,表现为剧烈的腹痛;如栓子被血流冲至股动脉时,即转变为股部疼痛。患肢有触痛,肢体的主动或被动活动均可致痛,因而处于制动状态。

3.苍白、皮肤温度降低 由于栓塞动脉远端供血障碍,皮肤呈蜡样苍白。如果皮下静脉丛尚有少量血液,则在苍白的皮肤底色上有大小不一的青紫斑。因血流量减少,致使浅静脉瘪陷。

皮肤温度改变与动脉栓塞的部位有关,当腹主动脉分叉段栓塞时,臀部及双侧下肢皮温降低;髂动脉栓塞时,同侧大腿温下降,而股总动脉栓塞者于大腿中部以下皮温降低;腘动脉栓塞,小腿中段及其远侧皮温降低。锁骨下动脉腋动脉栓塞,症状涉及整个上肢;肱动脉栓塞,症状涉及前臂;尺桡动脉或胫前、后动脉单支的栓塞,因有丰富的侧支循环,症状局限且较轻。

皮肤温度改变可有下列几种检测方法:①检查者用食中指中节背侧接触患肢,自近端向远端移动,可以觉察到患肢皮肤温度降低的平面所在。②用同法对比双侧肢体同一平面的皮温,可以查出患肢皮温低于非栓塞侧肢体。③利用皮肤测温计对比测定双侧肢体,可以测出皮温降低的程度和平面。

4.感觉和运动障碍 当周围神经已有缺血性损害时,肢体远端可出现皮肤感觉缺失区,其近端有感觉减退区和皮肤感觉敏感区。栓塞时间长,已有周围神经损害肌组织的缺血坏死时,可引起指、趾运动障碍,手、足下垂等症状。

检查者用手触摸患肢皮肤,或用针刺的简单方法即可测出患肢皮肤感觉障碍。被动活动患肢的指或趾,可以明确有无深感觉丧失。

5.组织坏死 一旦动脉栓塞病程较长,终将发生不可逆的组织缺血坏死。除了末端动脉栓塞造成指或趾的干性坏死外,主干动脉阻塞时组织坏死范围广泛,肢体冰冷,色泽暗紫,并呈网状青紫;皮肤出现水泡,内含血性渗出液;组织增厚、发硬。此时,已有明显的全身症状:神靡,高热寒战,心率加快,甚至血压降低等毒血症状。

1.定性诊断 患者突然发生严重的肢体缺血征象,相应动脉搏动消失,即有“5P”征者,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动脉硬化,特别是伴有心房纤颤,近期发生心肌梗死腹主动脉瘤的病员,可明确诊断。

2.定位诊断 栓子阻塞的位置可通过:①最初疼痛的位置;②正常脉搏消失的平面,皮温皮色等改变的平面;③非创伤性检查(如多普勒超声等);④肢体循环紊乱的范围;⑤栓子易于停留于动脉分叉处等特点来确定(表1)。

Gxqea2g5.jpg

3.程度诊断 根据临床体征和检查结果,可将急性动脉栓塞分为3类:

(1)轻度缺血:此类患者有严重的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较轻,从发病到就诊往往有几天时间,体征除患肢苍白、皮温下降外,无运动和感觉障碍。动脉闭塞远端尚无继发血栓或范围较小,侧支循环丰富。此类患者可有较充裕的时间做相应的检查和手术前准备,可根据具体病情,考虑采取抗凝溶栓保守治疗。

(2)中度缺血:临床患者大部分属此类。静息痛明显但能忍受,有轻度的感觉障碍,如对轻触觉敏感性下降,但无运动障碍,需积极地进行手术前准备,及时手术取栓。

(3)严重缺血:患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腓肠肌僵硬,皮肤有紫斑或水泡等,常需截肢以挽救生命。有些学者指出,严重缺血的患者如行动脉取栓重建术,病死率高达50%~75%。如果患者全身情况允许,无肾功能不全,仅有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但无肌肉僵硬、骨筋膜室综合征和皮肤紫斑等时,Fogarty导管取栓术对大部分患者还是安全、有效的,但术后多数常会遗留患肢麻木、足下垂等神经损伤后遗症

肢体栓塞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高密度脂蛋白低下等,是本病的易患因素,因此在预防上亦是重点。严格地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以有效地达到预防的目的。

参看

关于“肢体栓塞”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