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菌肿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Bkgly.jpg

足菌肿(mycetoma),由真菌放线菌引起的一种罕见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多见于足部。侵犯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筋膜,甚至骨骼。形成许多窦道及瘘管,从瘘管排出脓液,脓液中有病原体集结形成的带有各种色素的颗粒。久治不愈,迁延多年,往往要截肢,也可侵犯手、膝和阴囊等处。1942年英国军医在印度马杜拉地区发现赤足行走者的足部患有此病,称为马杜拉足,后称马杜拉真菌病。本病系植物体上或土壤中的病原体侵入足部伤口引起的感染,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目录

病原体

较常见的是足菌肿马杜拉菌、甄氏外瓶霉、博伊德氏假性阿利舍利菌、头孢霉和曲霉等真菌和巴西诺卡氏菌、星形诺卡氏菌等放线菌,主要是需氧放线菌。

临床表现

病原体从伤口进入皮下之后,经过较长的潜伏期,在原外伤部位出现皮下结节结节增大、变软、破溃,排出脓液,脓液中含有小米粒大小或更小的不同色泽的颗粒,一般为圆形,颗粒由真菌或放线菌的菌丝团块组成,外面包绕一层嗜酸性染色物质,可能是抗原抗体复合物抗真菌药不易透入。小的颗粒还可被淋巴带到其他部位,病原体在该处继续生长繁殖,造成在皮损周围发生多数类似的结节,可互相融合。皮损有很深的瘘管。皮损增多,患部肿大变形。损害可侵入深部组织达到骨骼,引起骨质破坏骨质增生,形成一个肿胀假性肿瘤样改变。

诊断

在脓液中或组织病理切片中找到颗粒,并作涂片检查或培养有助于诊断。真菌容易培养,放线菌则较难,因为有许多细菌合并存在,因此,必须用水多次冲洗颗粒,然后再接种。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排除相似的疾病,如肿瘤骨髓炎等,即可确诊。

治疗

放线菌引起者,可用磺胺抗生素等长期治疗,一般可以治愈。真菌引起者,多数要手术切除或截肢。近来有报告,用伊特拉康唑治疗有效。

关于“足菌肿”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