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放线菌(actinomycetes),原核生物中的 1个类群。因其菌落呈放射状而得名,在分类学上被认为是广义细菌中的 1个目──放线菌目。19世纪末,致病的放线菌属做为一类真菌开始被人们认识,随后又发现了结核杆菌诺卡氏菌,至少前者当时是被当作细菌看待的。20世纪,从自然界(特别是土壤中)分离出越来越多的腐生放线菌,仍延用该属名。1948年,S.A.瓦克斯曼建立了非常重要的链霉菌属。近40年来,由于大量筛选抗生素等工作,放线菌受到普遍重视,其分类研究得以迅速发展。放线菌和细菌的主要区别在于一般能形成有分枝的菌丝或比较发达的菌丝体,依据形态和细胞壁化学组分的不同(表1、表2),已将它们划分成14个科50余属。

放线菌大多有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少数无气生菌丝,只鱼孢菌属无基内菌丝。有些放线菌只在发育的初期形成有分支的菌丝。多数产生分生孢子,有些形成孢囊和孢囊孢子。绝大多数放线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只有枝动菌为阴性。细胞壁大多为Ⅰ~Ⅳ型,为数为Ⅴ~Ⅵ型。其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43~79%。

放线菌是最著名的抗生素产生菌,其中的链霉菌属所产生的抗生素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放线菌产生的酶(如用于皮革脱毛蛋白酶、角质酶;用于制造果糖葡萄糖异构酶等)早已在工业上应用。另外,放线菌在甾体的转化(见甾体的微生物转化),石油的脱蜡(见石油发酵微生物)、污水的处理等方面也有广泛的用途。与多种非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固定大气氮的弗兰克氏菌和近来中国发现也能固氮的非共生放线菌,在自然界的氮素循环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放线菌较一般细菌、真菌生长慢,通常在有机质分解的后期能加速生长、繁殖,从而加快腐殖质的形成,促进有机肥料的分解,有利于植物吸收。放线菌中也有致病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诺卡氏菌、嗜皮菌以及分枝杆菌等能引起人和动物的疾病。有的放线菌(如链霉菌)能使马铃薯和甜菜等患疮痂病(见疮痂病菌类)。

目录

分布

含水量较低,有机物较丰富的,呈微碱性的土壤中。

形态构造

主要由菌丝组成,包括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部分气生菌丝可以成熟分化为孢子丝,产生孢子)。

繁殖

通过形成无性孢子的形式进行无性繁殖

菌落

在固体培养基上:干燥,不透明,表面呈致密的丝绒状,彩色干粉。

关于“放线菌”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