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动脉瘤
A+医学百科 >> 肿瘤 >> 假性动脉瘤 |
假性动脉瘤 .
目录 |
原因
- 假性动脉瘤是血管损伤的并发症,因火器伤、刺伤、医源性损伤等致动脉壁全层破裂出血。由于血管周围有较厚的软组织,在血管破口周围形成血肿,因动脉搏动的持续冲击力,使血管破口与血肿相通形成搏动性血肿。约在伤后1个月后,血肿机化形成外壁,血肿腔内面为动脉内膜细胞延伸形成内膜,称为假性动脉瘤。它与真性动脉瘤的区别在于,它不像真性动脉瘤那样具有动脉血管的外膜、中层弹力纤维和内膜三层结构。
临床表现
局部有肿块,并有膨胀性搏动,可触及收缩期震颤,听到收缩期杂音。压迫动脉近心侧可使肿块缩小,紧张度降低,搏动停止,震颤与杂音消失。巨大动脉瘤可有邻近神经受压损害和远侧组织缺血症状。如瘤内有附壁血栓形成,有可能发生血栓迁移引起远侧动脉栓塞而产生相应症状,也可因外伤或内在压力增加而破裂出血。诊断一般不难,除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外,选择性动脉血管造影必不可少。通过造影可了解假性动脉瘤的部位、大小、数目、载瘤动脉及瘤内有无附壁血栓,且往往血管造影显示的瘤腔影像小于瘤体实际大小是其特征,为诊断、鉴别诊断提供依据,为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此外,CT和MRI检查对诊断也有较大参考价值,尤其MRI在检查巨大动脉瘤时可确定瘤内有无附壁血栓。巨大动脉瘤往往显示各种成分的混杂信号,如血流与涡流因流空效应呈无信号,钙化呈无信号,血栓为高信号,含铁血黄素为低信号,动脉瘤为同心圆状分层混杂信号,血栓均在动脉瘤壁的内面,可呈同心圆状,动脉瘤腔因此缩小,仅占瘤体的一部分。
治疗
- 假性动脉瘤自愈者很少,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包括载瘤动脉结扎、动脉瘤切除端端吻合及血管移植、动脉瘤囊内血管修补等。血管内治疗应用可脱球囊、钨丝螺旋圈闭塞动脉瘤腔、载瘤动脉或用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对邻近锁骨下动脉的颈动脉巨大假性动脉瘤,单用手术或血管内治疗有较大困难者,用气囊导管经血管腔内暂时阻断载瘤动脉,再配合手术治疗;对比较表浅的颈外动脉假性动脉瘤,在确诊后用穿刺针直接穿刺动脉瘤,经穿刺针送人弹簧圈或钨丝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是心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常见并发症之一,为包裹性的血肿,与动脉穿刺部位相通,通常表现为有压痛的波动性包块,常伴发感染、出血以及局部压迫、疼痛等症状。其发生率在0.03%~0.3%,常见原因为拔鞘后不正确的压迫,并与高血压、动脉硬化、使用抗凝药有关 [1] 。此外,还与穿刺部位过低有关 [2] ,当穿刺部位离股动脉太远,如穿刺到股浅动脉时容易发生假性动脉瘤,因为此处没有股动脉鞘制止出血,也没有任何骨性结构可供适当压迫止血。临床上治疗假性动脉瘤的常规方法为外科手术 [1] 或内科局部加压,这两种方法,前者创伤性大,并发症多,须行:(1)动脉修复;(2)血管结扎;(3)瘤体切除;(4)血管吻合及血管移植术等 [3] 。这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大,后者痛苦虽小,但治疗效果不佳。我们采取高位加压并局部加压后穿刺抽血治疗,给患者减小了痛苦,缩短了疾病痊愈的时间,提高了疗效。高位加压并局部加压包扎后穿刺抽血治疗原理,是利用高位距假性动脉瘤上2~3cm加压的作用力,减少局部动脉内血流量,使假性动脉瘤内血流量减少,血流形成的涡流速度减慢,而局部加压,使假性动脉瘤内血液流入动脉内,进一步使瘤内的血量减少,均可使血液对假性动脉瘤壁的 侧压力减小,有利于窦口愈合。再合并局部穿刺抽血,进一步使局部血肿减小,加速了假性动脉瘤的愈合速度。
医源性假性动脉瘤
医源性假性动脉瘤作为心导管介入性检查或治疗操作后的血管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0.3%~8.0%[1].假性动脉瘤为存在于血管外的空腔,内部有血液流动,经通道与动脉相连.脉冲多普勒可见其特征性的血流往复征[2].出现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高龄、收缩压增高、女性、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股动脉解剖异常及与介入操作有关的一些危险因素(如动脉鞘管过粗、穿刺部位低、球囊导管回抽不充分以及压迫止血不当等)[3].随着介入手术的数量不断增加,介入器材和介入操作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以及高效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使得假性动脉瘤的发生有所增加.未处理的假性动脉瘤可能会出现血管破裂、血栓栓塞、压迫周围神经组织、皮肤和皮下组织坏死和显著失血等不良后果[1].因此,如何及时、准确、安全地处理医源性假性动脉瘤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对假性动脉瘤的处理作一综述.
|
关于“假性动脉瘤”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