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性浊音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检查时先让患者仰卧,从中间向左侧叩诊,发现浊音时板指不动,让患者右侧卧再叩诊,如果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这种因体位改变而出现浊音区移动的现象称“移动性浊音”。

目录

移动性浊音的原因

腹腔内有较多液体存留时(约1000ml以上),因重力液体积聚在腹腔低处,故此处叩诊呈浊音。

移动性浊音的诊断

医生立于病人右侧,先从脐部开始,顺势在脐平面向左侧叩诊,直达左侧髂腰肌边缘,如叩诊变为浊音,叩诊板指位置固定(不离开皮肤),嘱病人向右侧卧位,重新叩诊该处,听取音调有无变化。然后向右侧移动叩诊,直达浊音区,叩诊板指固定位置,嘱病人向左侧翻身作左侧卧位,再次叩诊,听取音调之变化。

移动性浊音的鉴别诊断

移动性浊音的鉴别诊断:

一、需要鉴别导致移动性浊音的不同原因。

1.门静脉压力增高:正常时肝窦压力十分低(0-2mmHg),门静脉高压时,肝窦静水压升高(门脉压力 lommHg,是腹腔积液形成的基本条件),大量液体流到Disse间隙,造成肝脏淋巴液生成过多。肝硬化病人常为正常人的20倍,当胸导管不能引流过多的淋巴液时,就从肝包膜直接漏人腹腔形成腹腔积液。肝窦压升高还可引起肝内压力受体激活,通过肝肾反射,减少肾对钠的排泄,加重了水钠潴留

2.内脏动脉扩张:肝硬化早期阶段,内脏血管扩张,通过增加心输出量和心率等,将有效血容量维持在正常范围。肝硬化进展期,内脏动脉扩张更明显,导致有效动脉循环血容量明显下降,动脉压下降,进而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增加抗利尿激素(ADH)释放来维持动脉压,造成肾血管收缩和钠水潴留门脉高压与内脏血管扩张相互作用,改变了肠道毛细血管压力和通透性,有利于液体在腹腔积聚

3.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肝硬化病人摄入减少,肝储备功能下降,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导致血浆白蛋白降低,进而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大量的液体进入组织间隙,形成腹腔积液。

4.其他因素:血浆中心钠素相对不足和机体对其敏感性降低、雌激素灭活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导致的排水功能障碍前列腺素分泌减少,造成肾血管收缩,肾脏灌注量下降,肾血流量重新分布,均与腹腔积液的形成和持续存在有关。

二、移动性浊音的中医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腹部水胀坚满,胁肋攻撑疼痛,或痛如针刺急躁易怒,面色黯黑,肌肤不荣,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理气化瘀、利水消肿

2.脾虚气滞证腹水胀大,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作胀,嗳气不适,便溏不爽,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脉弦。理气健脾、行气利水。

3.寒湿困脾证: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痞胀,得热稍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短少,大便薄,舌苔白腻脉缓。散寒除湿、利水消肿。

4.湿热蕴脾证:腹水坚满,脘腹痞胀,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滑数。清热化湿、利水消肿。

5.脾经热毒证:急起腹水胀满,骤然大量吐血、下血,烦热口渴舌质红绛,苔黄腻或灰黑,脉数。清脾泄解毒、利水消肿。

6.肝脾血瘀证:腹水胀满,脉络怒张,两胁刺痛,面色黯黑,颈胸有血痣、丝状红缕,手掌赤痕,唇色紫褐,但欲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舌质紫暗,脉细涩或芤。活血化瘀化气利水。

7.脾肾阳虚证腹胀有水,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觥白,脘痞纳呆,神倦乏力,畏冷肢凉,或下肢浮肿,小便短少不利,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8.肝肾阴虚证:腹大有水,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燥咽干心烦失眠牙龈出血,时有鼻衄,小便短少,舌质红绛,苔少无津,脉弦细数。滋养肝肾、化气利水。

医生立于病人右侧,先从脐部开始,顺势在脐平面向左侧叩诊,直达左侧髂腰肌边缘,如叩诊变为浊音,叩诊板指位置固定(不离开皮肤),嘱病人向右侧卧位,重新叩诊该处,听取音调有无变化。然后向右侧移动叩诊,直达浊音区,叩诊板指固定位置,嘱病人向左侧翻身作左侧卧位,再次叩诊,听取音调之变化。

移动性浊音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常见腹腔积液的治疗方法如下:

1.全身支持治疗给高蛋白、高热量饮食。胃肠外全静脉营养、输入白蛋白等可支持一段时间。

2.利尿治疗可缓解腹胀症状。但利尿过度,会导致脱水低血压、低血饵和电解质紊乱,须注意调整。

3.腹腔内化疗根据原发癌选用不同化疗药物,常用药物有丝裂霉素,氟尿略脆,阿霉素,顺铅。

4.近年有用榄香烯乳,在抽净腹液后,注入400mg/mL,每周1次,同时注入地塞米松10mg,治疗2周。

参看

关于“移动性浊音”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