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真菌病
A+医学百科 >> 耳真菌病 |
外耳道真菌病是外耳道的真菌感染性疾病。当外耳道进水或积极存分泌物、常滴用抗生素液等情况下、较易受真菌感染,常见有青霉素、曲霉菌及白色念珠菌等。
症状:耳内发痒,有的感奇痒,以夜间为甚。检查见外耳道和鼓覆盖有黄色或白色粉末状或绒毛状苔膜,有时分泌物或痂皮呈筒状,除去后见患处略充血潮湿。
治疗:清除外耳道内的所有痂皮和分泌物,用1~2%柳酸酒精或1~2%麝香草酚酒精、1:1000新洁尔灭酒精涂耳。也可用制霉菌素喷于外耳道或涂用达克宁霜剂。尽量保持外耳道干燥。
目录 |
疾病分类
疾病描述
耳真菌病多局限于外耳、侵入中耳者极少,故常称外耳道真菌病或真菌性外耳道炎多见于气候潮湿、温暖的地区。好发于夏季。
症状体征
早期或轻者可无症状,。一般均有耳内发痒及闷胀感。有少量水样分泌无,待因炎症而致外耳道表皮脱落,与菌丝体共同形成痂皮,阻塞外耳道或覆于鼓膜表面时,则可出现听力减退及耳鸣。若有细菌感染而致上皮下层受累时,则可引起肿胀、疼痛及流脓。
疾病病因
病的真菌种类甚多,以曲霉菌、青霉菌及念致珠菌等引起者较常见;游泳、沐浴、中耳流脓、而内滴入各种抗菌药液、挖耳损伤等均为重要诱发因素。
病理生理
病的真菌种类甚多,以曲霉菌、青霉菌及念致珠菌等引起者较常见;游泳、沐浴、中耳流脓、而内滴入各种抗菌药液、挖耳损伤等均为重要诱发因素。
诊断检查
检查所见可因真菌种类及病变程度而异,常见外耳道深部有白色、灰色、黄色或烟黑色霉苔,其状如薄膜或粉丝。甚似发霉一样,有时呈简、块状。揭去苔膜后,可见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表现轻度糜烂、或有少量渗血、将霉苔置于载玻片上,滴少许10%氢氧化钾溶液,盖妥并适当加温,若于显微镜下见到菌丝体或芽胞状物,即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外耳道真菌病应和细菌性外耳道炎相鉴别。后者一般起病急,红肿热痛明显,尤以耳痛为主。慢性外耳道炎则自觉瘙痒,耳道中有少量积脓,直接检查和培养有细菌生长。
治疗方案
首应清除外耳道藓膜或筒、块状物,拭干创面,局部可涂擦或滴用2%龙胆紫酒精,3%水杨酸酒精,1%麝香草酚酒精、2%藓珠酸酒精等,亦可喷用制霉菌素硼酸粉。
疾病预防
保持外耳道干燥、勿用不洁之物挖耳、水入耳后及时拭净并滴入酒精,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激素等。
保健贴士
1、避免刺激性的药物点耳及用不清洁的物品挖耳。尤其在耳内进水后应将耳内尽快擦干。如长期耳内潮湿易引起霉菌感染;
2、清除外耳道内的所有痂皮和分泌物,用1~2%柳酸酒精或1~2%麝香草酚酒精涂耳。也可用制霉菌素喷于外耳道或涂用达克宁霜剂。尽量保持外耳道干燥。
健康问答网关于耳真菌病的相关提问
|
关于“耳真菌病”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