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内流脓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上以耳内反复流脓、鼓膜穿孔听力减退为特点。凡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当,细菌毒性过强,机体抵抗力过弱或并发了乳突炎,以致持续流脓1~2个月以上者,都称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本病发病率较高,国内近年普查小学生千余名,发病变为0.5%~4.3%,山东、河南、贵州省调查农民发病率为1.6%。英国调查小学生发病率为0.9%。罹患者多是青壮年,40岁以后很少发生。

目录

耳内流脓的原因

1.急性期延误治疗和用药不当等。

2.乳突发育不良,病变发生后很难消散。

3.继发于急性传染病猩红热麻疹肺炎等,中耳粘膜急性坏死,炎症侵及鼓窦乳突,尤其是继发于耐药性较大的变形杆菌绿脓杆菌感染,治疗非常困难。

4.鼻、咽部慢性疾病鼻窦炎扁桃体炎增殖体肥大等,炎性分泌物易于进入咽鼓管内,而且病变妨碍了咽口引流

5.慢性周身疾病如贫血糖尿病肺结核肾炎等,机体抵抗力减弱。

6.患有过敏性疾病,如上呼吸道粘膜变态反应水肿渗出,累及咽鼓管和中耳。

7.上鼓室发生胆脂瘤、听骨坏死或鼓室外侧壁破坏。

耳内流脓的诊断

根据病理临床表现分为三型:

(一)单纯型:最常见,多由于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时,致病菌咽鼓管侵入鼓室所致.临床特点为;耳流脓,多为间歇性,呈粘液性或粘液脓性,一般不臭。量多少不等,上呼吸道感染时,脓量增多。鼓膜穿孔多为紧张部中央性,大小不一,但穿孔周围均有残余鼓膜。鼓室粘膜粉红色或苍白,可轻度增厚。耳聋为传导性,一般不重。

(二)骨疡型:又称坏死型或肉芽型,多由急性坏死型中耳炎迁延而来。此型特点:耳流脓多为持续性,脓性间有血丝,常有臭味。鼓膜紧张部大穿孔可累及鼓环或边缘性穿孔。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并可经穿孔突于外耳道。传导性聋较重。

(三)胆脂瘤型:胆脂瘤非真性肿瘤,而为一位于中耳、乳突腔内的囊性结构。由于囊内含有胆固醇结晶,故称胆脂瘤(cholesteatoma)。

耳长期持续流脓,有特殊恶臭,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方有边缘性穿孔。从穿孔处可见鼓室内有灰白色鳞屑状或豆渣样物质,奇臭。一般有较重传导性聋,如病变波及耳蜗,耳聋呈混合性。

根据病变轻重和危险程度分为三型。

(一)单纯型 亦称咽鼓管鼓室型,最多见,病变主要局限于鼓室内。正常咽鼓管及前鼓室由纤毛柱状上皮覆盖,内含腺体,后鼓室、鼓窦及乳突为立方形上皮,鼓室内听骨、肌肉韧带神经等均由粘膜包围,形成很多皱折及浅袋,一般粘膜感染发炎,如果治疗及时,鼓膜穿孔,引流通畅,炎症可很快治愈。否则,浅袋病变扩大,粘膜病变成为不可逆性,流脓虽不多,但长期流脓不止,或干愈后不久又反复流脓。乳突多气化良好而无恙。

(二)坏死型 亦称骨疡型。粘膜组织广泛破坏,听骨、鼓环、鼓窦及乳突小房均可发生出血、坏死,尤其是松弛部和后鼓室上方多发生穿孔,脓不多而臭味很大,穿孔内常能见到肉芽和息肉阻塞引流,严重听力减退,有时可有头痛眩晕,乳突多为间质或为硬化型。

(三)胆脂瘤型 亦称危险型。鼓室或鼓窦内形成增生过长的上皮团块,其外包以纤维组织,内含坏死上质、角化物和胆固醇结晶。因能压迫破坏骨质,具有恶性肿瘤性质,故过去错误地称为胆脂瘤,实质上并非肿瘤。耳流脓虽不多但味奇臭,穿孔内可见有白色碎块、豆腐渣样胆脂瘤上皮团。可引起头痛、头晕,因骨质广泛破坏,易并发颅内外并发症,故称为危险性中耳炎,乳突多是硬化型(表1)。

表1 三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鉴别

单纯型坏死型胆脂瘤型

流脓性质粘液或粘脓性,不稠,色白或淡黄,臭味不大完全脓性,不稠,色黄,有时带血性,有臭味完全脓性,量少,很稠,有痂皮,色黄,臭味极大,似臭鸡蛋

流脓时间反复发作,间歇性持续性持续或间歇,脓很少外流

鼓膜穿孔多为中央性小穿孔中央大穿孔,或边缘性穿孔松弛部或边缘性穿孔

听骨链多正常,鼓室粘膜水肿听骨有破坏,鼓室有肉芽及息肉听骨有破坏,鼓室有肉芽及胆脂瘤

耳聋轻度传导性耳聋中度传导耳聋重度传导性耳聋或混合性耳聋

胆脂瘤无很少有常见

乳突X线摄片小房密度增加,无骨质破坏间质性乳突骨髓炎,间有骨质破坏硬化乳突,多有边缘整齐圆形骨质破坏

中耳粘膜炎症可诱发含有胆固醇结晶的胆脂瘤与胆固醇肉芽肿,后者虽属胆固醇脂病(Choleatosis),但仅是一种肉芽肿,和胆脂瘤的上皮堆积团块迥然不同。二者在病因病理方面的区别要点为:

1. 胆固醇肉芽肿 因咽鼓管阻塞,鼓室形成负压、渗出或形成胶耳,毛细血管出血,胆固醇结晶和血铁质素析出沉着于上皮表层而形成,鼓膜显蓝色,乳突小房粘膜水肿,显微镜下典型表现为胆固醇肉芽肿,胆固醇结晶被异物巨细胞包绕,外层为纤维肉芽组织,多见于鼓室出血坏死性病变,不是胆脂瘤的前身,与胆脂瘤形成无关。

2.胆脂瘤 发生机制有二。

(1)先天性胆脂瘤 很少见。系中耳内胚胎剩余上皮组织由于某种因素刺激增生过长,而形成的上皮团块。多位于上鼓室,可无中耳炎史,鼓膜完全正常,待向外扩张穿破鼓膜后,因继发感染而开始流脓。

(2)后天性胆脂瘤 系化脓性中耳炎局部刺激上皮增生过度而形成,发病率慢性中耳炎的30%,发生原因众说不一。现在多数人接受的学说,一是上皮移入论,即外耳道皮肤生发层的基底细胞具有特殊的增殖生长潜力,在中耳炎刺激下,基底细胞增生侵入中耳粘膜下结缔组织内或形成肉芽肿,同时粘膜下硬化形成新骨,团块增大,鼓膜继发穿孔。形成的上皮团块上皮角质层脱落坏死,继发感染,可析出胆固醇和多种化学腐败物质,这种物理化学性因素可致周围骨质被侵蚀破坏,暴露出周围的脑膜、神经和血管,而产生很多颅内外并发症。其破坏组织性能酷似肿瘤,故Wendt(1873年)首次命名为胆脂瘤,实质上并非肿瘤,但因沿用已久,有待以后纠正。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咽鼓管阻塞,鼓室发生负压,鼓膜松弛部内陷,或外耳道后方上皮陷入鼓窦内形成囊袋,即为胆脂瘤前期。此期可维持数年,如此期及时清除蓄积角质,可免除胆脂瘤形成。否则堆积的上皮团块一旦感染,便可破入鼓室,形成松弛部或边缘部穿孔和胆脂瘤(图1)。

Gxpt5h1z.jpg

图1 松弛部内陷形成胆脂瘤囊袋示意图

【临床表现】

1.流脓的性质和时间因病变轻重有所不同,轻者为粘脓性、间歇性,时好时坏;重者呈持续性,为黄稠脓液且有臭味。

2.急性发作中可有头痛、耳痛、头晕和发热,严重时可出现面瘫脑膜炎症状

3.早期鼓膜为中央圆形或肾形穿孔,偶可见到松弛部及边缘部小穿孔,该区常由脓痂覆盖,很少流脓,如不仔细清除脓痂,甚易漏诊。

耳内流脓的鉴别诊断

需要鉴别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几种类型,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

根据病理临床表现分为三型:

(一)单纯型:最常见,多由于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时,致病菌咽鼓管侵入鼓室所致.临床特点为;耳流脓,多为间歇性,呈粘液性或粘液脓性,一般不臭。量多少不等,上呼吸道感染时,脓量增多。鼓膜穿孔多为紧张部中央性,大小不一,但穿孔周围均有残余鼓膜。鼓室粘膜粉红色或苍白,可轻度增厚。耳聋为传导性,一般不重。

(二)骨疡型:又称坏死型或肉芽型,多由急性坏死型中耳炎迁延而来。此型特点:耳流脓多为持续性,脓性间有血丝,常有臭味。鼓膜紧张部大穿孔可累及鼓环或边缘性穿孔。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并可经穿孔突于外耳道。传导性聋较重。

(三)胆脂瘤型:胆脂瘤非真性肿瘤,而为一位于中耳、乳突腔内的囊性结构。由于囊内含有胆固醇结晶,故称胆脂瘤(cholesteatoma)。

耳长期持续流脓,有特殊恶臭,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方有边缘性穿孔。从穿孔处可见鼓室内有灰白色鳞屑状或豆渣样物质,奇臭。一般有较重传导性聋,如病变波及耳蜗,耳聋呈混合性。

根据病变轻重和危险程度分为三型。

(一)单纯型 亦称咽鼓管鼓室型,最多见,病变主要局限于鼓室内。正常咽鼓管及前鼓室由纤毛柱状上皮覆盖,内含腺体,后鼓室、鼓窦及乳突为立方形上皮,鼓室内听骨、肌肉韧带神经等均由粘膜包围,形成很多皱折及浅袋,一般粘膜感染发炎,如果治疗及时,鼓膜穿孔,引流通畅,炎症可很快治愈。否则,浅袋病变扩大,粘膜病变成为不可逆性,流脓虽不多,但长期流脓不止,或干愈后不久又反复流脓。乳突多气化良好而无恙。

(二)坏死型 亦称骨疡型。粘膜组织广泛破坏,听骨、鼓环、鼓窦及乳突小房均可发生出血、坏死,尤其是松弛部和后鼓室上方多发生穿孔,脓不多而臭味很大,穿孔内常能见到肉芽和息肉阻塞引流,严重听力减退,有时可有头痛眩晕,乳突多为间质或为硬化型。

(三)胆脂瘤型 亦称危险型。鼓室或鼓窦内形成增生过长的上皮团块,其外包以纤维组织,内含坏死上质、角化物和胆固醇结晶。因能压迫破坏骨质,具有恶性肿瘤性质,故过去错误地称为胆脂瘤,实质上并非肿瘤。耳流脓虽不多但味奇臭,穿孔内可见有白色碎块、豆腐渣样胆脂瘤上皮团。可引起头痛、头晕,因骨质广泛破坏,易并发颅内外并发症,故称为危险性中耳炎,乳突多是硬化型(表1)。

表1 三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鉴别

单纯型坏死型胆脂瘤型

流脓性质粘液或粘脓性,不稠,色白或淡黄,臭味不大完全脓性,不稠,色黄,有时带血性,有臭味完全脓性,量少,很稠,有痂皮,色黄,臭味极大,似臭鸡蛋

流脓时间反复发作,间歇性持续性持续或间歇,脓很少外流

鼓膜穿孔多为中央性小穿孔中央大穿孔,或边缘性穿孔松弛部或边缘性穿孔

听骨链多正常,鼓室粘膜水肿听骨有破坏,鼓室有肉芽及息肉听骨有破坏,鼓室有肉芽及胆脂瘤

耳聋轻度传导性耳聋中度传导耳聋重度传导性耳聋或混合性耳聋

胆脂瘤无很少有常见

乳突X线摄片小房密度增加,无骨质破坏间质性乳突骨髓炎,间有骨质破坏硬化乳突,多有边缘整齐圆形骨质破坏

中耳粘膜炎症可诱发含有胆固醇结晶的胆脂瘤与胆固醇肉芽肿,后者虽属胆固醇脂病(Choleatosis),但仅是一种肉芽肿,和胆脂瘤的上皮堆积团块迥然不同。二者在病因病理方面的区别要点为:

1. 胆固醇肉芽肿 因咽鼓管阻塞,鼓室形成负压、渗出或形成胶耳,毛细血管出血,胆固醇结晶和血铁质素析出沉着于上皮表层而形成,鼓膜显蓝色,乳突小房粘膜水肿,显微镜下典型表现为胆固醇肉芽肿,胆固醇结晶被异物巨细胞包绕,外层为纤维肉芽组织,多见于鼓室出血坏死性病变,不是胆脂瘤的前身,与胆脂瘤形成无关。

2.胆脂瘤 发生机制有二。

(1)先天性胆脂瘤 很少见。系中耳内胚胎剩余上皮组织由于某种因素刺激增生过长,而形成的上皮团块。多位于上鼓室,可无中耳炎史,鼓膜完全正常,待向外扩张穿破鼓膜后,因继发感染而开始流脓。

(2)后天性胆脂瘤 系化脓性中耳炎局部刺激上皮增生过度而形成,发病率慢性中耳炎的30%,发生原因众说不一。现在多数人接受的学说,一是上皮移入论,即外耳道皮肤生发层的基底细胞具有特殊的增殖生长潜力,在中耳炎刺激下,基底细胞增生侵入中耳粘膜下结缔组织内或形成肉芽肿,同时粘膜下硬化形成新骨,团块增大,鼓膜继发穿孔。形成的上皮团块上皮角质层脱落坏死,继发感染,可析出胆固醇和多种化学腐败物质,这种物理化学性因素可致周围骨质被侵蚀破坏,暴露出周围的脑膜、神经和血管,而产生很多颅内外并发症。其破坏组织性能酷似肿瘤,故Wendt(1873年)首次命名为胆脂瘤,实质上并非肿瘤,但因沿用已久,有待以后纠正。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咽鼓管阻塞,鼓室发生负压,鼓膜松弛部内陷,或外耳道后方上皮陷入鼓窦内形成囊袋,即为胆脂瘤前期。此期可维持数年,如此期及时清除蓄积角质,可免除胆脂瘤形成。否则堆积的上皮团块一旦感染,便可破入鼓室,形成松弛部或边缘部穿孔和胆脂瘤(图1)。

Gxpt5pez.jpg

图1 松弛部内陷形成胆脂瘤囊袋示意图

【临床表现】

1.流脓的性质和时间因病变轻重有所不同,轻者为粘脓性、间歇性,时好时坏;重者呈持续性,为黄稠脓液且有臭味。

2.急性发作中可有头痛、耳痛、头晕和发热,严重时可出现面瘫脑膜炎症状

3.早期鼓膜为中央圆形或肾形穿孔,偶可见到松弛部及边缘部小穿孔,该区常由脓痂覆盖,很少流脓,如不仔细清除脓痂,甚易漏诊。

耳内流脓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1.洗澡或游泳时耳朵内如果进水,可能容易滋生细菌,若已进水时,可以用棉棒清洁,但深度不要太深。

2.曾经发生过中耳炎的人,容易再度复发,自己要避免感冒,一旦感染到感冒或中耳炎,应找合格医生治疗。

3.家中如果有人抽烟、擦油漆或点香时,应该保持空气流通,这样可防止上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而引起肿胀

参看

关于“耳内流脓”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给耳内流脓条目的留言

<!-- 请不要修改或者删除本行-->--211.139.92.11 2015年8月13日 (四) 18:43 (CST)<!--在下面的“留言:”后加入留言内容 -->

留言: 我的耳朵流脓很常时间了,我很害怕会得耳聋。请问有什么方法能够治疗的吗?拜托了。


这种情况一定要去医院检查,遵医嘱治疗(医学百科管理员留)。

给耳内流脓条目的留言

--113.77.8.75 2017年3月5日 (日) 15:21 (CST)

留言:我耳朵流脓时间很长了 黄色的 有臭味 刚开始的时候很疼 过了一段时间就好了 但是有复发了 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好 我应该怎么办 、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