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医科大学
A+医学百科 >> 福建医科大学 |
福建医科大学创建于1937年,其前身是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1939年改名为福建省立医学院。1949年改称福建医学院。1969年,与福建中医学院、华侨大学医疗系合并,成立福建医科大学。1982年更名为福建医学院。1996年4月改为现名。
目录 |
学校简介
校史
福建医科大学创建于1937年,其前身是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1939年改名为福建省立医学院。1949年改称福建医学院。1969年,与福建中医学院、华侨大学医疗系合并,成立福建医科大学。1982年更名为福建医学院。1996年4月改为现名。
经过70多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优良校风,成为一所集教学、科研、医疗、预防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省属医科大学。2003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建设高校。同年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规模及荣誉
学校现有上街、台江2个校区,占地1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37.9万平方米。学校多次被评为福建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省文明学校、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省“校务公开”示范校、省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省卫生先进单位、省绿化模范单位和省级花园式单位等。2008年9月,学校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抗
震救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所设院所
学校现有19个学院、部,即基础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研究生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协和临床医学院、省立临床医学院、福总临床医学院、海峡学院、和体育教研部;23个本科专业(方向),即临床医学
(本硕连读)、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病理学专业方向)、临床医学(急救医学专业方向)、临床医学(眼与视光学专业方向)、口腔医学、医学检验、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康复治疗学、预防医学、预防医学(检验检疫专业方向)、预防医学(妇幼保健专业方向)、护理学、药学、药学(临床药学专业方向)、药学(药物分析专业方向)、药物制剂、应用心理学、英语、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专业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医院管理专业方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目前,各类在校生20000多人,其中本科生10000多人,博士、硕士生近2000人。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医护员工5398人,其中校本部966人。在835名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占58%,高级职称占55.1%。博士生导师65名,硕士生导师482名。享受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0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3人,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8人,福建省优秀专家17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4人,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8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8人,福建省高校创新团队2个。
学校有附属医院(含临床医学院)10所,其中9所综合性附属医院(含临床医学院) 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其中直属附属医院为附属协和医院、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口腔医院。非直属医院为省立临床医学院(省立医院)、福总临床医学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附属厦门第一
医院、附属漳州市医院、附属泉州第一医院、附属三明第一医院。此外,有临床教学医院26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临床教学与实践教学基地网络。
目前,学校有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科研机构65个,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学科2个,省重点学科13个,省科技厅优先发展学科8个,学校重点学科6个,省医学重点专科6个,省领先医疗特色专业5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成果显著。学校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中华高血压杂志》和《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等,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校图书馆面积25233平方米,图书、资料153万册,是福建省医学图书中心馆。
未来发展
“十一五”期间,该校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推进学校新一轮发展,成为办学规模适度,学科结构合理,办学层次较高,整体实力较强;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和长学制医学教育;以医学为主,理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省属重点医科大学,成为海峡西岸高级医药卫生人才主要培养基地、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和医疗预防保健中心,跨入国内同类高校的先进行列。
校徽校标
一、校标图案说明
校标图案主体由字母“M”、蛇杖和阿拉伯数字“1937”等基本元素组合构成。图案呈圆形,图案内圆上
弧为书法家舒同先生手写的中文校名,下弧是福建医科大学英文全称。
二、校标设计元素涵义
1. 为变化后的蛇杖造型,又形似DNA双螺旋结构,体现现代医学属性。
2. 取自汉语拼音“Mǐn(闽)”和英文“Medical(医学)”首个字母“M”,又似打开的书籍,体现高等教育属性。
3. 形似汉字“闽”(福建),体现学校地域属性。
4. 为建校时间,体现历史年代属性。
学校校训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院系简介
公共卫生学院
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前身为预防医学系(原名卫生系),始建于1959年。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辛勤耕耘,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研究生培养为重点、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的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的预防医学与卫生管理学高级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和科研中心。
学院现有预防医学、公共事业管理等5个本科专业(方向)。是福建省唯一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有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职业与环境卫生学系、营养与保健医学系、卫生管理与社会医学系、社区卫生与全科医学系等五个学系和预防医学实验中心、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人才培训中心。目前有教职工61人,其中教授10人,博、硕士生导师13人,博硕士比例达80%以上。另有兼职教授、副教授3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1100多人。至今已培养博硕士研究生近百人,本专科生5000余人。
近5年来,学院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博士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中日合作科研项目等科研课题数十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包括SCI源论文20余篇),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教材30余部。
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
经国家教委批准,1984年、1994年、2000年分别设置了医学检验、麻醉学和医学影像学的本科专业;1986年和1987年分别设置了临床放射学和临床麻醉医学专科专业。除医学检验专业独立设系外,其他两个专业挂靠临床医学系,1998年临床医学系实行院系结合后被撤消,这两个专业挂靠学校教务处。为了促进学科专业发展,便于加强各专业管理,经学校党委行政多次开会反复研究,决定将原有的医学检验系、麻醉学、医学影像学专业整合,同时增设眼科学与视光学系和康复治疗学系,于2002年9月成立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在学校党委行政及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的各项工作稳步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
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现有教师243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有165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9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福建省优秀教师1人,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福建省优秀专家3人,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博士生导师7人,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2002年以来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6项,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等课题40余项。在国内外各级杂志上发表论文600余篇。60余人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团体中任职,其中有24人担任福建省各学会的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
口腔医学系
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成立于1984年,2000年10月改系建院,现有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口腔基础等五个教研室及口腔医学实验室和实验中心。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口腔临床医学硕士点;2003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口腔医学专业为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06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口腔临床医学专业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至此,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已形成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学位教育体系。
护理学院
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的前身为护理学系,创办于1985年。创办初期为三年制专科教育,1992年始成为福建省在职护士高等护理专业专科、本科自学考试的唯一主考单位, 1994年开设护理本科教育,1999年开始招收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2007年招收老年护理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目前已成为国内高等医学院校中为数不多的具备学士——硕士——博士完整教育体系,以及普通全日制、成人业余教学、自学考试等多种办学形式的护理学专业教学机构。
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53人,其中高级职称者33 人,中级职称者16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专职教师中有87%获硕士学位,27%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学院设有6个教研室及1个实验教学中心,配备了国内外先进的护理教学模型,已建设成为具有整体化、多功能、开放式以及先进性、网络化等特点的现代化实验教学中心,为专业技能教学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学院拥有福建省最大的6所综合性医院、8所市级医院及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临床护理教学基地,以保证临床教学的质量。
学院一贯重视学科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革,已建成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体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2007年“护理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护理管理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人文护理教研室”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并被推荐参评“国家级教学团队”;“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福建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内科护理学》和《外科护理学》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其中《外科护理学》被推荐参评“国家级精品课程”;“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被推荐参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文护理教研室”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09年《急救护理学》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近年来,学院主持国家级、省级、厅级等立项的教学及科研课题41项;在国内外相关刊物发表研究型论文142篇,其中国家级87篇,获得全国、省、厅级各类科研成果奖42项。学院主编、参编全国规划教材及院校协编教材41本,其中主编9本、副主编5本,自编实验教材3本。
人文学院
成立于2006年,是在原人文社会科学系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其前身为成立于1956年的马列部。她是我校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教学资源优势,努力拓展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的新专业领域,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互补并重,适应我校现代医学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需要,集人才培养、公共课专业课教学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新兴学院。
学院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学院图书室藏书15000余册,期刊100余种,设有2个系部(应用心理学系、社会工作系),4个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研室、中国国情教研室、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教研室、思想品德与形势政策教研室),3个与教学相配套的研究中心(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校女性研究中心、校医学人文研究中心),6个实验室(心理咨询室、心理测评室、情景实验室、个案实验室、小组实验室、心理生理实验室、普通心理学实验室),1个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授予我院的福建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福建省心理咨询师职业技能鉴定站),13个教学实训基地。
成人教育学院
是福建医科大学下属负责成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自学考试的二级学院。福建医科大学成人教育创办于一九八七年。随着医学成人教育的发展,学校于1996年设立福建医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福建医科大学的成人教育是以学校的综合实力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优良的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培养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为宗旨。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和发展,已为福建省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应用型高级医药卫生人才;已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具有鲜明特色的成人医学教育办学体系。
福建医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的主要工作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自学考试三大部分。
学历教育:现有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影像、医学检验、麻醉学、全科医学、预防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口腔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等十一个专科和专升本专业,学习形式有业余和脱产两种,目前在校生7000多人。
继续教育:随着终身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作为省继续医学教育基地,该院将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积极开展各项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为各级各类医药卫生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和优质的服务。
自学考试:福建医科大学是护理学、药学、预防医学、卫生事业管理、营养食品与健康等自学考试专业的主考学校,其中营养、食品与健康专业属于开考体制改革试点专业。2003年经福建省自考办批准,设立自学考试助学组织。为满足广大考生的需求,学校利用雄厚的师资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各专业广大考生举办各种形式的助学班。
药学
福建医科大学于2000年4月开创药学本科教育,于2004年5月在药学系的基础上成立药学院。药学院是一个具有全日制与成人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学士-硕士-博士等多种人才培养层次,集教学、科研、开发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高等药学教育机构。学院设有四年制本科专业为:药学、药学(临床药学专业方向)、药学(药物制剂专业方向)和药学(药物分析专业方向),拥有药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和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福建省高校药理学重点学科,福建省高校天然药物药理学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药理学与毒理学基础实验室。目前在校本专科学生1089人、博硕士研究生73人。历届已毕业本专科学生659人、博硕士研究生62人,有教职员工80人,其中专职教师56人,教授7人,副教授及副高级职称18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4人,专职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者达76%,其中博士学位者14名。学院有3名教授为留美回国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
继续教育
福建医科大学是护理学、药学、预防医学、卫生事业管理、营养食品与健康等自学考试专业的主考学校,其中营养、食品与健康专业属于开考体制改革试点专业。2003年经福建省自考办批准,设立自学考试助学组织。
图书馆
福建医科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37年。2006年5月学校成立信息中心,与图书馆合署办公。图书馆及信息中心内部管理机构设有办公室、采访编目部、流通部、期刊与检索部、网络管理部、图像技术部、学报编辑部以及医学文献检索教研室等部门。现有正式职工共42人,其中党政人员占9.5%,业务人员等占90.5%;高级职称6人、中级17人、初级12人、其他7人;博士1人、硕士3人、本科15人、大专15人,其他8人。大专以上学历占81%。
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资源中心,是为教学、科研和医疗等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任务是建设包括馆藏实体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在内的文献信息资源,对资源进行科学加工整序和管理维护;做好流通阅览、资源传送和参考咨询工作,积极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开展文献信息服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组织和协调全校的文献信息工作,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参与文献保障体系建设,实行资源共建、共知、共享,开展各种协作、合作和学术活动,促进事业的整体化发展。
目前学校在校当量生数1.50万人。学校图书馆分别由上街校区图书馆、台江校区图书馆、四所直属附属医院(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协和医院、附属口腔医院)分馆三个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馆藏总量150万册。其中,纸质馆藏59.8万册,数字馆藏90.2万册。现已形成以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科为主、以人文社会学科为辅的具有本校特色的馆藏体系。校本部图书馆1991年4月被国家卫生部教育司确定为全国医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网络系统省级中心馆。
图书馆面向全校读者(含附属医院读者)提供数字化文献信息服务,所有数字资源网上24小时开放服务。两校区图书馆提供书刊借阅、网络维护、网页制作、音像制作、文献复制、远程传递、检索查新、参考咨询等业务服务,以及医学文献检索教学和学报编辑、出版、发行。同时开展读者辅导讲座,在职继续教育培训,特色数据库建设,学术研究活动,以满足各层次读者需求。
上街校区图书馆是学校中心馆,位于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图书馆大楼于2007年9月落成,总面积20040㎡,设计藏书总量100万册。大楼分为办公区、服务区、多功能区三个部分。馆内设有藏、阅、借一体化阅览室6个,可容纳阅览座位1200席,读者用电脑256台;另设有校史展览馆1个,生命科学馆1个。上街校区图书馆的建成标志着福建医科大学在办校、办馆的硬件设施上又登上了一个阶,为教学、科研、医疗、管理提供了一个更加良好的服务平台,为该校跻身国内省属同类高校先进行列的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台江校区图书馆位于福州市乌山南麓。馆舍于1986年6月落成,总面积5560㎡,分为办公区与服务区。馆内设有阅览室6个,可容纳阅览座位800席,开架书库6个,读者用电脑60台。两个校区图书馆统筹规划,功能互补。上街校区图书馆主体功能面向新校区基础教学、科研和学生服务。台江校区图书馆主要面向临床教学、科研和学生服务。
为加快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建设步伐,近年来,图书馆引进了深圳图书馆开发研制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简称为ILASⅡ系统),纸质书刊采购、编目、流通等环节实行自动化管理,并实现两个校区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对接互联运行。两校区图书馆实现通还通借服务,方便了广大读者需求,提高了图书管理与服务效率。
上街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与管理采用当前国内外广泛实行的“大流通”管理模式。“大流通”管理模式是现代图书馆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也是图书馆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这种管理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淡化管理、增强服务、以读者为中心。馆藏文献全部开架,总体上按照大学科群分类,中外文书、刊混排,电子检索台分散到各阅览室,更加方便读者取书和就近检索。读者不分教师与学生,平等对待,快速借还。有效地利用空间,安置更多的书架和阅览座位,书库容量明显增加,功能布局更加合理,读者使用文献更为便利。新馆为适应大流通管理模式的需要,馆内配置了多种现代化智能设备,为广大读者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图书借阅环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首任校长
侯宗濂(1900-1992)
中国近现代生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一级教授。1900年1月23日生于辽宁省海城县,汉族。1920年毕业于南满医学堂,留校任教并从事心理学研究。1922年去日本京都大学进修肌肉神经普通生理学及生物物理化学,1926年获日本医学博士学位。1930年赴奥、德留学。留学期间,在自己的研究论文中,对当时已被世界生理学界公认由法国科学院院士拉皮克(lapicqe)提出的“时值”理论,提出了质疑,并首先提出要找到一个的确实反映兴奋性的指标来取代拉氏“时值”。论文在德国《生理学杂志》以教授名义发表后,引起了国际生理学界的关注。 1931年回中国后,任北平大学医学院生理学主任教授。1936年,由中国生理学会推荐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生理学大会,发表了他对“费氏(fick)间隙”的研究论文,受到了与会专家的重视。1937年应聘赴闽,创建福建医学院,任院长、教授兼生理学主任,后任福建研究院院长。1939年1月,因福州即将沦陷,学校迁往沙县城关东岳庙(现为沙县实验小学址内)继续办学。设有附属医院,院址在后山官家祠堂(今为干部宿舍区)。1940年秋,在临时省会永安开办分校(药专二班,学生40人),1942年停办。民国34年底(1945年11月)学校迁回福州吉祥山原址,但原址已被日军炸为一片废墟。在这一国难深重时期,尽管困难重重,福医在侯院长主持下,得以发展,是非常不易的。1944年应邀来陕西,出任西北医学院院长。解放后,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仍任命侯宗濂为西北医学院(后西安医学院、西安医科大学)院长。1988年任西安医科大学(现已被西安交通大学合并,更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名誉校长。 1955年,侯宗濂领导生理学教研室,继续进行兴奋性及其指标等问题的研究,先提出了“标准时值”概念,后于1959年又提出“标准电量”新概念,对其“标准时值”理论进一步完善化,达到能更全面更精确地反映兴奋性的指标。这一报道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 为了发扬中国医学遗产,促进中西医结合,从1972年起,他开始进行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他把针刺穴位的生理功能与结构统一起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开辟了“针感生理学”这一新学科的研究领域。其针刺镇痛原理及肌肉神经普通生理学两项课题的研究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侯宗濂获全国科学大会个人奖,同时获陕西省、卫生部科学大会奖。 1979年,侯宗濂受卫生部委托,主编出版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生理学》。1992年3月17日,侯宗濂因年事已高,全身脏器功能衰竭,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终年92岁。
获奖简介
1 2006年 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超声介入无水酒精量化治疗肝癌研究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林礼务、薛恩生、何以敉、高上达、林学英、俞丽云、林晓东
2 2006年 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阴道毛滴虫电镜细胞化学和免疫组化与致病关系的研究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中医学院 陈文列、陈金富、钟秀容、梁 平、刘献祥、蔡蕙珍、郑 秀
3 2006年 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人参皂甙Rg1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陈晓春、周宜灿、陈 滢、方 芳、朱元贵
4 2006年 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乙肝病毒X蛋白功能的研究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王小众、李 丹、陈红英、林 纳、张生君
5 2006年 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复杂先心病的诊断和治疗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陈道中、陈良万、邱罕凡、林 峰、孙旭东、廖崇先
6 2006年 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幽门螺杆菌相关的胃炎发病机制探讨 福建医科大学 周琳瑛、梁 平、陈丽英、钟秀容、陈莲云
7 2006年 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家系的线粒体基因突变分析 福建医科大学 林 玲、阳菊华、童 绎、陈贻锴、郑志竑
8 2006年 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社区护理与营养干预研究 福建医科大学 姜小鹰、吴小南、胡蓉芳、林建华、郑翠红
9 2006年 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超声介入瘤内注射复方中药(99-克星)治疗肝细胞癌的实验研究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林礼务、高上达、何以敉、杨映红、薛恩生
10 2006年 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针对bcr/abl核酶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作用研究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吴 勇、陈元仲、黄慧芳、陈 萍、吕联煌
11 2006年 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人第10号染色体上抑癌基因--PTEN/MMCA1基因和DMBT1基因与胶质瘤演进关系的系列研究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杨卫忠、王 锐、倪天瑞、张国良、陈建屏
12 2006年 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反义硫代磷酸寡脱氧核苷酸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石奇珍、吕联煌、陈英玉、胡建达、杨月玲
13 2006年 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医院消毒供应室专业化管理的实践研究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许 乐、张晓春、郭秀娟、刘月芬、梁 冰
14 2006年 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鼻咽血管纤维瘤的本质和手术治疗的系列研究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易自翔、梁建钢、杨劲松、程金妹、李志春
15 2006年 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急性肺损伤发病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林建东、龚捷音、肖雄箭、黄惠斌、陈 辉
16 2006年 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唾液腺癌化学治疗临床应用基础的系列研究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林李嵩、施 斌、朱小峰、林耿冰、陈乃俊
17 2006年 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坐骨神经移植对大鼠视神经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朱益华、徐国兴、林发森、唐宝丰、韩晓丽
18 2006年 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结直肠癌发生、侵袭和转移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杨春康、戴起宝、叶建新、许东坡、黄 凯
19 2006年 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降压药联合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及肾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林金秀、万建新、陈达光、吴可贵、陈 怡
20 2006年 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福州高发区胃癌多阶段演化的分子机制及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陈玉丽、庄则豪、王承党、陈奕贵、陆 岽
21 2006年 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妊娠相关骨盆痛的临床与基础系列研究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吴文华
学校地址
福建医科大学现有上街、台江2个校区,台江校区位于福州市交通路,上街校区位于福州市闽侯上街大学城,周边有福建中医学院,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等高校。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 郑祖宪
党委书记、校长 陈元仲
党委副书记 李卫平
党委常委、副校长 陈晓春
党委常委、副校长 林建华
副校长 吴小南
党委常委、副校长 梁敬阳
党委常委、副校长 黄爱民
福建医科大学校园BBS
一、定位
校园BBS是以学生为主、面向广大师生的人际交往平台、休闲娱乐平台,也是面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网站名称为“声音”,下辖4个子站:BBS、声音、影像志、博客。网址:sound.fjmu.edu.cn
二、管理机构和职责分工
1、机构
校园BBS管理委员会是代表学校管理校园BBS的专门组织机构,统一协调校园BBS的建设、运行和安全监管。校园BBS管理委员会由党委宣传部、校长办公室、学生工作部、团委、信息中心、保卫处等部门组成,各学院、各部门共同参与网站的管理。校园BBS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党委宣传部负责人兼任。
2、职责
校园BBS管理实行归口负责制。
党委宣传部是网站的主管部门,承担监管责任。负责网站运行的宏观管理,制定网站管理的相关制度,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团委主要负责网站的日常运行管理和网站学生工作队伍的组织管理事宜。负责网站学生工作队伍的选拔和培训,负责版主的选定及各版主、各栏目关系的协调,负责网页的开发、设计和内容制作更新、信息初检。网站另需申购的其他设备及日常运行经费列入年度财务预算,由校团委集中管理。
学生工作部主要负责值班辅导员的组织管理事宜。制定辅导员参与网站管理的相关规定,安排辅导员轮流值班,指导辅导员利用博客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
信息中心负责网站运行的技术维护和安全管理事宜,负责网站筹建、调试、启动阶段建设管理的相关事宜。
保卫处负责与安全部门的联络,加强网络安全监控。
总务处负责解决网站的工作场所。
各部门、各学院各确定1位同志为兼职网络管理员,于12月25日前报党委宣传部。兼职网络管理员的职责是,负责上网了解学生信息,及时解答学生需求的信息,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工作。
建立管委会成员、网站管理人员例会制度,定期沟通信息,组织网络管理员培训,解决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三、要求
相关责任部门要按照先粗后细、逐步深化、相互配套的原则,抓紧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
关于“福建医科大学”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