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肓穴
A+医学百科 >> 人体穴位 >> 膏肓穴 | 人体穴位图 |
膏肓穴 Gāo huāng(BL43)寻找穴位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膏肓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或左右旁开三寸),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指压此穴,可以治疗肩膀肌肉僵硬、酸痛。具体细节请参阅相关网页:“按摩治疗肩膀肌肉僵硬、酸痛”。
目录 |
视频:膏肓穴按摩
概述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 层为髂肋肌;有第四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
支;布有第三、四胸神经后支。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名解:膏,膏脂、油脂也。肓,心脏与膈膜之间也。膏肓名意指膜中的脂类物质由此外输膀胱经。穴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为心脏与膈膜之间的膏脂(此膏肓由五谷精微所化),故名膏肓。(膏脂为提供心火燃烧之柴薪,在火热作用下所处为液态,今心室燃烧后气化蒸发的部分在胸腔内压的作用下随湿热之气外渗体表膀胱经,故名膏肓。)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干燥的湿热之气与不溶于水的膏脂。
运行规律:热气循膀胱经上行,膏脂出体表后散热降下行。
功能作用:散热排脂。
治法:寒则补之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乳腺炎、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等。常灸此穴有强身保健、预防疾病的作用。配肺俞主治久咳;配肩井主治肩背痛;配百劳主治虚劳。膏盲穴对应的膀胱正经穴位为厥阴俞穴,它们的气血物质皆来自心室之外卫心包之中。厥阴俞穴的气血物质以较高温度的水湿之气为主要特征,而膏盲穴的气血物质则以干热的阳气和脂类物质为主要特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膏盲穴所处为外、为高,穴内环境的温度比厥阴俞穴要低,膏脂之物在厥阴俞穴的较高温度场中不会凝固,而到了本穴的较低温度场中之后则会散热冷却凝固。脂类物质在本穴的散热冷凝为本穴气血变化的主要特征,故名之为膏盲穴。
重要穴位
每当形容一个人病无可治时,人们常会用到一个词:“病入膏肓”。但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膏肓其实
是中医里一对重要的穴位。
“膏肓穴”在第四、第五胸椎间两旁三寸(约四横指)处,属足太阳膀胱经。唐代药王孙思邈曾在《千金方》中说:“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遗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比如,得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慢性疾病,且因久病不愈变得体弱消瘦时,说明身体气血阴阳均已受损,最适宜取膏肓穴施灸治疗,起到扶阳固卫、济阴安营、调和全身气血的作用,从而使身体恢复强壮。
保健动作
中医认为,人体全身的病,统统与膏肓相关。所以,中医典籍中也曾有“运动膏肓穴,除一身疾”的说法。建议经常伏案、用电脑的人多做下面几个动作。
1.肘部弯曲,分别向前向后转摇肩关节各50次,一日三次,这样可带动肩胛骨上下旋转,以运动背部的膏肓穴。
2.两脚平行站立,两膝微曲,腰直,胸平,两手握拳,两臂缓缓抬起到胸前与肩平,然后用力向后拉至极限,使肩胛骨尽量向脊柱靠拢,挤压两侧膏肓穴,略停1至2秒钟,再恢复原姿态,后拉时深吸气,回收时呼气,动作在水平面缓慢进行,动作到位,使背后有酸胀、出汗的感觉。
3.把椅子反过来坐,人趴在椅背上,充分展开两个肩胛,而两个肩胛骨向后挤压,就是在挤压膏肓穴。
这些方法既可益寿延年,还对肩周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颈椎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中医理论
然而,人体背部的膏肓穴,却可对“病入膏肓”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是一句脍炙人口的针灸歌赋。百劳是督脉大椎穴的别名,在背部正中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膏肓即膏肓穴,在第四、第五胸椎间旁开三寸(约四横指)处,属足太阳膀胱经,是主治各种虚劳及慢疾患的要穴。当久病不愈,身体呈现羸弱消瘦状态时,最适宜取膏肓穴施灸,可以起到扶阳固卫、济阴安营、调和全身气血的作用,从而使身体恢复强壮。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说“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由此可见,膏肓穴在虚劳证的治疗上,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背部有主一身阳气的督脉和贯穿全身的足太阳膀胱经。“背宜常暖”,历代医家在背部施行的擦背、捶背、刮痧、担脊、拔火罐等多种保健养生方法,都有一定的功效。背部除膏肓穴外,还有大椎、身柱、风门、肺俞等重要穴位。每次选用其中的2~3个施行保健灸(用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隔天一次,坚持进行,能防治感冒、咳喘、小儿吐乳等多种病症,对维护心肺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及促进健康长寿,均十分有益。
针灸应用
膏肓灸法是中医针灸学中一种传统的特种灸法,最早见载于《千金要方》卷三十第七,后人集为《膏肓灸法》二卷。此法之独特处在于首先强调取膏肓穴的体位姿势,务必使两肩胛骨充分分离,“筋骨空处,按之患者觉牵引胸肋中、手指痛,即真穴也。”其次,施灸壮数宜多,“灸至百壮千壮” 。结合现代临床的具体情况,一般以十多壮为宜,本组病例灸十三壮。其三,灸完膏肓穴后必须灸气海、足三里三穴,“以引火气实下” ,防气火壅盛于上。考之,膏肓穴不见于《明堂》、《甲乙》二经,后人将其列属于膀胱经。昔秦缓不救晋侯之疾,是病入膏肓之故。孙思邈曰:“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疾难谴,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针灸大成》云:“(灸膏肓穴)主治阳气亏弱,诸风固冷……”用以治风关痛,通过艾灸膏肓,并配合气海等穴,激发经气,温通经络,补火祛寒,散风逐湿,扶正达邪,标本两顾。对于风湿寒性关节痛诚为捷要之法。
膏肓灸法虽操作略为繁琐,且有艾烟熏燎之不便,但对此类尚缺少特效疗法之顽疾仍不失为良法。
操作方法:先膏肓穴以大艾炷灸,每次壮;再使患者平卧,取气海、足三里三穴,大艾炷各灸七壮。若需加灸至阴穴,则与灸膏肓穴同时进行,小艾炷两侧各七壮。每天一次,十五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三天。
取膏肓穴法:患者平坐床上,屈膝抵胸,前臂交叉,双手扶于膝上,低头,面额抵于手背,使两肩胛骨充分张开,在平第四胸椎棘突下,肩胛骨内侧缘骨缝处按压,觉胸肋间困痛,传至手臂,即是膏肓穴,掐痕做标记。
人体穴位专题
|
腧穴相关电子书
人体穴位图
互动版人体穴位图 | 穴位功能说明图 | 十四经脉穴位图 | 人体穴位图黑白大图 |
参看
关于“膏肓穴”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