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肿瘤
A+医学百科 >> 肠道肿瘤 |
肠道肿瘤(tumors of intestine),发生于小肠和大肠的良性、恶性肿瘤。临床表现因肿瘤发生的性质和部位而异。一般来说,良性肿瘤可无症状或症状很轻。有的恶性肿瘤早期也无明显症状,从而影响诊断、治疗和预后。肠道肿瘤中,小肠肿瘤的发病率较食管、胃和大肠等部位为低。通过 X射线造影、消化道内窥镜检查和活组织检查等方法可确诊。治疗宜手术切除。良性肿瘤预后好。
目录 |
小肠肿瘤
发生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等部位的肿瘤。发生率约占胃肠道肿瘤3~6%,占全身肿瘤的0.2%左右。发病率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小肠内容物是液体状态,可以减低进入小肠的致癌物质的浓度;②小肠排空速度快,减少了致癌物质与小肠的接触时间;③小肠内含有保护性酸及高浓度的免疫球蛋白IgA,可能对致癌物有溶解作用;④小肠可能有一种类似脾脏的特殊保护系统,起到防御肿瘤的作用。小肠肿瘤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一般见于中老年人,以50~70岁为多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
在小肠肿瘤中,恶性肿瘤多于良性肿瘤。良性肿瘤较常见的有平滑肌瘤、脂肪瘤和腺瘤,血管瘤比较少见,而神经纤维瘤、纤维瘤、纤维肌瘤等更为罕见;恶性肿瘤中以恶性淋巴瘤、腺癌、平滑肌肉瘤等较为多见。肿瘤可以发生于小肠的任何部位,其中腺瘤和类癌多见于十二指肠,其他肿瘤则多见于回肠和空肠。肿瘤多为单发,但也可多发,恶性肿瘤多发性病变常为肠外原发病灶转移所致。
临床表现
原发性小肠肿瘤表现轻重不等的腹痛、肠道出血、肠梗阻、腹部肿块及体重减轻等。恶性肿瘤的症状较多、较重,良性肿瘤的症状较轻或根本无症状。由于小肠肿瘤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因此,很难早期诊断。小肠 X射线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纤维小肠镜、肠系膜上动脉造影、CT等检查方法,对小肠肿瘤的诊断有帮助。必要时可以剖腹探查以获得最后诊断。
治疗
早期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小肠肿瘤的理想方法。良性肿瘤中平滑肌瘤、腺瘤及纤维瘤都有发生恶变的可能,尤其是腺瘤,目前被认为是癌前病变,所以应该及早切除。良性肿瘤若无严重并发症,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恶性肿瘤常因难以获得早期诊断,当明确诊断时多数病人已有转移,因此预后较差。小肠恶性肿瘤采用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作为辅助治疗,可能会收到一定疗效。
大肠良性肿瘤
发生在盲肠(包括阑尾)、结肠和直肠等部位的良性肿瘤。临床上较小肠良性肿瘤更为多见。从组织学上分类较为常见的有腺瘤、脂肪瘤、平滑肌瘤、错构瘤和炎性息肉。肿瘤可呈单个发生,也可呈多发性(见表)。
腺瘤
或称为息肉状腺瘤、腺瘤性息肉,是大肠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年龄以20岁以前者少见,以50岁以后者为多,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长。男女发病大致相仿。乙状结肠和直肠是腺瘤的好发部位。常为多发、有蒂。对大肠腺瘤是否为癌的前期病变,意见有分歧,但总的认为:大肠腺瘤是一种癌前期病变。直径小于1cm的腺瘤,发生癌变的可能性很小,癌变的可能性随着腺瘤的增大而增加;带蒂的腺瘤发生癌变后,很少侵入蒂部。大肠腺瘤一般无临床症状,半数以上是在检查中被无意发现的。有些病人可以表现为小量便血、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少数病人可有腹痛。通过X射线钡剂灌肠造影及纤维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可以获得诊断。腺瘤切除是治疗的根本措施,常通过纤维结肠镜进行高频电流切除,但对直径大于4cm、蒂宽的腺瘤或已明确有癌变的腺瘤应以外科手术切除为安全有效。
乳头状腺瘤
比较少见。瘤体较大,容易发生癌变。常需早期手术切除。
炎性息肉
又称假息肉。是肠粘膜的溃疡在愈合的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使正常粘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的息肉。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的病变肠道中。常为多发性,体积较小,直径多在1cm以下,外形不规则,有时呈桥状,两端附着于粘膜,中间游离。容易引起腹泻。炎性息肉能否癌变,目前意见尚不一致,但病程长者,发生癌变的可能性大些。
错构瘤
主要见于珀茨-杰格斯二氏综合征,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少见病。本综合征除在胃肠道有广泛分布的息肉外,在口周、唇、手足等部位可有色素沉着。息肉的组织结构为错构瘤。极少发生癌变,一般无临床症状,故主张趋于保守治疗。
大肠恶性肿瘤
其组织学分类如下:腺癌、鳞状上皮癌、类癌、肉瘤(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血管肉瘤、淋巴管肉瘤、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其中以结肠直肠癌最为多见。
平滑肌肉瘤主要发生在直肠,临床表现为便血,或由于部分梗阻所造成的排便困难,治疗以根治手术为宜;恶性淋巴瘤比较少见,可原发于结肠或直肠,亦可为全身恶性淋巴瘤的一部分,好发于盲肠,其次为升结肠。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腹部肿块、大便习惯改变、腹痛、发热、贫血和消瘦等。预后较差。常采取手术切除、放射治疗或化学药物等综合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较为罕见。
|
关于“肠道肿瘤”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