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Bkiox.jpg

   麻醉(anesthesia)一词源于希腊语 “an” 及 “aesthesis,” 表示 “知觉/感觉丧失”。感觉丧失可以是局部性的,即体现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也可以是全身性的,即体现为病人全身知觉丧失,无意识。

从医学角度来讲,麻醉的含义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为手术治疗或者其它医疗检查治疗提供条件。

麻醉学(anesthesiology)是运用有关麻醉的基础理论、临床知识和技术以消除病人手术疼痛,保证病人安全,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的一门科学。现在,麻醉学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中一个专门的独立学科,主要包括临床麻醉学、急救复苏医学、重症监测治疗学、疼痛诊疗学和其他相关医学及其机制的研究,是一门研究麻醉、镇痛、急救复苏及重症医学的综合性学科。其中临床麻醉是现代麻醉学的主要部分。

麻醉学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许多新理论、新技术、新药物、新型仪器设备都在麻醉临床与研究中得到应用,也有许多新问题、新知识、新理论有待广泛深入探索。

麻醉是施行手术时或进行诊断性检查操作时为消除疼痛、保障病人安全、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而采取的各种方法。亦用于控制疼痛、进行手术或诊断性检查操作时,病人会感到疼痛,需要用麻醉药或其他方式使之暂时失去知觉。手术或检查操作还可引起精神紧张和反射性不良反应,如胃肠道手术可引起恶心呕吐、长时间的不舒适的体位(如俯卧位),可增加病人的不适和痛苦, 因此应使病人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中,在对不良刺激无反应,暂时失去记忆的情况下接受手术。

麻醉一词,顾名思义,“麻”为麻木麻痹,“醉”为酒醉昏迷。简言之,麻醉便是用药物使病人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知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进行手术治疗。随着外科手术和麻醉学的进展,麻醉已远非单纯解决手术止痛的目的。

若对麻醉类型进行区分,可大致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两类。全身麻醉,便是常言道的“睡着状态”,病人意识消失,全身肌肉松弛,也不会体验到疼痛。局部麻醉,顾名思义,只是身体某些部位的麻醉。最常见的局部麻醉比如拔牙时,医生会先在你牙根附近注射一些局部麻醉药物,以免你感到疼痛。一般,局部麻醉还包括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俗称“腰麻”),也就是大家所熟称的“半身麻醉”。麻醉医生会在你后背中间进行一番操作,然后你便感觉到下半身被麻倒:你虽知道手术刀在切割,但不会感受到疼痛。

现今,全身麻醉的比例日渐提高,在大型医院能占到60%以上。全身麻醉其过程可分为: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麻醉苏醒。打个形象的比喻,可以将整个过程视为一架客机的飞行。飞机飞行最危险的阶段是起飞和降落,麻醉的诱导和苏醒同样如此。

所谓麻醉诱导,便是让人由清醒转为睡着状态,这又是如何实现的呢?其实,好几种药物的综合作用,像“组合拳”一般,把你“打入”麻醉状态;其中包括镇静催眠药阿片类镇痛药、肌肉松弛剂等。由于没有意识、全身肌肉松弛,你已丧失呼吸的力量,麻醉医生还要将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此后,一台麻醉机将持续以机械力量,为你提供氧气及麻醉气体,保证你不会缺氧,又能保证你处于麻醉状态。

麻醉苏醒,便是“由梦转醒”的过程。恰如人睡足了就会醒来,麻醉药物在体内被代谢殆尽时,麻醉状态便不能继续保持,人便进入麻醉苏醒阶段。当你睁开双眼,听到医生呼唤,全身肌肉力量恢复时,气管导管会被拔除,进入麻醉后监护室(postanesthesiacare unit,PACU)观察至少半小时后,确认清醒后便能安返病房啦。

据《三国志.华佗列传》载,华佗曾发明“麻沸散”,以此麻醉病人进行腹腔手术。公元652年和1596年,孙思邈和李时珍分别在《备急千金药方》和《本草纲目》中介绍过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1743年赵学敏在其著作《串雅内编》中介绍过一种开刀药方,便由草乌川乌天南星等组成。  

目录

麻醉范围

主要包括4方面:

1、临床麻醉。涉及麻醉前后围手术期的一切处理。做好麻醉前准备工作,如了解病情,结合手术选择最适当的麻醉和药物。为了减少病人术前的精神紧张,保证麻醉和手术顺利进行,可适当给予镇静药、镇痛药、抗胆碱药等麻醉前用药。麻醉前要禁食,以防麻醉、手术时发生呕吐、误吸等合并症。病人接到手术室后,按照操作要求施行麻醉。麻醉、手术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人的变化,进行必要的处理。麻醉后将病人安全运返病室或麻醉恢复室,继续进行监测治疗,直到病人恢复正常生理功能。麻醉时和麻醉后作好麻醉记录。对于特殊问题,应组织讨论以总结经验教训。

2、重症监护。危重症病人或麻醉手术过程中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病人,如发生循环、呼吸、神经、肝、肾、代谢等方面的功能严重紊乱者,可以集中在集中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重症监护单位,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进行周密和精良的监测治疗,麻醉专业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参与休克救治和呼吸疗法等。

3、急救复苏。手术麻醉过程中会突然发生心搏呼吸停止,在急诊室和病室等场合由于各种原因也可能发生的循环、呼吸功能衰竭 (如疾病、创伤溺水触电、交通事故等),需要立即进行心 、肺复苏,这时都需要麻醉工作者参与抢救。

4、疼痛治疗。对于各种急慢性疼痛 (如创伤后疼痛、腰腿痛神经痛肿瘤疼痛、中枢性疼痛)进行治疗。  

麻醉方法

主要包括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复合麻醉。又根据麻醉药进入人体的途径分为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基础麻醉。基础麻醉是将某些全身麻醉药 (常用的有硫喷妥钠氯胺酮)肌肉注射 ,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 ,然后施行麻醉手术。局部麻醉为利用局部麻醉药如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使身体的某一部位暂时失去感觉。常用的方法包括椎管内麻醉(阻滞)、神经阻滞、区域阻滞局部浸润麻醉表面麻醉等。椎管内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通过脊椎穿刺注入到椎管内,其中注入蛛网膜下腔的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或腰麻,注入硬脊膜外腔的称为硬脊膜外腔阻滞。神经阻滞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身体某神经干 (丛)处 ,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痛觉传导阻滞,常用的神经阻滞有颈神经丛阻滞、臂神经丛阻滞。区域阻滞则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射于手术部位的周围,使手术区域的神经末梢阻滞而达到麻醉的目的。局部浸润麻醉是直接将局部麻醉药注射至手术部位,并均匀地分布到整个手术区的各层组织内,以阻滞疼痛的传导,是临床小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表面麻醉为将渗透性强的局部麻醉药喷雾或涂敷于粘膜、结膜等表面以产生麻醉作用。复合麻醉是麻醉中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或更多的麻醉药、辅助药 (如镇痛药、安定药等)或麻醉方法,使之相互配合截长补短 ,以增强麻醉效果,保障病人安全,以及满足某些手术的特殊要求。应根据病情和手术需要、麻醉方法的适应症禁忌症来选择麻醉方法。  

全身麻醉的几个严重并发症

下面介绍全身麻醉的几个严重并发症:

一、迷走神经反射

1、包括:

1)眼心反射:压迫可致心率下降,心跳骤停;恶心,呕吐等。

2)颈动脉窦反射:刺激时可反射引起血压变化,心率下降,反射性晕厥心律失常

3)迷走-迷走反射:最为多见,迷走神经分布区域若受刺激压迫,通过心抑制神经纤维抑制心脏,可致心律失常、甚至停搏。

部位:耳鼻咽喉、心、肺、气管、食道、肝、胃、胆、胰、脾、小肠大肠直肠膀胱生殖系统。以下列手术多见:耳鼻咽喉-胆道-心-颈-食道。其余多为偶发。这些部位的手术压迫或刺激,可引起迷走-迷走反射,导致心 血管的意外变化.。

2、诊断:

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小儿多表现为反射性喉痉挛扁桃体腭裂修补术、喉直达镜检时发生的可能性大,成人以胆囊手术发生率高。

除手术机械刺激外,下列因素增加其发生率:

突然意外死亡征象

恶性高热是一种急性,致命性遗传代谢性疾病。由全麻(吸入)和琥珀胆碱在易感个体所激发的,表现为骨骼肌代谢亢进为特征的全麻危象。早年死亡率70%-90%15岁占52.1% , 男性占56.8%。

所有的挥发性麻药均可引起,且与司考林合用时发生率高。

3.治疗:

(1).综合治疗:停药,纯氧吸入,过度通气,支持。

(2).注丹曲林:2.5mg/㎏,i静脉,可重复用,直至症状控制。

(3).纠正呼酸:血气指导,或直接给碳酸氢钠 1-2mmol/㎏ i静脉。

(4).降低体温: 测中心体温,冷盐水灌洗胃、膀胱、直肠或其它降温措施。

(5).抗心律失常:但不能用钙通道阻滞剂

(6).抗高钾血症:过度通气、NaHCO3、静注葡萄糖胰岛素,致命高钾血症时可用氯化钙葡萄糖酸钙

(7).利尿:甘露醇速尿等。

(8).心跳骤停:注意用抗高钾治疗。 预防:准备丹曲林。

三、肺动脉栓塞

1.原因:栓子包括血栓(最为多见,且以小腿深静脉股静脉血栓形成最多见,如留置导管)、气栓、脂肪栓、羊水栓、栓等。致死性肺动脉栓塞发生率:一般择期手术0.1-0.8%,择期髋手术0.3%-1.7%,急诊髋手术4%-7%。

2.病理生理: 肺动脉栓塞与损害肺组织、肺循环、右心与左心功能等。

主要变化如下:

(1)呼吸:

生理死腔增加 、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肺泡萎陷与不张、 右 左分流

栓塞性肺不张肺内压增高

气体交换障碍 、 低氧血症

(2)肺梗死:部分病人会发生(因为有支气管循环)。

(3)血流动力学:肺血流量下降 肺动脉阻力升高 肺动脉压增高右心负荷增高 右心衰竭

3.诊断:

症状:最常见的有胸痛呼吸困难(无此二项不能诊断),同时有烦躁、咳嗽、恐惧、咳血、晕厥。

体征:呼吸急促、心跳加快、颈静脉怒张、发绀发热胸膜捻发音、肺动脉第二音亢进、肺动脉瓣区收缩期杂音、肝肿大、低血压、休克。

其它:心电图表现,约40%病人出现电轴左偏或右偏、肺性P波、室早、房颤。X线、超声、扫描均可协助诊断。

4.治疗及处理:

(1).一般支持:吸氧,输液,升压,正性肌力药,抗心律失常等。

(2).肝素治疗:静脉血栓形成者须迅速建立肝素化,持续静脉输入或q4h注射一次,直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为正常的1.5-2倍,时间5-10天。有严重出血者停用。

(3).长期抗凝:可口服华弗林(warfarin),方法基本同上。

(4).溶栓治疗:链激酶尿激酶,组织f蛋白酶原激活物。

(5).其它方法:腔静脉阻断法,栓子切除术等。

四、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改变:

五. 术中低氧血症: 主要表现为 SPO2下降

病理生理:

低张性缺氧:过敏可致支气管痉挛,通气换气功能障碍

血液性缺氧:中毒高铁血红蛋白症,如procaine;

循环性缺氧:失血性休克蛋白质丢失致胶体渗透压下降、肺间质水肿

多见于:

肺疾患(气胸肺水肿、肺不张、原有慢支肺气肿等);

心脏疾患(原有心梗,心功不全,心缺血, 心律失常等);

严重低血压(手术、麻醉等);

供氧不足(包括机械障碍等) 。

六、术中支气管痉挛:

表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三凹症,发绀,心率增快,心律失常,SO2下降,呼吸阻力增高,肺哮鸣音等。

处理:查找原因,消除刺激原,应用扩张支气管药(氨茶碱,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可配合应用激素

七、麻醉中心律失常:

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发生,如心动过速、过缓,房早、室早、交界性早,房颤,房室传导阻滞等。其中老年人、原有心脏病者多发。

八、气管导管堵塞: 多发生于婴幼儿

原因:导管前端尖、气管黏膜幼嫩、渗血、分泌物混合后易在前端形成结痂

表现:CO2蓄积致心率增快、面色潮红,误以为"好",进一步发展则致血压下降、脉细速、心脏骤停

处理:应紧急换管。

九、 中低体温: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 外周环境严重低温

② 短期内输入大量冷液体(包括腔镜灌洗液,胸腹腔冲洗液);

③ 某些麻醉药的中枢降温作用;

呼吸道丢失水分与热量(开放式或半禁闭式吸入麻醉)。

表现: 心率、血压、SPO2下降,神志不清,无自主呼吸,体温不等。

处理:快速复温,严密监测,控制呼吸,CVP,直至恢复。

十、急性肺水肿

原因:

1)心脏负荷过重:输入过多液体、应用缩血管药等,尤以小儿及心功不全多见;

2)心功能不全

3)低蛋白血症:原有或输入晶体液过多使血液稀释

4)呼吸道梗阻:严重缺氧和CO2蓄积,误吸,过敏等。

表现:R急促,TV下降,双肺呼吸音粗,水疱音,SPO2下降等;

处理:控制输液,给予西地兰、速尿、氨茶碱、地塞米松等。

十一、急性脑水肿:术后死亡率高

可能原因:

1)脑血管麻痹急性扩张,脑血流增加;

2)手术对脑组织挤压或操作粗暴;

3)体位;

4)缺氧、CO2蓄积;

5)输液输血逾量;

6)麻醉药本身;

7)麻醉过浅。

表现:颅内压突然升高,脑组织膨出骨窗,血压及心率先升后降

处理:充分供氧,适当过度通气,甘露醇利尿,激素等.

预防:针对原因,麻醉药应避免吸入药而用静脉麻醉药芬太尼、SP、依托米酯,肌松药选用非去极化肌松药为宜。

十二. 其它: 很多。如术中知晓,主要为麻醉过浅,研究较多。

在此,还应了解所有麻醉意外的发生率和常见原因。  

麻醉相关死亡率

1999年国医学机构(Institute of Medicine,IOM)下属卫生保健质量委员会的报告指出,近年来麻醉安全得到了显著改善,已证实的麻醉死亡率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万分之二下降到二十世纪末的二十万至三十万分,而且这一数据也不能反映为一定与麻醉相关,理由如下:①围手术期死亡的原因经常是很难确定的,很多情况下难以肯定是否一定与麻醉或术中管理有关;②真正手术室中死亡的情况非常少见,而病情很差或很不稳定的病人一般都会转到ICU进行进一步的监护、治疗,如果这类病人在CIU死亡,人们就不太会把死因归咎于麻醉医生所负责的麻醉和术中管理了;③病情极差患者或接受复杂的大型手术者,手术后发生并发症或死亡,可能多由其患者本身的生理或病理状况所致,而较少归咎于术中麻醉医生的管理能力。所以说,很难准确判断麻醉对手术病人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但是这不影响近年来麻醉安全性得到明显提高的事实论断。

手术死亡率的影响因素

心脏的不良事件如心肌梗塞心肌缺血、充血性心衰和心律失常,均可导致麻醉时或麻醉后的早期患者死亡,围术期呼吸系统并发症和轻度体温下降可增加发病率。一些直接由麻醉引起的意外情况如低氧血症、气管导管误入食管或无法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等的发生率都很低,而这些意外情况的发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设备的技术性故障或监测不足所致(见表1)。

Fasting等分析了1996年至2000年的5年期间83844例麻醉,发现死亡率低于二十万,这样低的死亡率,就很难分析麻醉严重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因素,也就难以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等麻醉并发症的发生一般是多因素、进展性的,单一因素逐步加重亦会引起不良事件的发生,这些因素一般是一些严重但又不至于致命的问题。为解决前述的分析难题,大家开始转而分析麻醉期间相对多见的严重但非致命性问题(由高年资麻醉医生确认),这些问题可能会进展为不良事件,或者可直接引起严重不良事件,也可能根本不会对病人的预后产生任何影响,这就是“差一点就出问题(near misses)”的问题,这些问题是防治性策略的着眼点。在航空、核能源和其他一些高危工业领域,这种“差一点就出问题”分析方法已被证实可有助于分析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策略和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因此,其在医学领域尤其是麻醉这类低死亡率领域的应用前景亦很被看好。    

麻醉医师工作的范畴

确保病人在无痛与安全的条件下顺利地接受手术治疗,是麻醉临床的基本任务,但这还只是现代麻醉学科的部分工作内容。麻醉工作还包括麻醉前后的准备和处理,危重病人的监测治疗,急救复苏、疼痛治疗等方面的工作。工作范围从手术室扩展到病室、门诊、急诊室等场所,从临床医疗到教学、科学研究。随着工作范围的日益扩大,工作任务日益繁重。

1、临床麻醉工作

为了做好临床麻醉工作,必须掌握麻醉基础理论和熟练地应用各种麻醉技术操作,还要熟悉各种病情手术的特点。在施行每一例麻醉时,必须进行以下具体工作。

a、麻醉前准备工作

主要是了解病情,作出正确估计,结合病情确定麻醉方案,选择最适当的麻醉方法和药物。充分估计麻醉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为了防患于未然,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和预防措施,并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制定处理的方案。

b、麻醉期间工作

按麻醉操作规程作好麻醉,以取得最好的麻醉效果,使病人在无痛、安静、无记忆、无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完成手术。同时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尽量满足某些手术的特殊要求(如肌肉松弛、低温、低血压等)。做好手术麻醉过程的监测工作,包括循环、呼吸、水电解质、体温等功能的连续监测,并写好麻醉记录。根据麻醉过程的变化,做出有效的处理,如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平稳,进行呼吸管理等。

c、麻醉后工作

麻醉后将病人送回病房(或麻醉恢复室),做好交接班。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手术,做好麻醉后的各种处理,包括对病人的连续监测,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处理意外,协助临床科对并发症进行治疗,使病人早日痊愈。做好麻醉后随访和总结的记录。

2、麻醉恢复室和加强监测治疗室工作

随着危重疑难病人施行复杂麻醉和手术的增加,手术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麻醉作用的消失和主要生理功能的完全复原,再加上手术麻醉期间已发生的循环、呼吸、代谢等功能的紊乱未能彻底纠正,麻醉后仍有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危险。由于麻醉事业的发展,监测技术的进步,麻醉手术后的病人仍需要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精心治疗护理,促使病人早日康复。对于全身麻醉病人,应使神志完全恢复清醒,各种神经阻滞麻醉病人局部感觉运动功能应完全恢复正常,病人循环、呼吸、肝、肾等重要生理功能恢复正常并处于稳定状态。对于已发生麻醉并发症的病人应积极进行治疗。因此,麻醉恢复室和加强监测治疗室对麻醉病人的恢复,危重病人的监护,麻醉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现代麻醉科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完善与否,是衡量现代化医院先进的重要标志之一。

3、急救复苏

麻醉工作者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包括应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药理学的理论知识,气管内插管、人工通气方法、维护循环功能、恢复心脏活动的各种措施,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低温疗法,以及对心、肺、肝、肾等重要生理功能的监测技术与药物治疗等方面的经验,在急救复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而,急救与复苏已成为现代麻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麻醉专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4、疼痛治疗

对于各种疾病和创伤所致急慢性疼痛,运用麻醉专业所掌握的镇痛药物和神经阻滞等技术,设置疼痛治疗门诊或病室,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还可以诊断和治疗某些以末梢血管障碍为主征的血管疾病和神经麻痹痉挛性疾病等,在术后镇痛、无痛分娩晚期癌痛的治疗方面,亦取得良好的效果,已在麻醉临床工作中逐步开展应用。

麻醉医师在现代医学的角色

大多数人认为麻醉医生是通过药物治疗解除疼痛、并使病人失去知觉的医生。但是很少有人认识到今天的麻醉医生在手术室内的任务除保证病人的舒适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手术期间和麻醉恢复期对由多种因素(麻醉、手术等、原发疾病)引起的重要生命功能的变化进行监测、诊断,并由此进行治疗,保证围术期病人的安全。

麻醉医生需有广泛的知识才能胜任着一工作,需具备病理生理、药理、内科、外科、妇儿、麻醉等基础和临床医学多学科的知识。作为麻醉医生要解除病人的疼痛,要管理病人的重要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心脏、神经系统、肝肾功能等。

麻醉医生对围术期(手术中和术前、术后的一段时间)病人出现的医疗问题进行治疗。麻醉医生术前对病情进行判断,依据病人的身体情况,考虑个体差异,并依此制定治疗方案,在术中利用先进仪器监测病人的生命功能。麻醉医生必须依靠各种复杂、精密的仪器对病情作出准确的诊断,维持病人的生命,有些已经是很脆弱的生命。

手术结束时,病人将被送到恢复室或重症监护(ICU)病房,到从麻醉中恢复后,送回病房。麻醉医生的工作范围除手术室,还有重症监护、疼痛治疗等。

麻醉医生的工作是什么?

麻醉医生又被称作手术室里的内科医生,不但熟练各种麻醉操作技术,确保病人手术无痛、手术顺利进行,而且利用先进的仪器随时监测病人的生命功能,如发现由于手术、麻醉或病人的原有疾病产生威胁病人生命的问题,就采取各种治疗措施,维持病人生命功能的稳定,保证病人的安全。

一般而言临床麻醉医生负责:1、与患者的主管医生共同决定患者是否能承受手术麻醉;2、决定采用那种麻醉及监测措施;3、对患者施行麻醉;4、在手术全过程尽力保证患者的安全;5、在手术结束后使患者安全平稳地恢复;6、术后疼痛治疗;7、慢性疼痛的治疗。

手术中麻醉医师究竟在干什么?

麻醉医师的工作如同飞机驾驶员的工作。飞机起飞和着陆就相当于麻醉诱导和恢复,飞行时用的自动驾驶仪则相当于麻醉药、肌肉松弛药和机械呼吸。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必须持续观察病人、通过眼、耳、手所得到的信息不断地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思考形成某些细致而复杂的判断结果后,进行药物(包括麻醉药、肌松剂、液体及止血药等)作一些调整,以尽可能维持手术患者生理功能平稳,并在紧急情况下施行急救复苏处理。

手:一个手指放在脉搏跳动处相当于几个监测仪。它可以提供脉率以及有无心律失常。有助于维持麻醉医师和病人之间的接触。对病人皮肤的感觉是重要的:干而温暖的皮肤表示临床情况良好;冷而潮湿的皮肤则表示手术中休克。通过压迫或按摩皮肤,注意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可以了解组织灌注是否适当。

眼睛:可作下述几方面的观察。

(1)皮肤:紫绀或粉红色表示呼吸不当或其他原因;苍白和出汗则提示出血或休克。

(2)头颈部:眼球运动表示浅麻醉;瞳孔扩大(用阿托品后虽有所扩大)提示深麻醉、神经节阻滞药的作用、急性缺氧和/或呼吸循环衰竭

(3)胸部:胸部运动表示空气进入肺内,双侧膨胀是否对称?如果病人是自主呼吸的话,呼吸节律的变化伴有呼吸深度的改变。气管牵拉表示肌松药的作用还未完全消失;下胸部肋间肌回缩,则提示呼吸道阻塞。

(4)腹部:在剖腹术中,观察手术操作,判断肌肉松弛是否适当?病人精神是否紧张?有无大量出血?吸引瓶内的血量有多少?腹腔污染的程度如何?(这与术后休克有关)

(5)器械:转子流速计是否显示有适当气流?量筒的容量是否适当?挥发器的装置是否正确?挥发器内有无麻醉药?呼吸活瓣是否需要调整?呼吸囊充气是否适当?如用钠石灰的话,钠石灰是什么颜色?钠石灰是否失效了?检查呼吸机的装置:充气压、充气速率、有无负压。呼吸机能否扩张胸部?衔接是否适当?气流速率是否适当?检查静脉输液的量和速度;如果输血,则应核对血瓶号码和病人的号码,确保所输血液对病人是正确的。

(6)生理学方面的监测:测量脉搏、血压,每5分钟记录一次; 如果用心脏监测仪的话,也可以取监测仪上的读数或脉搏监测仪上闪光显示的数值。整个手术期间,必须记录手术失血的情况。

(7)手术是否按照计划进行或是有所改变?外科医师遇到什么意外的困难?失血是否大量?如果用止血带的话,压力是否适当?

耳: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们几乎无意识的在用他们的耳朵听呼出活瓣呼出气体的声音,甚至于细小的变化都能很快的听出来;呼吸机的噪音和节律发生变化,也可以立即觉察。飞机的驾驶员即使在谈话时,也能同样熟练而迅速地注意到发动机的音调及其节律的变化。麻醉中经常使用听诊器,心前区置放听诊器监测儿童的呼吸和心率是必要的,也可用听诊器测量血压并记录之。自发呼吸的性质可以提供信息,喉痉挛提示浅麻醉;呼气后停止呼吸表示浅麻醉,而吸气后停止呼吸则表示深麻醉,且伴有腹肌松弛。心脏脉搏监测仪能够发出音响信号,但是这种监测仪可受温度或其他电子仪器的干扰,如果被某人绊掉了电线或导线,则可突然中断信号。

耳朵也必须能够耐受噪音和不相干的谈话。这些噪音可使注意力不能集中,并引起激动。麻醉医师有权要求安静,甚至要工作人员停止活动。某些外科医师喜欢吹口哨,当麻醉室内进行麻醉诱导时,决不许吹口哨。

麻醉室内保持安静应当成为规则,严格禁止谈话。病人在麻醉诱导的某一阶段,甚至于连耳语亦能听到。在手术过程中,公允许外科医师和麻醉医师说话。当外科医师在进行精细的手术操作时,麻醉医师应当注意不要说话,以免打扰他。然而,在冗长的手术过程中,间断的说几句话,甚至说说笑话,可使人的精神稍微松弛一下和暂时解除持久的注意力集中。  

麻醉死亡率[1]

早期阶段 (1960年以前)

探讨不同阶段的麻醉死亡率,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当今的麻醉安危。早于1944年Gillespie已注意分清麻醉与其他原因的死亡,其麻醉死亡率为1:1,000。Ehrenhaft等(1951)报道10年中7,100例次麻醉,发生心搏骤停有25例,发生率为3.5:10,000。Beecher和Todd(1954)在599、548麻醉中,麻醉死亡率为1:2,427。

1960年-1980年期间

1960年Schapira等报道主要因麻醉的死亡率高达1:232。Philip等分析1,024例术后死亡,其中主要因麻醉死亡估计为1:7,692次手术。

Dripps等(1961)报道麻醉死亡率为1:852,其中全麻为1:1,536,蛛网膜下腔阻滞为1:1,560,而16,000例ASAI级中无1例发生死亡。

Harrison于1968年报道麻醉死亡率为1:3,068,接着又统计分析报道于1978年,麻醉死亡率下降为1:4,537。

Hovi-Viander(1980)统计芬兰100所医院资料,麻醉死亡率为1:5,059。

Turnbull等分析温哥屋总医院48h内195,232例麻醉病人,麻醉死亡率为1:5,138。

纵观1954年以来的有关文献,直到1980年,麻醉死亡率有大降的趋势。

现阶段(1980后年)

Keenan和Boyan(1985)统计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附属医院15年来163,240例次麻醉中,术中因麻醉致心搏骤停者有27例(发生率1.7:10,000)死亡14例,麻醉死亡率为0.9:10,000。

Buck等(1987)报道英国3个地区12个月的资料,在50万例次手术中,总的死亡率为0.7%,主要因麻醉而死亡为1:186,056。

根据法国卫生部的资料,自1978年至1982年,统计460所私立医院的198,103次麻醉中,麻醉死亡率为1:13,207。

总之,从1980年以来,有关麻醉的死亡率报道不一,但大部分的统计资料表明现阶段的麻醉死亡率为1:10,000,并有下降的趋向。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分析上海市11所医院自1984至1988年5年中,手术麻醉期间心搏骤停者有38例,发生率为1:3,000-4,000,复苏成功率55%,死亡15例(39%),经统计死亡数为1-1.5:10,000,比一般文献报道略高。


麻醉是否有后遗症

麻醉药物主要是通过麻醉你的神经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至于副作用是否存在一直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

如果是采用的局麻药物,因为没有进去血管没有进去脑循环,对身体各方面的影响都较小,如果是全身麻醉药,因为进入了血液循环,对大脑神经也产生了作用,可能对记忆方面的能力有些影响,一般在做完手术后会因为麻醉药物的原因引起头晕头痛,但是过几天等麻醉药物代谢掉后这些症状会自行消失的

关于“麻醉”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