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面色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望面色(observation of complexion),中医以面部颜色和光泽为主要观察目标的诊察疾病方法。属望诊范畴。人体颜色在临床上分为青、赤、黄、白、黑五色,其变化以面部最为明显,因此望面色又称为面部五色诊

目录

原理和临床意义

面部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部表现。五脏六腑气血通过经脉上荣于面,而表现为各种色泽变化。根据五行学说和藏象理论,五色配五脏,即青为肝色,赤为心色,黄为脾色,白为肺色,黑为肾色。五色变化能反映精血盈亏,光泽的变化能反映神气的盛衰。因此,望面色可了解内在病变。望色也可察神,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五色的变化反映于面部,往往和出现部位有关,各部位又与脏腑相对应。色泽与部位结合,对进一步了解病情,正确掌握病变所在,判断疾病预后有较重要的意义。

面部各部位与脏腑的相应关系

面部的各部分分属五脏六腑。根据《内经》记载,临床上有两种配布法:①《灵枢.五色》篇配布法。面部和脏腑相应的位置是:庭(前额发际正中)为面首,咽上为咽喉,阙(即两眉之间正中,印堂)为肺,阙下(两目之间正中部,下极、山根)为心,下极之下(相当于鼻梁,称为年寿)为肝,年寿左右两侧为胆,年寿之下(鼻尖、准头)为脾,准头两侧(方上)为胃,颧下属大肠,大肠外侧为肾,明堂(鼻端)以上为小肠,鼻端以下为膀胱胞宫。②《素问.刺热篇》配布法。左颊为肝,右颊为肺,额为心,颏为肾,鼻为脾。原则上以前一种为主,后一种可作参考。

望色十法

清代汪宏据《内经》理论,并结合临床经验,提出了望色十法,即浮沉清浊微甚、散搏、泽夭。浮,是色显于皮肤之表,说明病邪在浅表,病情尚轻;沉,是色隐于皮肤之内,说明病邪入里,病情较重。清,是面色清洁明润、舒展均匀,其病多属阳证;浊,是面色晦暗混浊、惨淡不洁,其病多属阴证。微,是色浅淡,为正气不足;甚,是色深浓,主病邪亢盛。散,是色疏散而开展,常见于新病或病将痊愈;搏,是色壅滞某部,常见于久病而病邪积聚。泽,是面色明润光泽,气血充盛;夭,是面色枯槁,缺少光彩,说明气血虚弱,是生命垂危之象。望色十法可从总体上辨表里阴阳虚实、久近、成败,具有望色纲领的意义。

常色病色

面部的颜色有常色和病色的不同。

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表现,是精神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正常的标志之一。中国人正常面色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是有神气(光明润泽)、有胃气(隐约微黄、含蓄不露)的表现。常色因时间、气候、环境等的变化,又有主色客色的区别。主色是终生不变的面色,由遗传或环境而致面色偏白偏黑、或红或黄等。客色是随四时、昼夜、气候变化而有相应变化的面色,如白昼气行于阳,面色光辉而外映,夜晚气行于阴,面色明润而内含,晴天面色红润,阴雨天面色偏暗等。主色和客色都属常色,与病色的区别在于无其他异常病症,临床须予鉴别。病色是指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异常变化。病色的出现,不论何色,或晦暗枯槁,或鲜明暴露,或虽明润含蓄,但不应时应位(与正常的出现时间和部位分布不一致),或某色独见,都是病色。病色根据其光泽变化,又分为善色恶色两种。五色光明润泽为善色,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疾病预后良好。五色晦暗枯槁为恶色,说明脏腑精气衰败,胃气虚竭而不能荣润于面,疾病预后不良。临床上,可根据病色的光泽变化,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如善色转为恶色,面色由润泽而转为晦暗,病情加重,疾病恶化;恶色转为善色,面色由晦暗而转为明润,病情减轻,疾病好转。

病色有青、赤、黄、白、黑五色的不同,其所主病证也不同,称为五色主病:①青色为肝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以肝病为主。寒主收引,经脉拘急,血行不畅,面色青黑;疼痛甚则面青而呈阵发性,由经脉瘀滞不通,血无以上荣于面所致;瘀血是血脉不通,凝滞于局部的病变,也可呈现面色青紫,而且舌质可有青紫瘀斑征象;小儿惊风,由肝阳偏亢,风火内动,血不养筋所致,因气血无以上润于面而面色发青,并伴发热抽搐等症。②赤色为心色,主热证,以心病为主。心主血,血得热则行,热盛则血脉充盈,血色上荣于面,所以面呈红赤色。如外感实热或脏腑实热内盛,则面部通红,舌红脉数,伴发热烦渴等症。如肾阴虚亏,水不济火,心火上炎,则两颧潮红、面色娇嫩,伴盗汗心烦手足心热等症。至于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嫩红带白,游移不定,多由虚阳上越所致,是真寒假热的危重征象。③黄色为脾色,主湿证虚证,以脾病为主。脾主运化,脾不健运则水湿内停,气血不充,所以面色发黄。淡黄而无光泽,称为萎黄,常见于脾胃虚弱,气血两亏。面黄虚浮,称为黄胖,多由脾虚虫病失血所致。面目和全身皮肤色黄,为黄疸病主症,由湿邪引起。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属阳黄,为湿热熏蒸之故;黄色晦暗如烟熏状,属阴黄,由寒湿郁阻所致。小儿面黄肿,或青黄,或乍黄乍白,伴食欲不振、腹大青筋等,为疳积,由脾胃不调、积滞内聚所致。④白色为肺色,主虚证、寒证,为气血亏损征象,以肺病为主。阳气虚衰,气血运行不畅,或耗气失血,气血不充;或寒凝血滞,经脉收引,都可导致面色白。面色白虚浮,或苍白,多为阳虚;如突然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为阳气暴脱。面色淡白或白,为脾肺气虚;如面白无华,舌质淡白、脉细弱无力,为血虚。如属里寒证腹部剧痛,身体战,面色也呈苍白色;如肺胃虚寒,则面色淡白,舌胖淡。⑤黑色为肾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瘀血,以肾病为主。由于肾阳虚亏,水饮不化,阴寒内盛,血不温养,经脉拘急,气血不畅,所以面色黧黑。颧与颜黑为肾病面黑而干焦,属肾精久耗、虚火伤阴;面黑而暗淡,为肾阳不振、阴寒内盛。眼眶周围发黑,可见于肾虚、水饮,也可见妇女寒湿带下证。如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舌质青紫,为瘀血证。五色主病在临床应用时,应区分面部各分部,结合望色十法,并参合脉、症等资料综合分析,才能获得较正确的判断。

色、脉、症合参

面色、脉象、症状都与疾病相关。在一般情况下,三者变化相应出现。例如肝病面色青,脉弦胁痛口苦目眩;脾病面色黄、脉濡,腹胀泄泻等,都是色、脉、症相应的征象。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色、脉、症可出现不相应,像面色泛红如妆,发热,脉沉细无力、似有似无,色、症表现为热象,而脉象为寒象,此时结合其他资料(如口渴而不欲冷饮,身体蜷缩,畏光等),则可得到真寒假热的诊断结论。病症与面色的相应与否,常可据以判断疾病的预后。病症与面色不相应,如肝病见面黄,或赤,或白,即为病色交错。遇病色交错时,可根据五行理论判定疾病顺逆预后。如肝病见面黑,黑色属水,肝病属木,水生木是五行相生关系,为顺证,预后良好;肝病见面白,白色属金,肝病属木,金克木是五行相克关系,为逆证,预后差。临床上,对病症与面色相克的关系,必须灵活掌握,与诊察所得其他征象综合起来分析。特别在病、色不相应时,须结合面色的光泽度作进一步判断。如面色枯槁不润泽,虽病、色相生,也难调治;如面色明润内含,虽病、色相克,却仍有向愈的可能。

关于“望面色”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