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菌痢
A+医学百科 >> 中毒性菌痢 |
中毒性菌痢是夏秋季常见的急性重症肠道传染病,多见于2-7岁体格健壮儿童,成人也可发生。该病起病急,来势凶,病情变化迅速。由于儿童神经发育不健全,且胃酸少,不能杀灭痢疾杆菌,加上有些儿童为特异体质,对于细菌毒素易发生强烈的过敏反应及全身微循环障碍,出现感染性休克症状,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目录 |
临床特点
本病临床表现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肠道症状为次,故在夏秋季节,凡不明原因发热、惊厥、昏迷、呼吸循环衰竭者,应首先考虑到中毒性菌痢的可能,应尽早用肛拭子或以盐水灌肠取材做涂片镜检和细菌培养。大便镜检第一次阴性,可在数小时连续2~3次,大便培养连续3次以提高阳性率,粪便镜检有多数白细胞或脓细胞及红细胞即可诊断。首次大便镜检不必查到吞噬细胞。
鉴别诊断
在中毒性菌痢的典型表现尚未出现前,须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休克型肺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惊厥相鉴别。
治疗
中毒性菌痢病情急、危,如及早处理恰当,恢复迅速,常无后遗症,否则短期内可致死亡。故应早期诊断,及时采取综合措施抢救治疗。其病理生理特征为微循环障碍,血管活性药物以阿托品类药物为主。痢疾杆菌及其毒素是造成中毒性菌痢的始动原因,在抢救休克、脑水肿的同时,抗感染治疗也很重要。近年来,由于临床上抗生素广泛的应用及痢疾杆菌耐药质粒的形成,痢疾杆菌耐药性逐年增加,一种较好的抗生素4~5年后即对其产生耐药性。为有效控制感染,应早期联合应用两种抗菌药物,待药敏结果回报后,做相应调整。具体治疗可见如下:
迅速降温、停止惊厥
患儿体温常在39°C以上,持续高热可促进惊厥,引起脑细胞缺氧和脑水肿,故应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物理降温包括冰敷、温水擦浴和50%酒精擦浴;药物降温采用10%水合氯醛灌肠。高热伴反复惊厥者可进行亚冬眠疗法:氯丙嗪、异丙嗪各0.5~1 mg/(kg)肌肉注射。在降温过程中,应去枕平卧,避免搬动,防止体位性低血压。每15~30分钟测一次体温、脉搏、呼吸,据体温的变化及冬眠的时间,及时更换溶化的冰块。
病原治疗
静脉滴注头孢噻肟钠,80~100mg/(kg.d),2~4次/d;地塞米松0.5 mg/kg。短期给予大剂量抗菌药物,不但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而且具有高效、速效、简便等优点。对于抗菌药物的选择:喹诺酮类有强杀菌作用,对耐药菌株亦有较好的疗效,口服后可完全吸收,治疗菌痢疗效好、毒副作用小,是目前治疗菌痢较理想的药物。但本药可影响骨骺发育,故儿童应禁用或短期应用,临床上多选用三代头孢类进行治疗。
此外,抗休克、抗脑水肿等治疗也非常重要。主要是扩容、维持生命体征、20%甘露醇脱水治疗。
参看
参考文献
- 小儿中毒性菌痢的特点及治疗.石立慧等
- 中毒性菌痢20例临床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8卷第12期
《希氏内科学》第22版
关于“中毒性菌痢”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