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学/视网膜电流图
医学电子书 >> 《眼科学》 >> 眼科检查法 >> 眼的特殊检查 >> 视觉电生理检查法 >> 视网膜电流图 |
眼科学 |
|
视网膜受到迅速改变的光刺激后,从感光上皮到两极细胞及无足细胞等能产生一系列的电反应。视网膜电流图就是这些不同电位的复合波。正常视网膜电流图有赖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光感受器、外网状层、双极细胞、水平细胞、无足细胞、Müller细胞及视网膜脉络膜血循环等的正常功能。这些因素中的一种或多种受累都可导致ERG异常,所以视网膜电流图主要是反映视网膜外层的情况。小的损伤,如黄斑区的病变,因为受累的感光上皮为数很少,ERG不出现反应;视神经萎缩,因受累的部位主要是在神经节 细胞,ERG正常,亦不出现反应。
将一电极放置在角膜上,另一电极放置于最靠近眼球后部的眶缘部分,当视网膜受到光刺激时,通过适当的放大装置将视网膜电位变化记录下来,即为视网膜电流图。近年由于记录技术的进步,在ERG原有主要成分基础上,又先后发现了一些新的成分。图2--30是现代ERG成份示意图,按其出现的次序分别称为早感受器电位(ERP)、明视a波(as)、暗视a波(as)、明视b波(bp)、暗视b波(bs)、c波和d波。
图2-30 ERG成分示意图
a波:是一负波,它主要由光感受器电位构成。潜伏期短的a波称ap,主要来自视锥细胞的电活动,代表视锥细胞的功能。潜伏期长的a波称as,它主要来自视杆细胞的电活动,代表视杆细胞的功能。
b波:b波是继a波之后的一个正相波,它起源于视网膜双极细胞层和Müller细胞。
c波:是ERg 成分中潜伏期和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正相波。现在认为它主要起源于视网膜色素上皮。
d波:是ERG的一种撤光反应。
ERG的病理改变,可表现在ERG中各峰值的延迟、ERG成分的缺损、ERG各峰幅度的病理性改变(增大或减少),根据Karpe 的研究,ERG的病理性改变可为六型,如图2--31 所示。
图2-31 常见的病理性ERG
1.过低型:主要指b波的振幅低于正常值的30%以上。
2.负b 波:b波降支低于基线,正常眼亦可出现。
3.负波型:a波相对较大、较宽,b波振幅很小或消失,见于视网膜内层病变。
4.c波型:a、b波很小或消失,c波特别高大。
5.无波型:ERG各种成分消失于基线上。
6.过高型:b波的振幅超过正常的30%。
临床应用:
视网膜电流图在临床上常用于视网膜循环障碍疾病、遗传性视网膜变性(如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眼外伤(如视网膜铁质沉着症以及交感性眼炎等),夜盲、青光眼、白内障、色盲等疾病的诊断。
参看
眼电图 | 视诱发电位 |
|
关于“眼科学/视网膜电流图”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