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树酸
A+医学百科 >> 漆树酸 |
英文名称:Anacardic Acid (6-[8(Z)-pentadecenyl]salicylic Acid)
种中文名:野漆树
种拉丁名:Toxicodendron succedaneum (L.)O.Kuntze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可达10m;小枝粗壮无毛。奇数羽状复叶,常聚生枝顶;小叶9-15片,长圆状披针形,长5-10cm,宽2-3cm,先端尾状渐尖,基部稍偏斜,两面无毛,背面常被粉质,侧脉两面突起。圆锥花序腋生;花黄绿色。核果,偏斜。花期5-6月,果期10月。
地理分布:分布于华北至江南各省区;蒙古、朝鲜、日本、泰国、缅甸、印度、越南北部也有。
生 境:生于海拔2200m以下的疏或密林中。
毒 性:树的汁液有毒,对生漆过敏者皮肤接触即引起红肿、痒痛,误食引起强烈刺激,如口腔炎、溃疡、呕吐、腹泻,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肾病[14]。
化学成分:主要含漆酚,其次有黄酮及酚类物质硫黄菊素(suiphuretin)、漆黄素(fisetin)、诃里拉京(corilagin)、野漆树甙(rhoifolin)、扁柏双黄酮(hinokiflavone)、野漆树,二氢黄酮(rhusflavanone)、野漆树双黄酮甲(rhusflavone)、野漆树双黄酮乙(robustaflavone)、(一)木蜡树二氢黄酮[(一)—succedaneaflavanone]等,以及未定结构的漆树酸(rhusinicacid)和木蜡树素A,B(succedaninA,B)[15-20]。
化学成分:漆树酸是一种强心剂和拟交惑神经剂,对家兔的LD50为6.7mg/kg[A-19]。
毒 理:主要含漆酚,其次有黄酮及酚类物质硫黄菊素(suiphuretin)、漆黄素(fisetin)、诃里拉京(corilagin)、野漆树甙(rhoifolin)、扁柏双黄酮(hinokiflavone)、野漆树,二氢黄酮(rhusflavanone)、野漆树双黄酮甲(rhusflavone)、野漆树双黄酮乙(robustaflavone)、(一)木蜡树二氢黄酮[(一)—succedaneaflavanone]等,以及未定结构的漆树酸(rhusinicacid)和木蜡树素A,B(succedaninA,B)[15-20]。
科中文名:漆树科
科拉丁名:Anacardiaceae
本科概述:本科约60属600种,主要产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有15属55种,南北各省区均有分布。本科为重要的有毒植物科。有毒植物主要存在于漆树属(ToxicodrondronMill.)如野漆树、漆树等,其根、茎、叶和未成熟果实含有毒树脂,常引起中毒。人接触其树脂或散布于空气中的物质时会引起皮肤过敏,即所谓漆性皮炎,发病率约26%,潜伏期4小时至21天,症状可分三种类型:(1)丘疹性荨麻疹型:有局部皮疹,奇痒。(2)泛发皮炎型:有大面积片状或散在的丘疹,奇痒。(3)水肿型:最为严重,多出现在首次接触者,开始出现潮红,而后继发小疱、大疱,肿胀,皮疹奇痒,并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1]。食入并可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本科植物也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如漆树所产生漆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涂料,在我国使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我国特产,也是传统的出口商品。本科主要化学成分是.一些双羟基酚:如漆酚(urushiol)、十五烷间苯二酚(pentadecylresorcinol)、十五烷儿茶酚(pentadecylcatechol)、十七烷儿茶酚(hcPtadecylcatechol)、十五烷苯酚(Pentadecylphenol)等,其他还含黄酮、有机酸等[2,3]。漆酚是主要有毒成分,存在于树脂中。漆酚不溶于水而溶于醇或丙酮,是一类具饱和与不饱和烃基侧链的苯酚衍生物的混合物,如漆树所含漆酚由下列四种化合物组成[4-7]见结构图。漆酚的致敏原因尚未确知,一种认为是由于漆酚的羟基与皮肤中蛋白质.的胺基反应所致,另一种认为可能是由于抗原刺激机体后,产生抗体而释放出游离组织胺和5-羟色胺或其他物质,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形成红斑,进而形成水疱,如伴有细菌感染则引起糜烂。致敏强度与分子侧链中的双键数成正比[8,9]。
关于“漆树酸”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