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酸
(重定向自2-羟基丁二酸)
A+医学百科 >> 苹果酸 |
苹果酸 | |
---|---|
IUPAC名 hydroxybutanedioic acid |
|
别名 | 2-羟基丁二酸 |
识别 | |
CAS号 | 6915-15-7 |
EINECS | 230-022-8 |
FEMA GRAS | 2655 |
性质 | |
化学式 | C4H6O5 |
摩尔质量 | 134.09 g·mol⁻¹ |
密度 | 1.609 g/cm³ |
熔点 | 130 °C |
溶解性(水) | 558 g/l (20 °C)[1] |
pKa | pKa1 = 3.4 pKa2 = 5.13 |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一般条件(25 ℃,100 kPa)下。 |
苹果酸即2-羟基丁二酸,是一个二羧酸,化学式为C4H6O5。分子中含有一个不对称碳原子,因此有两种旋光异构体和一种外消旋体。它是三羧酸循环的中间物之一,由反丁烯二酸水合生成,继续氧化得到草酰乙酸。存在于苹果、葡萄、山楂等果实中,苹果酸首先从苹果汁中分离出来,是苹果汁酸味的来源,并因此得名。它也用作食品添加剂。
目录 |
化学性质
保罗·瓦尔登发现构型翻转现象时,使用的化合物是苹果酸。他用三氯化磷在醚中处理(-)-苹果酸,得到了(+)-氯代苹果酸,再用氢氧化银(新制氧化银)处理得到了(+)-苹果酸;同样,他发现用三氯化磷处理(+)-苹果酸也可得到(-)-氯代苹果酸,再用氢氧化银处理得到了(-)-苹果酸。从此他发现了使苹果酸发生构型翻转的实验方法。
与发烟硫酸作用,苹果酸发生自缩合反应得到吡喃酮的衍生物香豆酸:[2]
参见
-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 马来酸 - 丙二酸
参考资料
- ↑ chemBlink Online Database of Chemicals from Around the World
- ↑ Richard H. Wiley and Newton R. Smith (1963). "Coumaric acid". Org. Synth.; Coll. Vol. 4: 201.
三羧酸循环代谢途径 | ||||||||||||||||
---|---|---|---|---|---|---|---|---|---|---|---|---|---|---|---|---|
草酰乙酸 | 苹果酸 | 延胡索酸 | 琥珀酸 | 琥珀酰辅酶A | ||||||||||||
乙酰辅酶A | NADH + H+ | NAD+ | H2O | FADH2 | FAD | 辅酶A + ATP(GTP) | Pi + ADP(GDP) | |||||||||
+ | H2O | NADH + H+ + CO2 | ||||||||||||||
辅酶A | NAD+ | |||||||||||||||
H2O | H2O | NAD(P)+ | NAD(P)H + H+ | CO2 | ||||||||||||
柠檬酸 | 顺乌头酸 | 异柠檬酸 | 草酰琥珀酸 | α-酮戊二酸 |
参考来源
出自A+医学百科 “苹果酸”条目 http://www.a-hospital.com/w/%E8%8B%B9%E6%9E%9C%E9%85%B8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关于“苹果酸”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