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肝性脑病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又称肝性昏迷(hepatic coma) 或肝脑综合征,是由严重的急、慢性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伴有复杂的神经精神症状的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其发生和发展常标志着肝衰竭病死率很高。

肝性脑病包括肝性昏迷先兆,肝性昏迷和慢性间隙性肝性脑病。各种原因的急、慢性肝病均可伴发肝性脑病。

目录

小儿肝性脑病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肝脏病变的基础上,某些因素可促使病儿发生昏迷,这些因素是:

1、出血

最常见为消化道大出血,因肝硬化时侧支循环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很易导致肝性脑病

2、感染

严重肝病合并感染时健康搜索,因病原体及其毒素损害肝脏,加重肝细胞坏死功能障碍,又因代谢增强,使机体内源性氨生成增多鶒。

3、血pH改变和低钾血症

当血pH增高时,血氨增多,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低血钾时易发生碱中毒,增加氨的毒性

呕吐腹泻,使用利尿药激素等,有排钾作用的药物均能促发肝性脑病呼吸过度的呼吸性碱中毒也加重氨中毒

4、药物:

由于肝脏解毒功能降低,许多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氯丙嗪利尿酸钠、氯化铝等都易诱发肝性昏迷

5、大量放腹水

肝硬化有腹水时,大量腹腔穿刺经放腹水,使腹腔内压骤然降低,门脉血管扩张流回肝脏的血液减少,导致肝脏缺血,促发肝性脑病。

二、发病机制: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经临床与实验研究初步认为是由于肝细胞发生广泛变性坏死导致一系列代谢方面的病理生化过程,其所产生的毒性物质积聚体内,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受到严重抑制。

1、血氨升高肝衰竭时,鸟氨酸循环发生障碍,肝脏不能正常合成尿素,致使氨在血中浓度增高。

2、γ-氨基丁酸增高:

γ-氨基丁酸(GABA)是脑的抑制性递质,死于肝性脑病患者的脑组织中,γ-氨基丁酸受体增加3.Na+-K+三磷酸腺苷酶活性受抑制对暴发性肝衰竭病人的研究发现存在Na+、K+和水分异常移动现象,即Na+进入细胞内,K+从细胞内移出。

这些变化是由于患者血清中存在抑制Na+-K+三磷酸腺苷酶活性的物质,脑组织对此酶活性极为敏感,酶活性仅轻微降低即可影响神经传导功能当脑组织中Na+进入细胞内的同时水分随之进入,脑细胞肿胀,表现为脑水肿

3、氨基酸代谢异常:

肝硬化病人支链氨基酸浓度降低因而急、慢性肝病患者体内正常支链氨基酸(支)与芳香族氨基酸(芳)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使支/芳的摩尔比值由正常的3~4降至1~1.5以下。支链氨基酸能抑制芳香族氨基酸向脑内转运,前者减少则后者进入脑内增多,造成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

4、假性神经介质

肝衰竭患者肝内酶系统受损不能解毒,这些胺类进入脑内经β-羟化酶作用,分别形成苯乙醇胺和β-羟酪胺,二者具有与儿茶酚胺类相似的结构,可与之争夺受体,但二者为假性介质,在脑内异常增多并不能传导神经冲动,因而干扰脑干网状结构的正常活动,抑制脑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临床曾用左旋多巴治疗肝性脑病,当患者脑内含量超过假性神经介质时可恢复正常的神经传递活动,对神志恢复有一定效果,但左旋多巴治疗对肝脏又有损害。

5、短链脂肪酸增多:

短链脂肪酸能诱发肝性昏迷,肝性脑病患者血和脑脊液中短链脂肪酸增多。

短链脂肪酸能干扰脑细胞代谢和神经传导,与肝性脑病发生有关鶒。总之主要因肝功能衰竭蛋白质氨基酸、糖及脂肪等物质代谢障碍产生的毒性物质聚积体内;

以及肝脏对毒性物质的解毒作用减低等因素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抑制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而发生脑病征象。

肝功能异常和凝血象异常往往只反映肝细胞的功能状态,不说明肝性脑病的严重程度。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障碍可促进和加重肝性脑病。血尿素氮进行性增高预示将发生肾功能衰竭。血氨升高在儿童中可见,其浓度与昏迷深度不成比例。有条件时可测血氨浓度,有助于指导治疗。

小儿肝性脑病的症状

一、临床表现

根据肝脏原发病不同,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症状出现和发展速度快慢不等。

1、精神神经系统症状:

早期有性格改变和行为异常,婴儿常表现睡眠紊乱,白天困倦入睡,夜间兴奋玩耍,无故哭闹喊叫、萎靡不振、躁动不安,以及半昏迷昏迷等。

早期神经系统体征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有时有“做鬼脸”样不随意运动,非持续性肌痉挛踝阵挛阳性,出现扑翼样震颤,有时出现握持和吸吮等先天性反射

2、急性重症肝炎

肝损害随着病情进行性加重,肝脏缩小,变薄、质地变软,标志着肝实质大块坏死。同时黄疸明显加重,总胆红素平均每天上升17.1µmol/L以上。

慢性肝病肝可增大,质地硬,晚期肝萎缩,体检边缘不易触及。能嗅出略带甜味的霉臭味称肝臭,为预后不良的征兆。

3、出血

较常见的为皮肤黏膜眼结膜出血点紫癜瘀斑、注射部位皮肤渗血、轻重不等的鼻出血,偶见咯血血尿等。

4、脑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持续超过2.0kPa。可出现颅内压增高三大主征: 头痛呕吐视盘水肿

5、肝肾综合征

逐渐或突然出现少尿无尿氮质血症酸中毒高钾血症肾功能衰竭症状。

小儿肝性脑病的诊断

小儿肝性脑病的检查化验

可行以下检查以明确诊断:

一、生化学检查:

1、肝功能检查:

胆红素总值常在171µmol/L(10mg/dl)以上,每天增长17.1µmol/L(1mg/dl)或更多,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血清转氨酶值在早期增高,随着病情加重、黄疸加深,反而降低,呈现胆酶分离现象。

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比值减小表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良。

2、血浆蛋白

血浆白蛋白值常降低,球蛋白常增高,白球蛋白比例缩小或倒置。

3、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血氨的高低与昏迷程度不成正比,血尿素氮升高预示肾功能衰竭。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可加重肝性脑病

4、血氨基酸测定:

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摩尔比值为3~4,重症肝炎者降至1~1.5以下。游离色氨酸明显增高,对促进肝性脑病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二、凝血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在早期就可明显延长,如伴血小板计数减少,应考虑DIC,进一步做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查等。

三、病因学检查:

可检测血清病毒性肝炎相关抗原抗体,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DNA探针杂交等确定病原。对并发细菌真菌感染者应多次进行血培养等检查。

四、肝活体组织检查:

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有广泛严重坏死者预后不佳;细胞肿胀型者预后较好。

五、检测甲胎蛋白

如为阳性,提示有肝细胞再生。

六、腰椎穿刺

取得脑脊液送化验检查,同时测压,对确定病因及脑脊液压力有一定意义。有明显颅内压增高表现者,忌行腰穿。

七、超声检查:

多普勒超声检查,在门静脉周围发现有侧支血管形成是肝外门静脉阻塞的一个征象。正常情况下可见到呼吸对门静脉血流有调节作用,如果此征消失提示门静脉高压

八、食管X线钡剂造影:

食管X线钡剂造影检查能显示食管静脉曲张存在与否及其程度。头颅X线摄片、脑室造影等可助颅内高压病变的诊断。

九、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管静脉曲张存在与否及其程度。对无症状或处于稳定期的患儿亦可行胃镜检查以便预测静脉曲张出血的风险及选择预防性硬化治疗的时机。

十、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

门静脉血栓形成时,门静脉不能充盈。在伴有海绵状血管瘤变异的病人,于闭塞的门静脉周围可见有许多细小的侧支血管形成。

十一、脑电图检查

肝性脑病早期,患者即表现出异常的现象。

十二、其他:

应做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做脑CT磁共振检查等检查。

小儿肝性脑病的鉴别诊断

有些病儿的原发肝病比较隐匿,长期未被发现,如肝豆状核变性,有时先出现精神异常,易误认为精神病,须认真检查,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做出正确诊断。还应与低钠综合征器质性精神病等鉴别。

一、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

又称威尔逊氏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 由Wilson首先报道和描述,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椎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精神症状、肾功能损害及角膜色素环K-F环。

二、低钠血症

又称低钠综合征、低盐综合征(low salt syndrome)等。是一种较严重的水电解质代谢平衡紊乱,主要是因体内钠不足或体内水分过多,造成缺钠性或稀释性低钠。同时与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异常,产生稀释性低钠血症有关。临床表现

1、细胞外液容量减少:

表现循环不良、休克,如面色苍白发灰、皮肤花纹、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少尿等,曾有报道因患肾病综合征,长期忌盐再加上合并感染,引起低钠血症而死亡。

2、释放ADH增加:

使水分在体内潴留,或补低张液过多,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减低→细胞内水肿→脑细胞水肿→颅内高血压;如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交替,两眼凝视,重则惊厥昏迷,严重时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3、神经肌肉应激性低下:

表现为四肢肌张力低下、膝反射减退、心音低钝腹胀肠鸣音减弱等。

小儿肝性脑病的并发症

常并发腹泻黄疸出血,出血量多导致休克颅内出血和严重出血常造成死亡。肾脏受累可并发肝肾综合征,出现氮质血症酸中毒高钾血症低钾血症等。可出现心律不齐。80%患儿并发脑水肿,重者可并发脑疝造成死亡。

一、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

是指在严重肝病时发生的功能性急性肾功能衰竭(functional acute renal failure,FARF),临床上病情呈进行性发展。HRS是一种严重肝病伴有的特异性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其最大的特点是这种急性肾功能衰竭为功能性,一般认为此种FARF在病理学方面无急性肾小管坏死或其他明显的形态学异常。

二、氮质血症:

只要血中的尿素氮非蛋白氮肌酐超出正常范围,均可称为氮质血症。各种肾脏病迁延不愈,晚期可发生肾功能损害,这样血中氮质排泄障碍,遂蓄积于血液中,这是肾衰的结果。

三、脑疝:

颅内压增高的晚期并发症颅内压不断增高,其自动调节机制失代偿,部分脑组织从压力较高向压力低的地方移位,通过正常生理孔道疝出,压迫脑干和相邻的重要血管神经,出现特有的临床表现并危及生命。

小儿肝性脑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预防:

1、定期体检:

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凡患有慢性肝病的患儿都应坚持积极治疗,定期复查肝功能,防止肝功能衰竭至终末期。不论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如何,都要时刻避免诱发肝性脑病的因素。一旦出现行为失常,精神异常及神志改变就应送院进行详细检查、尽早处理。

2、做好随访:

防止病情恶化。

3、预防感染

感染是导致小儿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加强孕期保健,防止孕期各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乙肝病毒、巨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先天性梅毒等感染,以免造成小儿肝脏损害而发生本症。

4、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

注意劳逸结合,多参加体育锻炼,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同时应合理喂养,平衡膳食,做好小儿生后的各种预防接种工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治各种慢性炎症肠病等等。

二、治疗前:

应该对该病症状和相关的禁忌进行详细的了解等。

小儿肝性脑病的西医治疗

对急性肝衰的治疗强调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除加强支持和对症处理外,清除毒性物质,纠正代谢紊乱,阻止肝坏死,使肝脏得以修复和再生。具体措施如下:

一、重症监护

患儿应住隔离病室,病室应消毒,专人护理。对已有Ⅱ级以上脑病症状出现,或有大出血、脑水肿等危象的病人,最好予以监护,以便及时发现严重的心肺功能失常,挽救病人的生命。

二、一般治疗:

1、饮食:

不能进食者,每天供给液量不超过1200ml/m2;热量最好达40~60kcaL/(kg.d)。当病情好转时,饮食疗法逐渐改质、增量。

2、补钾:

为防止低钾应给10%氯化钾溶液口服,明显低钾者按每天2~4mmol/L补充,在数天内逐渐补足,禁食者给0.1%~0.3%含钾液静脉缓慢滴注。

肝性脑病病儿发生低钾血症的机会较多,但当合并有消化道出血肾功能衰竭时又呈高钾血症,故应配合心电图和血生化检查,及时准确供钾,是抢救肝性昏迷的重要环节之一。

3、纠正酸、碱中毒

对有酸中毒时应给碳酸氢钠注射液,不用乳酸钠注射液因其需经肝脏代谢才能转变为HCO3-发挥作用;

碱中毒时注意补钾,一般不需补充酸性溶液。

4、护肝治疗:

病儿昏迷期间热量来源主要靠静脉输入葡萄糖液,热量较充足可减少机体本身组织蛋白分解,减少对肝脏负担。

5、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应及早采取脱水疗法,一般给20%甘露醇,辅以利尿药及高张葡萄糖液。

有条件可行颅内压监护;进食或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服缓泻剂避免排便费力;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吸氧,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1)降颅内压:

控制脑水肿,对于轻型患者亦可口服用药,常用有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氨苯碟呤、呋塞米(速尿)等。

浓缩2倍血浆100~200ml或20%人血白蛋白20~40ml静脉注射,亦有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作用。

(2)肾上腺皮质激素

地塞米松5~10mg,静注肌注2~3次/d;氢化可的松100mg静注,1~2次/d。

(3)冬眠低温疗法。

(4)巴比妥治疗:

常用戊巴比妥硫喷妥钠,初次剂量3~5mg/kg静脉滴注,颅内压回升时应增补2~3.5mg/kg。

(5)对症处理:

头痛者可用镇痛药,但禁用吗啡哌替啶(杜冷丁)。癫病发作要给予抗癫痫治疗。

5、降低血氨

(1)限制蛋白质摄入:

尤以动物蛋白,严重时应禁食。清洁肠道以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

(2)清洁灌肠

以清除肠道内积存的蛋白质或血液,用生理盐水灌肠后灌入食醋10~20ml(以等量盐水稀释)保留,可提高肠道酸性。

(3)促进血氨排出:

有血氨增高者用精氨酸,可将氨合成尿素由肾排出,每天20~40ml,以葡萄糖液稀释静滴,此药作用过程需有ATP和镁离子参加,故应同时使用。

(4)抑制肠道内细菌

给予肠道不吸收的广谱抗生素新霉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等口服或灌肠,以抑制肠道细菌。

(5)盐水清洁灌肠和食醋:

目的为清除肠道内积存的蛋白质或血液。

(6)降低肠道pH:

半乳糖苷-果糖(简称乳果糖)剂量为每天1~1.5g/kg,分3次口服或鼻饲,也可配成液体灌肠。也可使用乳酶生治疗,因它具有抑制肠道细菌生长的作用,从而间接减少蛋白质分解。

(7)尿素酶抑制剂的使用:

乙酰羟胺及烟酰羟酰胺可有效地抑制肠内各类尿素酶,从而抑制血氨的主要来源(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使血氨增高)。前者0.5g,3次/d;后者0.3~0.8g/d。

6、其他治疗:

可酌情采用人工肝支持,血浆置换疗法,肝脏移植等,可提高存活率。

小儿肝性脑病的护理

预后:

发生本症即预示肝病严重和肝功能衰竭病死率高,约导致30%左右的患者死亡。

有诱因及肝功能正常者预后较好,可以完全清醒而不留有后遗症,但不及时抢救则病死率很高。

参看

关于“小儿肝性脑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