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白散
A+医学百科 >> 泻白散 |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异名】泻肺散、泻肺汤。
【组成】 地骨皮(30克) 桑白皮(炒,30克) 甘草(炙,3克)
【主治】 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哺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可用于小儿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气管炎等属肺中伏火郁热者。)
【用法】 上药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 本方药性平和,尤宜于正气未伤,伏火不甚者。风寒咳嗽或肺虚喘咳者不宜使用。
【方论】方中桑白皮清肺热,泻肺气,平喘咳;地骨皮泻肺中深伏之火,对于阴虚有热者尤宜;甘草、粳米养胃和中。四药合用,清热而不伤阴,泻肺而不伤正,使肺气清肃,则咳喘自平。
目录 |
各家论述
1.《医方考》
肺火为患,喘满气急者,此方主之。肺苦气上逆,故喘满;上焦有火,故气急,此丹溪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也。桑白皮味甘而辛,甘能固元气之不足,辛能泻肺气之有余;佐以地骨之泻肾者,实则泻其子也;佐以甘草之健脾者,虚则补其母也。此云虚实者,正气虚而邪气实也。又曰:地骨皮之轻,可使入肺,生甘草之平,可使泻气,故名以泻白。
2.《古今名医方论》
季楚重曰:《经》云,肺苦气上逆。上逆则上焦郁热,气郁生涎,火郁生热,因而治节不行,壅甚为喘满肿嗽。泻白者,正金之令,驱气之逆,非劫金而泻之也,法使金清则气肃。桑根白皮,禀西方燥金之气,甘辛能入肺而泻气之有余;地骨皮凉平,调不足之阴,能清阴中之火,滋肾子以清母;甘草益土和中,且生能泻火,补母土以食子,泻补交致,金元自正;于以佐桑皮而行诸气之愤郁,鲜不达矣,较之黄芩、知母,苦寒伤胃者远矣。夫火热伤气,救肺之治有三:伤寒邪热侮肺,用白虎汤除烦,此治其标;内症虚火烁阴,用生脉散益阴,此治其本;若夫正气不伤,郁火又甚,则泻白散之清肺调中,标本兼治,又补二方之不及也。
3.《医方集解》
此手太阴药也。桑白皮甘益元气之不足,辛泻肺气之有余,除痰止嗽;地骨皮寒泻肺中之伏火,淡泄肝肾之虚热,凉血退蒸;甘草泻火而益脾;粳米清肺而补胃,并能泻热从小便出。肺主西方,故曰泻白。
4.《古方选注》
肺气本辛,以辛泻之,遂其欲也。遂其欲当谓之补,而仍泻者,有平肺之功焉。桑皮、甘草其气俱薄,不燥不刚,虽泻而无伤于娇脏。《经》言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然肺虚气逆,又非大苦大寒如芩、连、栀、柏辈所宜,故复以地骨皮之苦,泄阴火,退虚热,而平肺气。使以甘草、粳米,缓桑、骨二皮于上,以清肺定喘。
5.《成方便读》
夫肺为娇脏而属金,主皮毛,其性以下行为顺,上行为逆。一受火逼,则皮肤蒸热,喘嗽气急之证见矣,治此者,皆宜清之降之,使复其清肃之令。桑白皮皮可行皮,白能归肺,其甘寒之性,能入肺而清热,固不待言,而根者入土最深,能清而复降。地骨皮深入黄泉,无所底止,其甘淡而寒之性,能泻肺中之伏火,又能入肝肾,凉血退蒸。可知二皮之用,皆在降肺气,降则火自除也。甘草泻火而益脾,粳米清肺而养胃。泻中兼补,寓补于宣,虽清肺而仍固本耳。
6.《方剂学》
本方治肺有伏火郁热之证。肺主气,宜清肃下降,肺有郁热,则气逆不降而为咳喘;肺合皮毛,外生肌表,肺热则皮肤蒸热,此热不属外感,乃伏热渐伤阴分所致,故热以午后为甚。方用桑白皮泻肺以清郁热为主,辅以地骨皮泻肺中伏火,兼退虚热。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以扶肺气,共为佐使。四药合用,共奏泻肺清热,止咳平喘之功。本方之特点,既不是清透肺中实热以治其标,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其本,而是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对小儿“稚阴”素质具有标本兼顾之功。
7.本方主治肺有伏火郁热之证
肺主气,宜清肃下降,火热郁结于肺,则气逆不降而为喘咳;肺合皮毛,肺热则外蒸于皮毛,故皮肤蒸热;此热不属于外感,乃伏热渐伤阴分所致,故热以午后为甚,其特点是轻按觉热、久按若无,与阳明之蒸蒸发热、愈按愈盛者有别;舌红苔黄,脉象细数是热邪渐伤阴分候。治宜清泻肺中郁热,平喘止咳。方中桑白皮甘寒性降,专入肺经,清泻肺热,平喘止咳,故以为君。地骨皮甘寒入肺,可助君药清降肺中伏火,为臣药。君臣相合,清泻肺热,以使金清气肃。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以扶肺气,共为佐使。四药合用,共奏泻肺清热,止咳平喘之功。
本方之特点是清中有润、泻中有补,既不是清透肺中实热以治其标,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其本,而是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对小儿“稚阴”之体具有标本兼顾之功,与肺为娇脏、不耐寒热之生理特点亦甚吻合。
8、王子接《降雪园古方选注》卷中
“肺气本辛,以辛泻之,遂其欲也。遂其欲当谓之补,而仍云泻者,有平肺之功焉。桑皮、甘草,其气俱薄,不燥不刚,虽泻而不伤于娇脏。……《经》言: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故复以地骨皮之苦,泄阴火,退虚热,而平肺气。……使以粳米、甘草,缓桑、骨二皮于上,以清肺定喘。”
【化裁】 肺经热重者,可加黄芩、知母等以增强清泄肺热之效;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等润肺止咳;阴虚潮热者,加银柴胡、鳖甲滋阴退热;热伤阴津,烦热口渴者,加花粉、芦根清热生津。
【附注】 本方是治疗肺热喘咳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咳喘气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方剂比较】葶苈大枣泻肺汤与泻白散均有泻肺作用,但泻白散是泻肺中伏火,本方是泻肺中痰水。
【附注】泻肺散(原书同卷)、泻肺汤(《准绳.幼科》卷九)。本方改为丸剂,名“泻白丸”(见《集验良方》)。
泻白散-方剂2-《济生》卷二
【药物组成】桑白皮(炙)、桔梗(去芦,锉,炒)、地骨皮(去木)、半夏(汤洗7次)、瓜蒌子、升麻、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各等分。
【处方来源】《济生》卷二。
【方剂主治】肺脏实热,心胸壅闷,咳嗽烦喘,大便不利。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
【方歌】泻白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扶肺气,清泻肺热平和剂,热伏肺中喘咳医。
泻白散-方剂3-《医统》卷六十一
【处方来源】《医统》卷六十一。
【方剂主治】风热翳膜血筋,一切肺热外障。
【用法用量】每服3钱,为散、为汤任服。
泻白散-方剂-4《杏苑》卷三
【来源】《杏苑》卷三。
【组成】桑白皮2两,地骨皮2两,生甘草1两。
【主治】肺热。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服2-3钱,以麦门冬汤调下。
泻白散-临床医案
1.咳嗽
杨协胜之女,寒热咳嗽,腹痛泄泻。医者未知痛一阵泻一阵属火之例,木强反?之理,妄用消耗之剂,渐至面浮气促,食减羸瘦,又误用耆、术之药,潮热愈重,痛泻愈多,延绵两月,众谓童痨难治。乞诊于余,先与戊己丸作汤,二剂痛泻顿止,继以泻白散(方剂1)合生脉汤,二剂潮嗽皆安。
2.肺结核,盗汗
杨某某,男,26岁,工人。1979年3月11日就诊。患浸润性肺结核,盗汗长期不愈,虽用抗痨药物,但每夜汗出均浸湿枕褥。由于长期汗出过多,耗伤津液,故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身体消瘦,颧红,舌质红绛,脉细数。即用桑白皮、地骨皮各30g,生甘草10g,浮小麦50g,水煎服。共服八剂,盗汗即止。
3.痘衄
一小儿痘疮衄血,右寸脉数,此肺金有火也,用泻白散(方剂1)而血止,但四肢倦怠,用益元汤而愈。
4.荨麻疹
王某某,女,49岁,职工。1977年7月14日就诊。患荨麻疹六年余,时发时止,累经中西药物治疗,其效不佳。患者为病所苦,急躁心烦,夜难入睡。曾于1973年赴省医院诊断为:顽固性荨麻疹。经治疗后已愈。半年后因迁居新房,室内尚潮湿,数月后复发。瘙痒难忍,搔之随手增大,尤以四肢为重。遇热加剧,得冷稍减,冬轻夏重,反复两年多,延至1977年夏,皮疹遍及全身,唇厚如肿,触摸疹块处有灼热感,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余即以风热挟湿论治,拟用桑皮、地骨皮各30g,甘草、苦参各10g,蝉衣20g捣碎,水煎服。相继服用十二剂而疹消。为巩固疗效,将前方碾为细末,每次g,一日二次,连服两月,至今七年末发。
关于“泻白散”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