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 导航, 搜索

(mosquito),最重要的一类医学昆虫,体小、有翅,属双翅目科蚊亚科。不仅吸血,还可通过吸血传播多种疾病。蚊科的另外两个亚科(细蚊和幽蚊)以及摇蚊科和大蚊科的蚊类均不吸血,与医学无关,不在本文介绍。蚊体表覆盖形状及颜色不同的鳞片,使蚊体呈不同的颜色,这是鉴别蚊类的重要依据之一。全世界已知3000多种,有32个蚊属;采用细胞学、遗专学与生物化学方法分类后,种类可达五、六千种。中国约有14个蚊属, 300余种,依地区不同,蚊种不同。与传播疾病有关的约有30多种,主要为按蚊属(Anopheles)、库蚊属(Culex)、伊蚊属(Aedes) 和曼蚊属(Mansonia)。蚊几乎分布于所有有人群的地方,北达北极圈,南界各大陆的南端,最高可见于海拔3000多米处。

目录

形态和生活史

蚊的发育过程属完全变态,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除成虫外,其余各期都在水中生活。卵呈长圆形,长度约为0.5mm×0.2mm,呈棕黄色或黑色,单置或粘在一起成为卵块。在适宜温度下,经2~3天孵出幼虫(孑孓)。幼虫在水中作活跃的扭曲蜿蜒状游动。幼虫具咀嚼式口器,摄取微小生物。幼虫达四龄成熟期即蜕皮化蛹。蛹呈逗点状,浮于水面,不食,能动,温度适宜时经二、三天即羽化为成虫。成蚊有管状刺吸式口器,也称喙,适于吸食液体。雌蚊吸血时,下唇末端的唇瓣皮肤外挟住刺针,使之徐徐刺入皮肤,下唇向后弯曲以支撑着刺吸口器。雄蚊的口器不如雌蚊发达,不适于吸血,用以吸食露水及植物汁液,故不能传播疾病。它们的媒介蚊种有:①中华按蚊。传播疟疾、马来及班氏丝虫病乙型脑炎(图1)。②嗜人按蚊。传播疟疾、马来丝虫病。③微小按蚊。传播疟疾、班氏丝虫病。④大劣按蚊。传播疟疾。⑤淡色库蚊。传播班氏丝虫病、乙型脑炎(图2)。⑥致倦库蚊。传播班氏丝虫病、乙型脑炎。⑦三带喙库蚊。传播乙型脑炎。⑧白纹伊蚊。传播乙型脑炎、登革热黄热病(图3)。

中华按蚊


淡色库蚊


白纹伊蚊

生态

蚊的生态、习性随蚊种不同而异。孳生地类型很多,包括各种类型的水体。不同蚊种对孳生地有严格的选择性,中华按蚊孳生于清洁静止的水体如湖泊、沼泽、稻田等,而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孳生于各种生活污水及自然形成的含有机物的污水,如污水坑、积肥坑等。孳生环境的日照水温、水生植物酸碱度、污染程度、气味及遮阴程度等均可影响蚊虫产卵。雄蚊仅吸食植物汁液及露水,不吸血。雌蚊仅吸食植物汁液亦可生存,但卵巢于吸血后方可成熟。蚊种的吸血特性各异,有的嗜吸人血,有的嗜吸其他动物血,多数兼吸人和动物血液,后者在传播疾病上更加重要。成蚊在羽化后不久即进行交配,多数蚊种的交配在飞舞状态下完成,雄蚊常在黄昏或黎明进行群舞,而且都选择一定的物体,如树顶、电线杆、屋檐附近的凸出物作为飞舞的示标,也常在人头顶上飞舞,并随人的行走而移动。每种蚊的雌、雄体飞翔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当雌蚊飞入舞群时,雄蚊可借振翅频率的差异而辨别出异位,并抱持雌蚊飞出舞群与之交配。交配后的雄蚊约 1周内死亡。雌蚊吸血后可活1~2个月甚至更长,如越冬状态。蚊虫栖息于安静的阴暗、潮湿、避风的场所,如住室或畜舍,树荫与草丛等。蚊以卵或幼虫在冰下的水中越冬,但吸血后的雌蚊也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如下水道、地窖等处越冬。

对人的危害

蚊,尤其是按蚊属、库蚊属与伊蚊属的种类,能传播多种重要的疾病。传播方式主要为生物性传播,即病原体在蚊体内繁殖或发育后传播。如疟疾、丝虫病寄生虫病,以及流行性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黄热病等多种病毒病。在中国,由蚊传播的疾病有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及登革热。

防制

坚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原则。着重人工防制结合化学、生物、遗传等方法,因时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措施。人工防制法包括改造自然环境,控制或消除蚊孳生地,如稻田间歇灌溉、疏通沟渠、翻盆倒罐等。药物防治如双硫磷有机磷药剂可杀灭幼虫;马拉硫磷、溴氰菊脂等毒杀成蚊,因易引起环境污染,已很少应用。保幼激素类似物可阻止幼虫化蛹,从而导致其死亡。发育抑制剂在幼虫蜕皮时可阻止其表皮的几丁质化,影响内表皮的合成,造成虫体死亡。生物防制方法包括稻田养鱼(柳条鱼、鲤鱼、草鱼等)以捕食蚊幼虫;也可采用苏云金杆菌、索虫科线虫感染蚊幼虫等。释放绝育雄虫的遗传防制方法如释放大量绝育雄蚊、释放部分绝育或遗传物质已改变的能育雄蚊等也有一定成效。个人防护包括使用蚊帐、安装纱窗纱门、点蚊香、涂驱蚊灵(对—烷二醇-3,8)等驱避剂等。

参看

关于“”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